雲南:把小洋芋做成大產業

云南:把小洋芋做成大产业

昭通馬鈴薯。(張廣玉 攝)

盛夏七月,烏蒙大地,洋芋花開。

近日,以“馬鈴薯產業與脫貧攻堅”為主題的2018年中國馬鈴薯大會在雲南省昭通市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1500餘人專家學者、企業負責人、種植大戶參展參會,共話馬鈴薯產業發展,共謀產業扶貧良策。

“洋芋家族”最高規格的大會為何落戶烏蒙山腹地昭通?雲南是中國馬鈴薯主要種植大省,而昭通在雲南又是馬鈴薯主產區,也是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五個地級市之一。近年來,昭通市在引進企業入駐的同時,培育規模化種薯生產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產+銷”一條龍產業鏈更加完備、市場化更加完善。

除昭通外,雲南各州市均有馬鈴薯分佈,一年四季都可種植。雲南省委農辦副主任、省農業廳副廳長王平華表示,通過多年的扶持發展,雲南馬鈴薯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成為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成為南部熱區和乾熱河谷區冬季農業開發的重要作物和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云南:把小洋芋做成大产业

馬鈴薯豐收。(張捷 攝)

發展馬鈴薯產業,雲南坐擁“天時地利”

7月9日,2018年馬鈴薯大會參會人員在魯甸觀摩馬鈴薯標準化種植。在水磨鎮的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原原種擴繁基地內,上千畝的馬鈴薯長勢喜人,紫色、白色的洋芋花開滿山頭,大家紛紛拿出手機、相機進行拍照,還有的踩著泥土來到馬鈴薯中間看花、觀葉。來自湖南常德農林科學研究院的李璐現場感嘆,她從未見到如此大規模的洋芋基地。

雲南地處低緯高原,呈典型的立體氣候,具有與馬鈴薯原產地南美安第斯山區相似的氣候優勢條件,生產季節氣溫相對穩定,生產安全,貯藏費用低,損耗少,是馬鈴薯最適宜種植區域之一。

正因為立體氣候的多樣性,決定了雲南種植的馬鈴薯品種呈多樣性。王平華介紹,目前在生產上大面積種植的品種有10多個,多個品種每年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近年來,雲南省還在不斷推廣適合於鮮食、薯片、薯條、澱粉等加工的新品種。

雲南日照強、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幹物質積累,加之森林覆蓋率高,生態環境好,灌溉水質優,馬鈴薯澱粉、蛋白質含量高。數據顯示,雲南每年有500多萬噸冬馬鈴薯銷往全國27個省份。

翻開中國地圖,雲南處在西南邊陲;打開世界地圖,雲南則是亞洲的中心。特別是雲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為馬鈴薯種薯和商品薯的外銷提供了便利。“馬鈴薯成為雲南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參與競爭和發展的一個優勢作物。”王平華說。

此外,東南亞南亞地區有10億多人的消費群體,為“雲薯”生產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目前,雲南每年有近10萬噸馬鈴薯出口到泰國、越南、緬甸、老撾等國和中東地區,為國內和周邊國家馬鈴薯消費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些優勢條件促成了雲南冬馬鈴薯的快速發展。”雲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戴陸園介紹,在雲南省內,馬鈴薯種植面積列水稻、玉米之後,是全省第三大糧食作物,也是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作物。2017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879.1萬畝,比2010年增加139.45萬畝;鮮薯總產量1033.5 萬噸,比2010年增加269.25萬噸。其中,冬馬鈴薯面積大幅上升,達到300多萬畝,成為全國冬作馬鈴薯的最大產區。

云南:把小洋芋做成大产业

算增收賬。(狄挺秀 攝)

加強科技創新,新品種擁有100%自主知識產權

“雲南的立體氣候既有優勢,也造成種植制度複雜、難以滿足現代農業對規模化和標準化的要求。”戴陸園說,這也意味著雲南省發展馬鈴薯產業需要更多的、更強的科技支撐。

近年來,雲南高度重視馬鈴薯產業的人才隊伍培養和科技創新工作,加大對新品種選育和新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積極推進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生產和檢測體系的建設等措施,全省已初步建立了一支集馬鈴薯基礎研究、資源保存、品種選育、栽培管理和技術推廣的科技隊伍,具備了較為健全的省、州(市)、縣、鄉馬鈴薯技術推廣體系。

“雲南省種植的馬鈴薯,100%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戴陸園說,近幾年,雲南省馬鈴薯研究成果豐碩。利用氣候優勢,建成中國最大的馬鈴薯育種基地,至今全省共選育審定了80多個馬鈴薯新品種,育種規模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同時,種薯質量也取得了實質性提高。

2013年至2016年,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組織省內5家馬鈴薯種薯企業實施馬鈴薯種業重大專項,推進了馬鈴薯種業合作,實現了種薯企業馬鈴薯核心種苗的更新,促進了馬鈴薯品種的更新換代。通過建立多元化馬鈴薯新品種優質種薯繁育產業化平臺,三年累計示範推廣馬鈴薯新品種660萬畝,增加產值15.84億元。

另外,針對雲貴高原馬鈴薯生產季節性乾旱,造成產量激烈波動,影響產業發展問題,雲南首次把雲貴高原劃分為4種乾旱區域,創制了4項重要栽培技術,形成了雲貴高原馬鈴薯抗旱栽培技術體系,穩定了雲貴高原大春馬鈴薯的生產。

隨著馬鈴薯播種面積的增加,商品薯銷售價格“大小年”的問題也逐漸顯現。“雲薯304”是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選育的我國首個富鋅薯片加工兼菜用型新品種。2017年,“雲薯304”使用權轉讓給種植企業,食品加工企業負責保護價收購,“最終形成了由原料供應商組織生產、加工企業保護價收購、育種單位和推广部門技術服務的成果轉化模式,促進了該品種的推廣應用,也為加工企業提供了高品質加工原料。”戴陸園表示。

今年3月15日,在德宏州隴川縣景罕鎮曼膽村委會賽號村民小組,由省內外馬鈴薯育種、栽培、加工和推廣專家組成的品種鑑評委員會現場鑑評認為,“雲薯304”外觀和內在品質符合薯片加工要求。在現場測產中,“雲薯304”實收700平方米,總產量為3830千克,摺合畝產3649千克。按照企業田間收購價,畝產值為5547元。

云南:把小洋芋做成大产业

走特色路打綠色牌,加快產業發展轉型升級

王平華介紹,雲南一年四季均種植馬鈴薯,鮮薯外銷量穩步擴大,超過80%的冬馬鈴薯外銷到全國27個省市區。據中國海關信息中心及中商產業研究院提供的數據:2017年,雲南馬鈴薯出口量8.14萬噸,出口金額7601.68萬美元,分別佔全國馬鈴薯出口量和出口額的15.96%和27.04%;從2010到2017年,雲南省馬鈴薯貿易出口量和出口額平均佔全國的10.37%和18.75%,據全國第二位,是全國馬鈴薯出口大省。

馬鈴薯產區大多分佈在貧困山區及4個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王平華介紹,各地方政府把馬鈴薯產業作為本區域農民精準脫貧增收致富的主打產業。如昭通市魯甸縣水磨鄉、昆明市尋甸縣六哨鄉、曲靖市會澤縣的大橋和駕車鄉、麗江市玉龍縣太安鄉等貧困地區,很大一部分貧困群眾就是靠種植馬鈴薯脫了貧。在雲南南部馬鈴薯冬作區,如德宏州芒市、紅河州建水和開遠等地,許多農戶種植冬馬鈴薯,取得較好收益,形成了冬馬鈴薯種植的“1139”模式,即種一畝冬馬鈴薯、長100天、產3000公斤、收9000元。

目前,昭通市馬鈴薯種植區合作社覆蓋率達79.5%。2017年實現加工產值4.3億元,初步形成了以龍頭企業帶動馬鈴薯產業化發展的局面,馬鈴薯產業化、組織化、集約化水平大幅提升,深加工、規模化發展潛力巨大。

不僅如此,雲南很多地方把馬鈴薯深加工業作為引資重點。在2018年中國馬鈴薯大會上,參會各方共簽訂了36個合作項目,簽約資金達86.6億元。簽約項目除省內以外,還涉及北京、上海、深圳、廣東、貴州、四川、重慶等地。

今年初,雲南省提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綠色食品牌”,併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此舉為馬鈴薯產業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力爭到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200萬畝,平均畝產提高到1500公斤,鮮薯總產量達到1800萬噸;鮮薯加工比例達10%。”王平華表示,雲南省將按照 “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的發展新路子,走好特色路,打好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綠色牌,加快馬鈴薯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將雲南打造成為面向全國和南亞東南亞的馬鈴薯脫毒種薯和商品薯生產交易中心,以及馬鈴薯產品加工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