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在四川,有这样一个地方,有“千碉之国”的美称,据不完全统计,这里大大小小的古碉有上千座,均历史久远。这就是四川丹巴县。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历史渊源

丹巴的古碉楼是嘉绒藏族建筑的杰作,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古碉的建筑年代为唐代至清代,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古老的碉楼建筑从建筑材料上分有石砌碉楼,如丹巴的梭坡石碉群;石夯碉楼,石砌与夯土结合的碉楼等。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从碉楼的外观上分有三角碉,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二角碉、十六角碉、十三角碉这七类,其中四角碉最为常见,其他的都较少。古碉高度以10米、20米逐渐发展到30米、35米。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20世纪50年代,丹巴还有三角和六角碉的遗存。法国芙瑞塔女士近年来曾先后4次去丹巴考察古碉,与此同时她还曾去康定营官和沙德以及阿坝许多藏寨,探索古碉的奥秘。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她在丹巴考察期间两次专程到蒲各顶对十三角碉进行详细调查,并将碉墙中的筋木带到美国进行化验,其化验结果,该碉的建筑历史的上限为580—630年,大约最迟为元末明初所建。总之,丹巴古碉除无十二角碉外,其余类型均有。仅从这点上来讲,丹巴古碉类型之全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无可比拟的。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古时候碉楼的功能很多,传说最初是用来伏魔的,后来碉楼却大多与战事密切相关。所以从碉楼的功能上主要分为:战碉、通讯预警碉、土司官寨碉、寨碉、家碉、此处,还有警碉、界碉、房中碉、风水碉等。建于村寨要道旁,交通要隘、关卡等地的称“军事防御碉”;专门为土司守备而修的曰“官寨碉”;村寨中心,用于镇魔的八角碉叫“风水碉”,其中以家碉及寨碉居多。这些碉楼碉门矮小、门板厚实,碉内用木扳隔层。而战碉修筑得又高又大,它不仅能容纳守卫的人和大量石块、箭镞等武器,粮食、柴、草、水等也要储备在其中,村里的老弱妇孺和牲畜也都能藏在里面,能够凭此碉进行较长时间的抵抗。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分布区域

丹巴古碉的分布从总的情况来看,大致呈现三种态势。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一是沿5条山脉群和5条河流呈360°辐射状分布。即是说每一条峡谷两侧的村寨和山峦都有古碉分布。顺大渡河而下,古碉延伸至与康定孔玉区交界的格宗乡。溯小金河而上,一直延伸到与小金接壤的太平桥乡。逆大金河而上,一直延伸到与金川县毗邻的巴底乡。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在沿大金河的两条重要支流革什扎河和东谷河的两岸的村寨和山峦,现在依然可以看到无数的古碉遗迹。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二是在四河流汇流处的丹巴旋扭之地的旋心区,古碉分布极为密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是今丹巴县的中路乡和梭坡乡。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据丹巴县文化旅游局实地调查所披露的中路、梭坡两乡现存的古碉数量如下:梭坡乡为116座。其中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古碉密集区内,就有古碉82座。中路乡现存占碉77座。其中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古碉核心区内,古碉数量为66座。任乃强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首次赴康区11县进行考察时,曾经也到过丹巴,亦为丹巴的古碉所深深吸引。“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今丹巴县大小金川汇合处的东岸,有中路、梭坡两村,为百余户之邑聚,在一山弯斜坡上,倚山临江,外人不易至。隔江望之,有数十古碉参天,为区一大奇观。有学者曾泛皮船渡往考察,知其烟突之古碉,皆十层左右之守望碉,亦皆乱石所叠砌,多已废败。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估计建成己千余年矣,疑此碉群,即嘉良夷故都,历史衰败耳。闻大金刮耳崖、小金新街子等处亦原有类似碉群,故能抗击清军二十余年。其人尽此,军事才得以结束,其碉群亦成废墟。此中龙、大寨之主人,或是投降较早,故得不毁。”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三是在丹巴旧有各土司辖区内,古碉的分布尤以原明正土司所辖24村区域内最为密集,且类型丰富。除前面所述的中路、梭坡两乡外,明正土司辖区内的格宗、东谷乡一带亦是丹巴古碉分布的密集区域,这些地区都系改土归流以前明正土司所辖地盘。据估计,这一区域内现存的古碉遗迹,大约占整个丹巴县现有古碉数量的60—70%。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石砌技艺

古碉建筑是丹巴乃至大小金川嘉绒藏区石砌建筑的最高表现形式和艺术形式,且是此两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千古绝唱。根据建筑的发展规律和民间口碑,最早出现的碉形为四角碉,五角碉是在四角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此后才有三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十三角碉。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各种碉的建筑技术基本相同,均先掘取表土至坚硬的深土层,基础平整后便开始放线砌筑基础,基础一般采用“筏式”基础,地基的宽窄和基础的厚度,视其所建古碉的大小和高度而定。其建筑墙体用的材料全部取自当地的天然石块和粘土,木料亦伐自当地附近的山林。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修建古碉时,砌筑工匠仅依内架砌反手墙,全凭经验逐级收分。在砌筑过程中,一般砌至1.40—1.60米左右,即要进行一次找平,然后用木板平铺作墙筋,以增加墙体横向的拉结力,避免墙体出现裂痕。在墙体的交角处,特别注意交角处石块的安放,这些石块既厚重,又硕长,俗称“过江石”,以充分保证墙体石块之间的咬合与叠压程度。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在砌筑过程中,同时还要注意墙体外平面的平整度和内外石块的错位,禁忌上下左右石块之间对缝。细微空隙处,则用粘土和小石块填充,做到满泥满衔。砌筑工具十分简单,一是一把一头为圆、另一头似锲的铁锤,二是牛的扇子骨或木板制作的一对撮泥板。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就凭如此简单的工具,工匠们凭着灵巧的双手和智慧,用天然石块和粘土砌筑了如此高大的建筑。反手砌筑,收分准确是嘉绒藏族工匠千百年来所练就的绝技。一般男子,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砌石技艺,故大部分农村成人男性都或多或少擅于此技。技艺高超者,则专门以此为业。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难以估量的价值

石硕先生在《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中认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中所记冉駹部落(部族)非羌是夷,他们是最早居住在岷江上游的土著先民。汉代的冉駹与隋唐时期的嘉良夷具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而后来的嘉绒藏族与嘉良夷也有着承袭的渊源关系,进而提出古碉“是嘉绒地区最为独特分布也最为集中的建筑。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丹巴的古碉,早就己经不是孤立的单纯的建筑物了,其文化内涵实在太深厚。是历史,是嘉绒人赋予了它灵魂和生命。要是丹巴历史上所有的3000多座古碉都还在的话,那该是一幅多么壮观的历史画卷。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有学者称:倘若能在地形图上标上所有古碉的位置,说不定还会发现什么奇迹。譬如说,在古代的战争中,作为守方一般都会摆出各种阵势,以待攻方破阵。古代嘉绒藏族先民在建碉过程中,会不会按一种阵势来布碉呢?又如当地藏族十分崇拜神山,每一个村寨都有属于本寨的神山,会不会在建碉过程中,碉的布局与神山有关呢?再如在藏区民间,无论是原始信仰,还是信仰藏传佛教者,对日月星辰都十分崇拜。嘉绒藏族在建碉过程中,对于那些较为有代表性的碉,会不会按星宿的方位来建造呢?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凡此种种,是至今难以猜透的谜。此外,古碉在修建过程中,碉的周长与高度,上周与下周的周长之间会不会有一种微妙的关系?早些年,笔者在康定朋布西考察古碉时,经测量发现,那里的一座八角碉的直径约10米,周长近32米,而高度与周长大致相等。由此看来,一座八角碉的最佳建造尺寸,应是高度与周长刚刚相当于碉的直径的圆周率。应当说,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民居建筑物的顶层四方的月牙形造型,是丹巴及大小金川嘉绒藏区民居的特殊标志。从宗教的意义上讲,其4个月牙形造型的尖顶代表四方诸神。从形状上看,有的人说它极像牦牛头,似乎代表了嘉绒藏族的牦牛图腾崇拜的含义。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丹巴民居给人的印象是造型独特,形体高大、别致,极富层次感,色泽鲜艳而又明快,与周围的山野、田园、蓝天、白云等自然环境相映成趣,互为衬托而又相互协调,其生态性特点十分突出。嘉绒民居当不失为我国民居建筑的杰作。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丹巴中路、梭坡、布科特别是甲居的民居村寨,集中体现了嘉绒民居的风貌和神韵。丹巴民居的现存形式,基本完整地保留了嘉绒民居的基本特征,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也在局部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并未影响其传统风格和基本格局。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在丹巴历史上,不仅男孩18岁成年,要在古碉下举行成丁礼;女孩17岁成年,也需在古碉下举行成年礼;凡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聚集在古碉下,唱山歌,跳锅庄。仿佛古碉成了一种历史的见证,由此可见古碉在当地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藏族碉楼营造石砌技艺:在丹巴触摸浩荡古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