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負責任地給孩子貼的標籤,他將用盡一生去撕掉

週末收拾房間的時候,發現了幾個用來獎勵小朋友的卡通貼紙。

維尼看見了,開心地在我身上貼了一個:媽媽表現好,給媽媽貼一個。

突然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班級裡的小紅花表,表現好的、作業做的好的、給班級交劈柴無私奉獻的,都會得到一個小紅花。

然而我們班總有一個孩子得小黑花。

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又不愛完成作業,還有點討人嫌,老師不喜歡他,同學也不喜歡他。

於是他帶著一串小黑花度過了漫長的小學歲月。

直到有一天,校長在全校間操大會上表揚了他,因為他在打掃分擔區的時候撿到了一個錢包,並找到了這個錢包的失主,如數歸還。

以前,那個孩子登上大講臺的時候都是因為調皮搗蛋捱罵受訓的,可是那一次,他是上臺接受表揚。

那一次,我第一次看到他抬起頭來直視前方,可是很快,頭又垂下去了。

我不知道經常捱罵的他是否因這一次獎勵而改變了低眉順目的日常表情,我也不知道他現今的人生狀態如何。

總被貼上小黑花的孩子,即便是受到表揚的時候,也難掩內心的自卑,顯得那麼惴惴不安。

2

上週我帶維尼去夜市玩沙子,維尼專注於遊戲沙的一個小時裡,鄰座的小朋友卻被奶奶貼上了無數個標籤。

幾個孩子差不多大,搶東西、毀壞對方的沙堡、把沙子甩到對方的身上都在所難免,可是那個小朋友的奶奶一直在數落自己家的孩子 :

你怎麼這麼自私;

你不能那麼摳;

你太不懂事了!

現在這孩子啊,都不能批評,脾氣一個比一個大……

我難以想象,這個孩子長期由奶奶帶著,奶奶貼給他的標籤還有多少?

一個總被否定和打擊,不被接納的孩子,如何能夠獲得自信,感受到來自家長們的愛?

每一個被貼標籤長大的孩子,都將用盡一生去撕掉它。

這也是為什麼,我今天要把《你很特別》這本書拿出來寫,事請維尼爸爸講給小朋友講這個故事的原因。

我永遠不會忘記3年前我第一次讀到這本書的時候內心的震撼,那個被貼滿了灰色標籤的木頭人胖哥,就像我小學時的那位同學、像每個被大人們不經意又不負責任貼上標籤的孩子,也像極了我自己。

繪本從不僅僅是孩子的讀物,也是每個父母心靈成長的指南。

3

微美克人是一群小木頭人,他們都是木匠伊萊雕刻成的。

微美克人整天都只做一件事,:他們互相貼貼紙。

我們不負責任地給孩子貼的標籤,他將用盡一生去撕掉

每一個微美克人都有一盒金星貼紙和一盒灰點貼紙。他們每天在大街小巷裡,給遇到的人貼貼紙。

作為父母的我們也常做這樣的事情:我們拿著自己的“好的標準和壞的標準”來衡量孩子,而且堅持“父母永遠是對的”。

當孩子做出了被父母認為喜歡的表現時,我們就給孩子一個金色的星星,當孩子做出了我們不喜歡的表現(而這種表現未必是錯的)時,我們就很武斷地給了孩子一個灰色的點點:你自私、你不懂事、你淘氣、你膽小、你不合群、你愛撒謊,你……

於是,孩子們就像微美克人一樣,為了那個金色的星星貼紙而百般討好父母。

可是,依舊有的人一無是處,被貼滿了金色星星的人分離了出來,他就是胖哥,他的身上佈滿了灰色的點點貼紙。

我們不負責任地給孩子貼的標籤,他將用盡一生去撕掉

胖哥身上的灰色點點,如果翻譯成我們的父母慣用的語言,就是“笨”、“蠢”、“啥也學不會”……

給胖哥貼灰色點點的木頭人越來越多,甚至沒有任何理由。

胖哥越來越自卑,他擔心自己蠢得再做錯什麼事,變得很少出門,每次他出去就會去跟有很多灰點點人再一起,這樣他才不會自卑。

是的,人活著的意義就是與他人建立連接,即便是一個“很糟糕”的孩子,也希望被認可,被接納,也希望有小夥伴可以一起玩。

我們不負責任地給孩子貼的標籤,他將用盡一生去撕掉

有一天,胖哥遇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微美克人。她的身上既沒有灰點點,也沒有星星。

她的名字叫露西亞。

並不是沒人評價她給她貼貼紙,而是她的身上根本貼不住。

因為露西亞根本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她擁有自己的主見。

這是為什麼?

露西亞告訴胖哥,她每天都會去找木匠伊萊,和他一起坐在工作室裡。

胖哥經歷了一番思想掙扎,也決定去找伊萊。

當伊萊告訴他:“我不在乎,你也不應該在乎。給你金星星或者灰點點的是誰?他們和你一樣,都只是微美克人,他們怎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怎麼想,我覺得你很特別。”

我們不負責任地給孩子貼的標籤,他將用盡一生去撕掉

伊萊創造了微美克人,就像我們給予了孩子生命。

作為孩子從初生開始就與他建立了緊密鏈接的人,父母給予的反饋,對於孩子來說尤為重要。

新生兒的視覺距離,恰好是在媽媽懷裡吃奶能看到媽媽的距離,通過媽媽對自己的表情確認“我是誰”。

嬰兒可以通過被成年關注而獲得存在感,知道“我”是誰。

如果媽媽面對著嬰兒微笑,嬰兒也會給予愉悅的反饋;反之,如果媽媽對著嬰兒面無表情,或者表現出厭惡、憤怒,嬰兒也會變得侷促不安,甚至大哭。

從小被消極關注,總是被父母或長輩看到缺點或不好的孩子,容易形成低自尊,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成年以後總是希望獲得關注,注重外在表現和別人的評價。

相反,從小被積極關注、獲得充足的無條件的愛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很重要,自己值得被愛,相信自己足夠好,不容易被別人的評價左右和控制。

故事將近結尾的地方,創造木頭人的伊萊說,我創造了你,我從不失誤的。

但是作為父母,真的從不失誤嗎?

當然不是!

6歲前的孩子,會將父母看成是他們的整個世界,精神上的領袖。

在孩子的眼裡,父母的形象如此高大,並且擁有絕對的權威。

在這個時候的他們眼中,家長是無比正確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孩子的6歲前,給他們貼上不負責任的標籤,這些標籤的心理暗示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換個角度去想,如果父母經常這樣說,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媽媽認為寶寶是最棒的,媽媽相信寶寶可以做到,媽媽不會看錯,寶寶真的可以成為他希望自己成為的樣子。

在心理學上,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也叫做期待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

如果一個人被抱有某種期待,那麼這個人就會無意識地去實現這個期待。

當胖哥感受到創造他的木匠伊萊足夠的愛時,那些灰色的點點開始逐漸掉落了……

4

寫完這些,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不給孩子貼標籤,還有對孩子的接納。

當然,接納自己的孩子,才不會不負責任地給孩子貼標籤。

可是有的媽媽會問我,要怎麼做才能做到接納孩子?有些事自己看著的確彆扭,真做不到接納他,但是假裝接納他又會顯得很彆扭!

在教會父母們技能之前,作者首先要讓父母們認清的是,哪些事是父母能夠接納的,哪些是不能接納的,哪些處於模稜兩可之間。

這本書也在表達一個明確的觀點:父母,做真實的自己!

不要為了接納孩子,而把自己扮演成另外一個人,口是心非。

父母覺得彆扭,孩子也會覺得很彆扭。

我認為,每位父母都可以保持自己的觀點,某件事無法接納孩子的行為,只需要闡述客觀事實,而不是評價孩子,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己不負責任地給孩子貼標籤。

例如:

孩子因為起床晚了,導致遲到,沒有趕上在幼兒園吃他最喜歡的牛肉麵。

媽媽內心真實的想法是:我不希望他上幼兒園遲到,並且我沒辦法接受他做事磨磨蹭蹭的狀態。我很著急,每天他遲到我也跟著遲到。

那與孩子的溝通不妨這樣:你今天遲到了,沒有趕上幼兒園的早飯(這是闡述客觀事實),媽媽感到很遺憾,你遲到媽媽也跟著遲到了。

媽媽覺得你可以起得更早一點,也相信寶寶明天一定能早早起床,起得比媽媽還早。(這是表達媽媽真實的想法並與孩子探討解決辦法)。

不需要再繼續評價了!

這樣說,要比“你怎麼這麼懶,天天早晨起不來,還磨磨蹭蹭的,一點時間觀念都沒有!你看,今天早晨又沒趕上幼兒園早飯吧?”這種帶滿了主觀評價和情緒的話要好得多。

5

文末PS:

從另一個角度,這本書讓我讀出了“群體無法接受與他們不同類的人”的意味,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媽媽,可以讀一讀《烏合之眾:群體時代的大眾心理》這本書。

《烏合之眾》這本書可能育兒幫助不大,但是能夠幫助自己成長,更冷靜地觀察判斷和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