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別人東西的孩子」,家裡「缺」什麼?

“拿別人東西的孩子”,家裡“缺”什麼?

本期專家:柳虹老師是楊真豔心理機構專職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多檔節目特邀心理導師。擅長兒童心理諮詢及輔導、親子關係諮詢與輔導、婚姻家庭問題諮詢、成人情緒及情感類諮詢及分析,具有豐厚的理論基礎及豐富的實操經驗。

家長困惑:

孩子初一,最近發現他總拿別人東西,自己什麼都不缺,就是總拿別人的東西,回來後還不當好東西,隨意扔在一邊。我發現他還拿了好幾次我的錢,我每次都狠狠地教育了他,但他還會偷拿,因為這個事情都打他兩次了,但他就是不改,怎麼辦呀?

專家解答:

我工作裡經常聽到這樣的事:孩子什麼都不缺,就拿小夥伴的橡皮,或是拿同學的固體膠,家裡的固體膠恨不得有半個抽屜。他是不是在偷東西?咱們不能輕易給孩子貼標籤,對孩子偷拿東西這個事,我們不能輕易就覺得他不懂事,變壞了,更不能上來就教訓孩子,或是用類似侮辱的語言去評判孩子,這些事都不能做。面對孩子的行為,平靜的溝通最重要,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最重要,更方便我們對症下藥。

孩子通常從兩歲開始,就進入這樣一個敏感期,叫物權意識。物權是物體的歸屬權,是你的我的,是爸媽的,還是大家共享的。

對於6歲以下的小孩,他隨意拿東西翻東西是邊界不清楚,看到喜歡的就拿是這個年齡很正常的行為。我們常常會看到,孩子拿了之後放回家,沒幾天就過了喜歡的勁兒了。不經別人的允許拿人家東西,大人看起來好像是偷,但對6歲之前孩子來說,他還分不清楚偷和拿的區別。

更大一點的孩子,我們就要看看原因是什麼,是不是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家裡給的零花錢不夠,還是孩子物質要求或情感要求得到得不夠。

當孩子使勁兒獲取東西的時候,會有飽了的滿足感,跟飽對立的是餓的感覺。家長需要去感受,孩子想獲得飽的感覺是不是生活當中他常常覺得“餓”,這個“餓”不是肚子餓,是情感上面餓,心理滿足方面獲得不夠。有的爸媽會說,我們給他物質滿足真的挺多,他還不滿足,他會不會是被慣壞了?給他的東西多,不代表他就一定有飽的感覺。比如,我們在不太餓的時候,爸媽給我們好吃的,我們會感覺東西不太香甜,因為我們那會兒不太想吃,這就是被動滿足。因為他當時不太需要,但爸媽給了他,他被動接受,在被動滿足的情形下,孩子不容易獲得很飽的滿足感。在孩子想要一個東西,如果大人因為某些原因,覺得他這個願望不合理,或是家裡已經有挺多這樣的類似的東西,或者是認為孩子的願望不是最重要的,我們就忽略掉,沒有給予他滿足,孩子在主動提出要求時,我有點餓的時候沒有獲得滿足,主動滿足是不夠的,孩子不能夠獲得足夠的心理滿足或是情感滿足。

在生活中,我們給予孩子提供滿足的時候,我們要問問孩子或是觀察孩子他是不是需要,我們的給予是不是恰如其分的。當孩子向我們表達他想獲得某種滿足時,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回應,如果他提出的要求是無傷大礙的,我們不妨支持。如果真是沒有必要,我們也要給孩子解釋清楚。在比例上,我們要掌握好度,不可以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半數都拒絕,孩子會把被拒絕掉的東西當做經驗存儲起來,鎖定一個記憶,我的需求從不被滿足。就好像我總是在餓肚子的感覺中,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拒絕孩子要求的比例不要那麼高,在拒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非常真誠地給孩子解釋清楚原因。

孩子會得到這樣的信號,即使我想得到的東西沒有獲得,我想達成的心願沒有達成,但爸媽很清楚地跟我講了箇中原因,態度很真誠,一點都沒敷衍,解釋是認認真真的,很交心的,我至少獲得了爸媽尊重我的這份情感上的滿足。

還要給家長建議,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地支持孩子的物權意識。兩三歲時,孩子就進入到物權意識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小朋友對於自己的東西管得特別牢,不喜歡別人碰自己的東西。有些家長就不在意,覺得孩子的東西有什麼不能拿的,一個小孩的東西又沒有那麼重要。可是我們這樣的行為,就會給孩子一種暗示,我拿別人的東西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因為你們拿我的東西,也都覺得無所謂,我們的行為會讓他混淆,淡化邊界意識。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給孩子建立主權上的邊界感,拿他的東西哪怕是小橡皮,一個非常細小的東西,都要跟孩子打招呼,要得到他的允許。孩子要拿別人東西的時候,也會徵得別人的同意,即使在家裡這個環節也不能少,也要讓孩子明白再親密的家庭成員之間,想動什麼也要徵得主人的同意,慢慢地孩子就會學著大人的樣子建立人與人的邊界感。

要儘可能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要過分壓抑孩子的購物慾望,也不要過多拒絕孩子發出的小滿足、小心願的信號。如果小朋友在生活當中的規矩太多,條條框框太多,他會經常有很壓抑,很刻板,很拘束的感受,孩子就會用這樣一種小小的壞壞的動作來尋求打破刻板行為的,小小的,刺激的感覺。如果規矩太多,孩子就會想做點小壞事,可能他心裡不覺得那是壞事,就是一點突破界限,突破規矩的壞事,他會覺得挺興奮挺刺激。我們生活中給孩子的規矩,條框太多,不防在這方面為這些條條框框或是過多的規矩做做減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