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功利化不能全怪大學生

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全寢室考上研究生等新聞近日頻繁見諸報端,這些寢室被稱為“最牛寢室”“最強學霸”等,成為勵志榜樣,然而這種現象也引發不少爭議。

一些觀點認為,高校把考研率作為辦學目標,是考研功利化的表現。這種辦學選擇既不利於實現本科教育的育人目標,也不利於研究生教育的質量提升,因為考研者並不是奔著學術目標而去,而是為了提升學歷,找到更好的工作。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日前要求,堅持“以本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前沿地位。而本科教育的應試化傾向,無疑是對“以本為本”的背離。

中國教育在線針對2017年全國研究生報考動機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有高達35%的被調查者選擇“本科就業壓力大,提升就業競爭力”。另外,還有19%的被調查者是“為了獲得學歷、學位證書”而考研。現實中的確有不少大學生隨大流考研,這確實給研究生教育帶來不良影響。但於個體而言,即便是為了就業或者其他功利化的目標,板子也不能打在學生身上。考研既是大學生的自由,也是他們面對激烈的就業壓力、謀求個人更好發展的應然選擇,無可指摘。

值得反思的問題是,對於地方院校而言,如何讓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聯繫更緊密,從而提高本科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據統計,今年高校畢業生達到82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但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高層次研發人員、高技能工人和創新型複合型人才難以適應產業升級轉型的需要。某招聘機構發佈的《2018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力市場調研報告》顯示,39.2%的已簽約應屆畢業生簽約崗位與在校學習專業不對口。

大學生在學校裡學的,用人單位不需要,而用人單位急需的能力,大學生又不具備。一些高校盲目追求辦學上層次,追求辦成綜合性大學、學術型大學,而忽視了自身特色,也忽視了對接地方、市場的需求,由此造成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正是這種結構性矛盾增加了畢業生的求職壓力,降低了本科生的就業質量;也正是這種結構性矛盾迫使本科生選擇考研,通過提升學歷獲得用人單位認可。

於是,很多本科生就可以勝任的工作,要求應聘者具有碩士學歷,一些用人單位選擇用提高學歷門檻的方式來篩選人才,甚至明確要求畢業院校必須是“雙一流”大學,而那些所謂“四非”高校的畢業生只能在優質崗位面前望而卻步。在這種人才評價標準之下,大學生選擇考研,通過考研提升學校層次、改變學校背景,實現命運的二次選擇,也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不能用高質量的本科教育扭轉社會偏見,改變以學歷識別人才的評價方式,改變只認文憑不認能力的用人導向,誰又能阻擋考研的功利化傾向?歸根結底,是社會需要什麼,大家選擇什麼。

為考研熱降溫,不能簡單否定考研者的進取精神,不能僅談論高蹈的大學理想,還需要考慮大學生所面對的實際壓力。通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適切性,提升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繫,改變“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象,這樣才能提高本科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在此基礎上,持續改變用人單位的用人觀,樹立科學的人才評判標準,才能讓大學生有更多的用“實力”說話而不是用“背景”說話的選擇空間。對於國內知名院校來說,除了提高研究生准入門檻,嚴格考核學生學業水平,更要在出口上嚴把質量關,通過多種途徑倒逼考研熱降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