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北」是什麼意思?怎麼不說 「敗南」、「敗東」、「敗西」?

我們說一場戰爭失敗,往往說輸家“敗北”,【愛農幫】就經常想,為何只說“敗北”,卻沒有人說“敗南”、“敗東”、“敗西”呢?

“敗北”是什麼意思?怎麼不說 “敗南”、“敗東”、“敗西”?

“敗北”一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一、本意及引申意義。

原來“北”字的本義是“背”或“相背”,它是一個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北”字即為兩個人,一個向左、另一個向右背向而坐之形。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一書中亦說:“北,背也,二人向背。”這個“北”字很像兩個人背靠背之形,“北”字即古之“背”字,“背”字是後人為它加上肉旁而成的。

戰爭發生,兩軍相接,是正面相向的,激戰之後,敗方撤退,轉身逃跑。“北”即為背,就成了背向敵方,這就是“敗北”了。

勝方朝著敗軍背後銜尾窮追,這就是“追奔逐北”,逐其背也。

所以“北”這個詞後來就逐漸增加了“失敗”這一義項。“敗北”在古代常常被人們拿來作為打敗仗的代稱,也引申為做事不成功,競爭或競選失敗。

如在春秋末期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一書的《軍事》中就有這樣一句話:“佯北勿從。”在這裡,“北”即…是“敗”或“敗逃”,這句話的意思為“敵人假裝敗逃,不要盲目追趕”。

《垓下之戰》:“未嘗敗北。”打了敗仗往回跑。《過秦論》:“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名詞)敗逃者。

“敗北”是什麼意思?怎麼不說 “敗南”、“敗東”、“敗西”?

二、自古以來,以南為尊。

北者,兩相背之,是不利之兆。古代把“南”視為至尊,而把“北”象徵為失敗、臣服。

所以正規性的建築物,比如宮殿和廟宇都是面朝正南,皇帝都被稱為“南面稱尊”,而敗仗之後的臣服之人都被稱為“北面稱臣”。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陽生陰死。“南邊”是盛陽所在,“北邊”是極陰之地。於是,打仗時說的“敗北”,也就是指往死裡敗逃去了。

胡服騎射,萬里長城,金,遼,匈奴,鮮卑,西夏,元,後金,沙俄,小日本。一朝朝一代代的戰爭皆出自北方。中原政權與之交戰勝少敗多。

“敗北”是什麼意思?怎麼不說 “敗南”、“敗東”、“敗西”?

三、歷史原因。

“敗北”二字是和歷史上民族競爭有關,失敗的一方常常被驅趕到寒冷荒涼的北方,如匈奴、鮮卑等民族。

匈奴是夏禹王的後裔,是和我們同一起源的華夏兒女,由於夏朝滅亡,其後人就不能佔據中原富庶溫暖之地,退到河套地區和漠北荒原之地。

後來勢力強大時,又要打回中原,所以中原華夏屢受侵擾,至漢武帝時,才由英雄衛青霍去病一舉擊破,匈奴向北逃竄。

“敗北”是什麼意思?怎麼不說 “敗南”、“敗東”、“敗西”?

最後要提的是,“敗北”作動詞來理解,是指打了敗仗往回跑。這裡的“北”並不是指方向而言,畢竟打了敗仗逃跑時任何方向都是可能的,慌不擇路,哪裡還來得及找方向。

所以說“敗北”一詞同北方根本就沒什麼關係。


你怎麼看?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