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怨,不如以“直”报怨,你做错了么?

以德报怨,不如以“直”报怨,你做错了么?

以德报怨,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崇奉的观念,这话其实出自“老子”。

《道德经》七十九章说:“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大怨即使化解了,也难免存有嫌隙和惯性,用以德报怨的方法,怎么可以实现真正的善呢?

老子这里要说的,是化解怨恨最好的方法是压根就不结怨。

当你有怨气的时候,要知道是自己这颗心不清静了,六祖所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所以就要往修自己这颗心上下工夫,

六祖所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做到以德报怨,那只是最后的境界,暂时做不到也不碍,力所能及地往这个方向走,则正是修行之路,所谓“本立而道生”。

以德报怨,不如以“直”报怨,你做错了么?

以直报怨,乃是孔子所提,

原文出于《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译就是,有人问孔子:“宽容伤害过自己的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这样做该如何面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用惩戒回报伤害,用恩惠报答恩惠。”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他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和付出,去面对不讲是非标准、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费。对少数为非作歹,顽固不化的人,对道德不屑一顾的人,就不要一味讲究宽容,要辅以刑罚。孔子讲求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孔子提倡“以直报怨”,即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

也就是说:讲道德要有一个标准,一不能冤冤相报,互相残杀;二不能姑息养奸,纵容犯罪。

以直报怨,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以公正的法治来解决不公正的问题,也是对不讲道德的人进行道德和普法教育。

以德报怨,不如以“直”报怨,你做错了么?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到底是老子说的对,还是孔子说的对?这个争论自古以来就没断过。

道德总是有感召力的,多数人自然会毫不犹豫地站在老子一边,可一到了事上,几乎没有例外地又都会成为孔子的信徒。

所谓“理想丰满,现实骨感”,道理的矛盾分裂背后,其实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分裂。

合之就是一句话:做个有原则的好人。那么即使你以直报怨,也不会有那种以牙还牙的戾气。即使你以德报怨,也不会陷入那种老好人式的委屈。

最终对于每个普通人,才能既活得痛快,又问心无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