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佛像固定底板的几种方式,藏友们见过吗?


如今见到的高古佛像有封底的,一般都是后代所为,封底是用来装藏造像的底板,所谓装藏,顾名思义,就是在佛像的内膛放置一些有纪念意义或有宗教价值的圣物,固定底板的方式几百年来也各不相同,那么,佛像收藏有哪些固定底板的方式呢?

1,包底法,将佛像底沿向内敲击以包住底板,是为包底法,这是历史上最常用的方法,从8世纪一直延续到18世纪,甚至如今西藏很多地方仍在沿用,包底法按其具体形态又分为窄边包底和宽边包底

2,剁底法,剁底法是指在佛座的底沿内边剁出毛刺,以毛刺来固定盖板,公认最早的剁底法为15世纪的永乐宣德宫廷造像,很规整的7至8个毛刺固定住底板,上面再覆以朱砂,清代皇帝笃信藏传佛教,此时黄教兴盛,北京兴起广建喇嘛寺的风尚,为满足快速有效的大批量生产,清代宫廷官铸的佛像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剁底法封底,尤其六品佛楼造像更是如此


3,嵌板法,这种方法不同于以上两种,是将铜板镶嵌于佛座的内膛,著名的扎纳巴扎尔系造像多采用此种方法,这一方法与包底法最大的不同是,铜板的位置距离底边更远(一般在1-2厘米),也不是用底边敲击包住封底,而是事先铸好固定底板的凹槽,放置底板后,再将凹槽的下边缘敲击包住底板

嵌板法较之包底法更为科学,工艺要求也更高,是包底法的改良,此法最大的好处是在封底和放置面之间多出来一段距离,可以有效防止潮气,水分对封藏的沁蚀,这对于居无定所,沿水源迁徙的蒙古游牧部落来讲尤为重要



当然,除以上三种常见的封底方法外,还有粘胶封底(多用沥青树脂等天然粘合剂),金属条固定封底等多种样式,但都不是主流方法,大多是一时的应急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