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價「白菜」股扎堆湧現,市場真的見底了麼?

隨著上證指數近期連破2900點和2800點兩道大關後,A股市場上有近140家上市公司的股價跌破3元,成為整個市場價格和成交最低迷的一個群體。

A股市場昔日的低價股浪潮又一次重新襲來。據數據統計,5月底“1元股”的數量還僅為6只;截至今日收盤,滬深兩市共有“1元股”28只,若再加上早已跌至“仙股”的*ST海潤,明顯可見這一數量呈增長態勢。

那麼,這種超低價股是否有投資價值呢?

從基本面上看,超低價股基本都屬於有重大利空的“差評股”,業績上鉅額虧損、債臺高築、資產凍結、公司管理嚴重失控、因違法等問題被立案調查等是多個超低價股存在的共性問題。

從成交金額的分佈來看,A股已經呈現出明顯的馬太效應,一定程度上符合二八現象,20%左右的頭部公司貢獻了80%左右的交易額。

由於部分A股存在估值偏高的現象,目前市場中很多上市公司的業績和基本面是難以支撐高股價的,因此在外部環境、宏觀政策出現變化時,股價也會隨之波動,如果股價再隨著股本擴大的影響,超低價股的出現也並不意外。

對此,中方信富的首席投顧於海峰表示,當前市場“二八”行情明顯,投資者應注意避險避“雷”,勿因股價便宜而輕易買入。

在東北證券的研報中也提出,以往A股就有不少上市公司存在基本面無法支撐股價的情形,在目前市場整體行情劇烈波動、結構化調整的情況下,如果基本面再不好,對股價將帶來巨大沖擊,這也是超低價股數量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機構身陷囹圄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超低價股的持有者不乏機構身影,至少22只主動型偏股基金曾現身上述個股。伴隨著行情的一路走弱,相關個股“跌跌不休”,而機構也難以脫身。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1季度末,有53只公募基金持有上述超低價股,其中約一半為指數型基金。剔除被動持有的基金外,另有4只債券型基金,1只保本基金(二季度已終止)。22只主動偏股型基金涉及買入超低價格。

這22只主動偏股型基金涉及的股票為3只:8只基金持有包鋼股份,13只基金持有永泰能源,1只基金持有*ST油服。

市場真的見底了麼?

在再三轉弱的行情之下,超低價股大面積的誕生,是否意味著指數見底了呢?投資者是否可以出手“吃肉”?

中方信富首席投顧於海峰指出,自2018年1月29日以來,A股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前面2年的“慢牛行情”轉為“迷你熊市”。 超低價白菜股(0.90元-2.99元)逐漸增多,但這 並不直接構成“底部特徵”。股票市場底部 需要有更多的參數 ,同時符合特定的條件才能達成。如果以超低價股的數量來判斷指數低點,是非常片面的。

要判斷市場是否處於底部區域的基本特徵,有一個不能忽視的要素,那就是新股破發。一旦出現新股跌破發行價,可以判斷大盤正處在底部區域,隨時可能出現反抽或反彈行情。同時,大盤指數上下動盪和投資者信心不足,也是判斷的依據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