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發聲:不准炒作「無現金」社會,就問支付寶微信慌不慌?

手機就是錢包。在移動支付時代,不帶現金出門已經成為一部分國人生活的常態。出行、購物、吃飯,凡是用得上現金交易的地方几乎都能用移動支付完成,甚至有乞討者也擺上了二維碼。

央行再發聲:不準炒作“無現金”社會,就問支付寶微信慌不慌?

而中國的移動支付更在外國人看來,更是成為了21世紀的新四大發明。雖然說移動支付已經深入人心了,但往的深的說,還遠遠沒達到所謂的“無現金”社會。

現金支付習慣和偏好仍然廣泛存在。近年來,流通領域人民幣現金使用出現了一些新問題,群眾反映強烈。如一些消費者在旅遊景區、餐飲、零售等行業商戶消費時被拒收人民幣現金,既損害了人民幣的法定地位,也損害了消費者對支付方式的選擇權。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網民中在線下購物時使用過手機網上支付結算的比例達到61.6%,用戶規模達4.63億。

相關負責人表示:不得炒作‘無現金’概念。各類主體要換位思考,協商解決好支付方式選擇問題,合理反映訴求。各地在建設智能化、信息化城市過程中,要注重保障全體消費者合法權益,營造全社會自覺維護人民幣法定地位的良好氛圍。

央行再發聲:不準炒作“無現金”社會,就問支付寶微信慌不慌?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必然出現雙面性。雖然方便了大眾的生活,但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

電子支付並非對所有人都是便捷的,例如,沒有聯網的地區、不會使用的老人等。無現金社會可能讓老年人感覺被排斥在社會體系之外。

電子支付和流通的安全常常遭遇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是人為的漏洞和惡意詐騙,黑客攻擊和技術詐騙已經讓電子金融的流通和支付遭受很多損失,並且催生了無數電子詐騙案。不容忽視的是,現金搶劫案減少的但同時,信用卡盜刷、欺詐等犯罪行為卻在增多。

央行再發聲:不準炒作“無現金”社會,就問支付寶微信慌不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