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跑花杆”

跑花杆

流传在以礼县红河镇为中心

辐射周边部分地区的

春节期间群众喜闻乐见的

一种社火活动

跑花杆的历史渊源

红河花杆舞原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据汉书记载:“汉阳郡西县出赵壹,曾任汉阳郡计吏”,赵壹是赵公辅八世裔孙,文才过人。赵壹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把竹竿爆破的竹条用桃条、柳条和林中找来的柔软的藤蔓,加上山花腊梅、冬青等花叶,扎绑竹杆取名“花杆”,以花杆作为舞蹈用具演出,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春节期间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个表演内容。

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跑花杆”
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跑花杆”
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跑花杆”

还有一种说法是,跑花杆的创始人是赵姓的先祖、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大王赵嘉,赵嘉之后迄今传承十世十三代,现世主要传承人有赵瑞翔、姜如琴、赵彩红等。

跑花杆的艺术特征

起先,花杆舞的表演为五人一组,表演时一名男演员手持花杆一端,站在中央,其余四个女演员各持花杆另一端站在四方,她们一手拿花杆,一手掌花灯,扭着秧歌步,唱着婉转清越的秧歌调,不停地变幻着阵型,歌舞配合,锣鼓等器乐伴奏,远观好似一个巨大的彩球,在头戴花冠的仙子们中间起伏腾跃、旋转滚动,煞是壮观、美妙。

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跑花杆”

随着社会的演进,花杆舞的表演形式和唱词也揉和进了时代元素。由原来的单一形式演变为多种形式,人数由原来的五人一组演变成七人、九人一组,阵型也由原来的一组发展为现在的两组、四组和多组不等。

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跑花杆”

唱词多包涵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孝老爱亲等内容,歌曲悦耳,腔调动人。跑花杆曲名较多,其中较为有名的为《八卦太极》、《十采花》、《十二名臣》、《十二月花》、《十盏灯》等。

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跑花杆”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跑花杆的祭祀色彩已经逐渐淡去,演变成了春节期间乡间群众欢庆佳节、祝贺丰收、辞旧迎新的、独具风情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

跑花杆的艺术价值

红河跑花杆,既有传承遗产的自身价值,也有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兼有和谐家庭、优化民风、强身健体、促进团结的巨大作用。

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跑花杆”

1.历史价值。红河跑花杆起源明晰,传承体系记载完整,对于考证春秋、汉唐、宋元等历史时期,赵姓一族在礼县、陇右、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舞台上的活动轨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跑花杆”

2.文化价值。红河花杆舞表演形式独特,活态保存完整,唱词内涵丰富,舞蹈动作热烈奔放,演员服饰装束华丽而古朴,鲜明的秦人遗风中含着古氐、戎民族文化元素,是礼县民俗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保护和传承花杆舞,对于保护、弘扬民间文化内涵的多元性有着历史及现实意义。

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跑花杆”

跑花杆的保护现状

2007年,礼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将红河跑花杆列入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了抢救性挖掘、保护,对花杆的制作、表演、唱词等活态流程采集、整理了较系统的文字、图片、音像等档案资料。

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跑花杆”

跑花杆的保护计划

1.进一步全面挖掘整理。对红河跑花杆活动的历史渊源、文化脉络进一步进行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依托红河民间活态资料,利用民间传承资源,设立研讨课题,最大化发掘跑花杆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建立红河跑花杆文化保护村,对现有的传承人实行重点保护。

3.发展培养新的跑花杆传承人,使跑花杆艺术得以延续和弘扬。

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跑花杆”

礼县红河的跑花杆

在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保护下

一定会永续传承

不断弘扬光大

在今后的历史文化舞台上

将会永放异彩

文字整理:杨瑞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