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讀的佛典是誰翻譯出來的?

佛教傳到中國的時間,

傳說是在67年,後漢明帝時。

據說當時傳到中國的經典是《四十二章經》,

此經在後來被證實為偽經。

你在讀的佛典是誰翻譯出來的?

2世紀時,

安息國的安世高與大月氏國的支婁迦讖,

已經來到了中國,

並開始佛典的翻譯。

此後一直到宋代(12至13世紀),

陸陸續續地譯出了許多的佛典。

最早的翻譯稱為古譯,

主要的譯者除了安世高、支婁迦讖之外,

還有支謙(3世紀)、竺法護(233-310年)。

這個時期的譯者以來自西域的人為主,

直接從印度來的人較少。

古譯經典在研究初期大乘佛教的成立上,

是非常珍貴的資料。

然而,

古譯時代的翻譯作品極難讀懂。

因為那時譯經還是屬於試譯的階段,

在種種嘗試後,

終於逐漸地確立了翻譯的原則。

第二期名為舊譯。

這個時代已經走過了古譯的試行錯誤階段,

大抵譯經的方針也已經定了下來,

優秀的翻譯著作也陸續問世。

以這個時代譯出的經論為基礎,

奠定了中國佛教的骨架。

這個時代最引人矚目的譯經僧,

是鳩摩羅什與真諦。

你在讀的佛典是誰翻譯出來的?

鳩摩羅什為西域龜茲國人,

後秦姚興迎接他來到中國,

在中國從事譯經活動。

鳩摩羅什所譯的東西,

在文學上也是相當優秀的作品,

《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大般若經》

等主要大乘經典,

現在依舊以鳩摩羅什的譯本最為普及。

又《中論》、《大智度論》等構成佛教基礎的論書,

也是鳩摩羅什所譯,

特別是介紹龍樹系的“空”的思想,

其影響最大。

與鳩摩羅什同時代譯出的主要大乘經典,

如《華嚴經》(佛馱跋陀羅)《涅槃經》(曇無讖)等,

戒律及各種論書等也已經譯出,

可以說基本的文獻已經齊全。

真諦是西印度人,

他經由海路從南方循上而到梁,

到了這個時代終於能與印度直接交流。

特別是真諦介紹的唯識及如來藏等新的理論,

帶給中國佛教很大的影響。

第三個時期名為新譯,

是指玄奘以後的翻譯。

玄奘在629年從長安出發,

克服了種種困難,

終於抵達印度學習,

於645年回到長安,

且攜回許多經論。

你在讀的佛典是誰翻譯出來的?

回國後,

專心致力於翻譯自己攜回的經論。

新知識透過嚴密的翻譯介紹到中國,

也使翻譯的潮流煥然一新。

他的譯著有六百卷的《大般若經》等龐大經典,

特別是所譯的《成唯識論》等,

介紹了唯識學的新理論,

影響至巨。

以《成唯識論》的理論為基,

法相宗得以成立。

玄奘的翻譯態度很嚴密,

但也因為太過嚴密,

在文學上的“雅”這一點,

反而不及鳩摩羅什,

也因為如此,

他的譯著多數僅止於學問佛教上的運用。

玄奘之後的新譯中,

以密教的傳譯最受注目。

所謂的雜密,

雖然片斷不完整,

但早已傳入中國,

但有系統、有組織化的密教,

則由賴善無畏(637-735年)、

金剛智(671-741年)兩人所傳。

前者傳《大日經》,

後者則與弟子不空(705-774年),

共同傳《金剛頂經》。

宋代雖然國家的譯經體制已經很完整,

但並未興起較大影響的譯經活動。

昔日的譯經熱情已經消失,

譯經活動逐漸走向終了。

注:本文摘自《日本佛教史》,末木文美士著,塗玉盞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