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標準化與解析的建議與臨牀應用國際指南2009 第五部分:心腔肥厚相關的心電圖改變

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的建议与临床应用国际指南2009 第五部分:心腔肥厚相关的心电图改变

心電圖標準化與解析的建議與臨床應用國際指南2009

第五部分 心腔肥厚相關的心電圖改變

譯校者:

郭繼

鴻 劉仁光 張海澄 陳琪 張兆國 昃峰

一、左心室肥厚

二、右心室肥厚

三、雙心室肥厚

四、心房(P波)異常

臨床心電圖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檢出和評估心腔的肥厚。近年來臨床醫師逐漸認識到心肌肥厚可經治療逆轉,並且隨著心肌肥厚的逆轉,其帶來的不良臨床預後可得到有效的預防和推延。基於上述原因,心電圖在診斷心室肥厚方面也愈來愈重要。

(注:這裡應用“肥厚”一詞而不是“擴大”。雖然1978年貝塞斯達會議建議應用“擴大”一詞,但在近來的研究報告中“肥厚”一詞應用較為普遍。“擴張”可能更強調心腔容積的增加,但是在向心性肥厚的患者中不會出現“擴張”。即使在有慢性穩定性症狀的患者,心腔的擴大是否可以不合並心肌肥厚仍然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如下文所述,明顯的P波異常可出現在無心房肥厚或擴大的患者)。

心室肥厚的主要心電圖改變為:QRS波群寬大畸形,QRS波群瞬間及平均向量的變化,ST-T改變,以及P波的異常。這些心電圖改變與直接或間接測量的心室腔大小及質量相關,從而形成了心室肥厚的心電圖診斷標準。

最初,心室肥厚心電圖診斷標準的確立是通過屍體解剖測量心室的質量以及患者的臨床特點而來。嗣後,這些心電圖改變的診斷標準又參考了多種成像技術,包括胸片及左心室造影等。近年來,二維超聲心動圖最常用作心室肥厚的診斷依據,而三維超聲心動圖及計算機成像、磁共振成像技術的應用等對傳統的檢查方法提出了挑戰。雖然新的成像學技術能夠更加精確地評估心室肥厚,但卻不能替代心電圖在臨床的應用。由於心電圖方便且價格低廉,在心腔肥厚的診斷、流行病學研究及臨床試驗中應用仍極為廣泛。除此之外,某些異常的心電圖表現在臨床預後判斷中也有著重要的價值。

新的診斷技術的發展迫使臨床醫生重新評估心電圖在心腔肥厚及相關異常病變診斷中的作用,並應當在這些新的研究及新的技術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我們的心電圖實踐。

一、左心室肥厚

1.QRS波群電壓診斷標準

QRS波群的電壓值是心電圖診斷左心室肥厚最常用的指標。表1列出了左心室肥厚心電圖診斷標準的多年來的演變過程。最初,心電圖特點是依據臨床特點及屍體解剖為參考得來的,主要基於R波及S波在Ι,Ⅲ導聯振幅的改變進行診斷。(心電圖振幅的改變是以mm為單位來計算的,而不是mV。標準電壓時,10mm=1mV,1mm=0.1mV)。許多其它的電壓標準是在12導聯心電圖診斷標準之上加以改進的,其中最著名也是應用最廣泛的是Sokolow及Lyon在1949年提出的標準:應用SV1和RV5或RV6振幅之和來診斷心室肥厚。近來,通過計算SV3及RaVL振幅之和來診斷心室肥厚也已經應用於臨床,稱為“Cornell電壓”診斷標準。1968年Romhilt和Estes提出的要點記分標準,除了計算QRS波群振幅外,還結合QRS波群時限和電軸的異常、QRS起始到峰頂的時間、P波和ST-T的形態來診斷。

晚近,計算機記錄及自動報告系統的發展使得更加複雜的診斷標準應用於臨床,包括計算QRS波群振幅及時限,計算QRS波群的面積,聯合應用幾個診斷標準,採用多個心電圖改變及非心電圖改變的因素進行迴歸性分析等方法。

多種不同的左心室肥厚診斷標準的出現使得臨床應用更為困難。這些標準的敏感性通常較低(不足50%),但特異性較高(通常85%到90%)。當然每種標準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各不相同。因此,診斷的準確性有賴於所應用的診斷標準。正是由於不同標準間敏感性和特異性的不同,符合某項診斷標準的患者可能很難符合其它的診斷標準。在一組大系列經“Cornell電壓”診斷標準或Sokolow-Lyo診斷標準診為左心室肥厚的輕中度高血壓患者,僅11.2%這兩項診斷標準都符合。除此之外,在不同的人群中各種診斷標準有著不同的陽性及陰性預測值,提示這些診斷標準可以相互疊加印證。

目前發表的研究尚不足以評判某項新推出的標準優於其它標準,或是多餘的。資料提示對心電圖的解釋是應用了何種診斷標準,同時自動化的分析應該應用多種標準來判斷。而且,由於診斷標準的準確性是以臨床經驗為依據的,亦即取決於心電圖的測量與參考標準,只有經過正規測試的心電圖標準才能不加修飾地應用。

根據QRS波群的電壓來診斷左心室肥厚的標準之所以不斷髮展,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QRS波群的電壓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除了左心室的大小以外,還包括性別、年齡、種族及體質等因素。這些因素對心電圖診斷標準的準確性均有一定影響。心臟的日間變異以及每次心電圖檢查時導聯在體表位置的不同所致的變化,都會影響QRS波群的電壓,進而影響到心電圖電壓診斷標準的有效性。

(1)年齡

除不同年齡段嬰兒及兒童的正常QRS波群電壓的閾值相差很大之外,在不同年齡段成年人中QRS波群的電壓也有差異,原因在於QRS波群的電壓隨年齡增長而逐漸降低。總的來說,常用的QRS波群電壓的診斷標準是針對35歲以上人群的,適用於16-35歲之間人群的診斷標準尚未建立,對於這部分人群,僅僅依靠QRS波群的電壓改變來診斷左心室肥厚的準確性較低。對於訓練有素的運動員來說,左心室肥厚的診斷更應該另當別論。

(2)性別

儘管SV3電壓有很大的變異,但對於成年女性來說,其QRS波群的上限閾值比成年男性稍低。這種差異在校正了身高及心臟大小的差異之後仍然存在。通過校正性別的差異可提高有些診斷標準的有效性,但不同的標準其校正的方法也不同。

(3)種族

QRS波群電壓的正常值在不同種族變異較大。非州裔美國人QRS波群電壓的上限值高於歐裔美國人,而拉美裔美國人的上限值較低。在輕中度高血壓患者中,與歐裔美國人相比,非州裔美國人Sokolow-Lyo診斷標準的敏感性和敏感性較高而特異性較低,“Cornell電壓標準”有較高的特異度但敏感性亦較低。

(4)體型

肥胖的患者超聲心動圖檢查常有左心室增大的表現,但心電圖並無QRS波群電壓增高,這可能與脂肪組織的絕緣作用和心臟到體表電極的距離較遠有關。在不同的心電圖診斷標準中,肥胖對心電圖的影響有所不同。在輕中度高血壓病人的研究中,與非肥胖病人相比,肥胖病人應用Cornell電壓診斷標準的QRS波群時限與電壓的乘積通常在左心室肥厚範圍內;但應用Sokolow-Lyo診斷標準時,在左心室肥厚範圍內的肥胖病人比應用Cornell電壓診斷標準要少。

1.QRS波群時限的診斷意義

左心室肥厚時,通常伴QRS波群時限延長,表現為多導聯QRS波群的時限增寬,或V5、V6導聯QRS波群起點至R峰時限延長。QRS波群時限延長是由於左心室肥厚和室壁心肌纖維化所致,使衝動在跨室壁傳導中曲折延遲。

左心室肥厚伴QRS波群增寬時,如間隔性Q波消失,QRS波群表現為粗頓的R波時,可診斷為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滯,此表現僅常見於左心室肥厚。心電圖可觀察到從單純左心室肥厚至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滯的進展過程。

2. 左心室肥厚相關的異常ST-T改變

1929年即已報道了左室做功增強與T波倒置的關係。1941年首次應用“典型勞損”來描述左室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引起的特殊形態的ST-T改變,包括J點壓低,ST段凹面向上壓低,非對稱性T波倒置等。目前認為左心室肥厚伴ST-T改變不僅是由於血流動力學改變、做功增加所致,在擴張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也會出現,但ST-T改變的程度要輕於典型勞損所致的ST-T改變。因而建議不再應用“勞損”和“典型勞損”,而改稱為“繼發性ST-T改變”。除了依據QRS波群的電壓增高來診斷左心室肥厚,ST-T改變也是診斷的重要指標。有證據表明,與QRS波群電壓相比,ST-T的異常與左心室肥厚、心血管併發症及死亡率相關性更高。然而,目前尚無證據表明“典型勞損”圖形較輕度ST-T改變的臨床意義更大;也沒有證據表明,在無QRS波群電壓增高時,單憑ST-T改變就可診斷左心室肥厚;或存在ST-T異常改變時是否需要修改QRS波群電壓標準。以上諸項問題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4.左心室肥厚相關的左心房異常

P波異常通常與左心房的肥大、擴張、傳導延遲或壓力負荷增加有關,也常見於左心室肥厚,業已成為左心室肥厚診斷標準的一部分。P波的改變常常與高血壓病相關,並且可能是高血壓性心臟病的早期心電圖表現。單純的P波改變也可獨立存在,但尚缺乏單獨應用P波異常或聯合應用其它標準的足夠的報道,因此,P波改變僅作為左心室肥厚的輔助診斷指標。

5.左心室肥厚相關的電軸左偏

左心室肥厚時可伴有電軸左偏,但很難確定引起電軸左偏的原因是心室肥厚本身,還是左前分支阻滯,或其它因素加劇隨年齡增長所致的電軸左偏。也就是說,即使沒有左心室肥厚,也可出現電軸的顯著左偏。因此,電軸左偏僅可作為左心室肥厚的輔助診斷指標。

6.QT間期延長

左心室肥厚常伴QT間期的輕度延長,但尚不確定QT間期延長是否可作為診斷左心室肥厚的獨立指標,或僅僅是QRS波群時限延長的繼發性改變。輕度QT間期的延長通常與左心室肥厚有關,但不能作為左心室肥厚的診斷標準。心室肥厚引起跨膜離子流改變,使動作電位時程延長,表現為QT間期延長。應進一步研究QT間期聯合QRS電軸與P波改變在診斷左心室肥厚中的價值。

7.室內傳導障礙(延遲)和束支阻滯時左心室肥厚的診斷

左心室肥厚常與室內傳導障礙或延遲(IVCDs)共存,由於二者均影響QRS波群形態,室內傳導障礙可影響左心室肥厚診斷標準的準確性。

(1)左前分支阻滯

左前分支阻滯使QRS電軸偏向後上方,形成I、aVL導聯的大R波,V5、V6導聯的小r波和深S波。此時I、aVL導聯R波振幅的診斷價值有限,而左胸前導聯S波振幅有助於發現左心室肥厚。

(2)左束支阻滯

目前在完全左束支阻滯的情況下診斷左心室肥厚尚有爭議。診斷標準的特異性是由屍檢得出的,在屍檢中90%以上的患者存在左束支阻滯。同時,不同的左束支阻滯的定義也是引起爭議的原因之一。狹義的左束支阻滯是指在I,aVL,V5,V6導聯出現單形性或高尖R波,但其對左心室肥厚的診斷的敏感性較低。廣義左束支阻滯是指QRS波群時限超過120ms,左胸前導聯粗頓的R波為主波,右胸前導聯以粗頓S波為主波,甚至包括應該被定義為左心室肥厚伴室內差異性傳導的情況。由於完全性左束支阻滯並不一定是左束支真正完全阻斷,而左心室肥厚在沒有左束支損傷的情況下也可出現QRS波群時限>120ms,因此,左心室肥厚和左束支阻滯很難分辨。左心室肥厚時,典型左束支阻滯的檢出率很低,但邊緣性的表現,如QRS波群時限超過120ms,左胸前導聯粗頓的R波,右胸前導聯以S波為主等比較常見,診斷為左心室肥厚伴室內傳導延遲更為合適,而不診斷為左束支阻滯。左房P波異常、QRS波群時限>155ms,聯合胸前導聯QRS電壓標準對於判斷在左束支阻滯的情況下診斷左心室肥厚有相對較高的特異性。滿足以上特殊標準時,應考慮左束支阻滯,但敏感性較低。否則在左束支阻滯時不能診斷左心室肥厚。

(3)右束支阻滯

右束支阻滯使右胸導聯S波振幅減低,從而使左心室肥厚診斷標準的敏感性降低。左房異常和電軸左偏可作為右束支阻滯時左心室肥厚的輔助診斷標準。右束支阻滯的情況下,左心室肥厚的診斷標準包括SV1>2mm,RV5,V6>1.5mm,QRS電軸左偏超過-30°,SIII + 胸前導聯最大R或S波振幅>30mm。上述標準的敏感性46%~68%,特異性57%~71%。

8.診斷名稱

(1)可能性的估計

定性診斷名詞如“可能的”,“很可能的”,“考慮”用來描述心電圖表現符合心室肥厚的部分診斷標準,或達到閾值標準,儘管存在其他不支持診斷,如肥胖,仍考慮診斷左心室肥厚。但對上述名詞的描述可能有多種解釋,因而建議在應用時需慎重。

(2)診斷名詞

多年來,應用很多不同的心電圖診斷名詞,其中有些名詞的實用性和準確性均有限。在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及成人中,“收縮期(壓力)負荷”及“舒張期(容量)負荷”這兩個名詞的精確性有限,建議不再應用。如上所述,過去“勞損”僅用來描述心室負荷過重導致的ST-T異常,而不是用來描述心室肥厚的,所以目前也建議不再應用。

9.兒童的特殊情況

兒童心室肥厚的心電圖診斷也主要根據QRS波群電壓標準。QRS波群電壓標準來源於正常兒童的研究結果,這方面的研究較少,且通常沒有考慮體型大小、性別或種族的影響,與超聲心動圖的相關性也較有限,缺少屍檢或心臟磁共振成像提供的參考資料。來自加拿大兒童的診斷標準在北美得到廣泛的應用。目前相關的幾項研究正在進行,蘇格蘭應用數字採樣率每秒500點對兒童進行研究,荷蘭也在進行採樣率為每秒1200點的研究。當使用較高的採樣率時,兒童的診斷標準應當予以調整。

10歲以上的兒童,QRS波群電壓同樣受性別和種族的影響。目前尚缺乏體型對QRS波群電壓標準影響的研究。

與成人相同,心電圖診斷兒童左心室肥厚的敏感性較低。建議在兒童中應用心電圖作為篩查工具,並聯合其他診斷方法評價左心室肥厚。

10.其他

很多其它因素也可影響左心室肥厚心電圖的診斷價值。心電圖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與心臟病的種類、左心室肥厚屍檢的特徵及不同種群中肥厚程度的不同相關。Okin等報道了在輕、中度左心室肥厚患者,SV3+RaVL之和與QRS波群時限乘積的增加更常見於肥胖的老年女性,而SV1與RV5之和的增加更常見於年輕的非肥胖黑人男性。診斷的準確性在左心室肥厚易患人群與非易患人群不同,非易患人群多為假陽性結果。在重度高血壓的患者,陰性結果多為假陰性。此外,還應認識到確定診斷標準的病人特徵不同於應用此診斷標準的人群特徵。

推薦:

1.對左心室肥厚心電圖的解釋應只使用證實有效的標準,不能偏離證實有效的公式。

2.對各種診斷標準相比較,沒有單一的診斷標準能推薦使用。

3.計算機系統應使用已被證實的、具有有效性的標準。

4.應該具體標明使用了何種標準,並且那些指標是異常的。

5.有效的診斷標準應對已知的影響準確性的因素進行校正,包括性別,種族和體質等因素。

6.“勞損、壓力負荷、容量負荷”等術語不應該用於與左心室肥厚相關的診斷描述中。

7.應該謹慎使用“可能、很可能的和界值”等術語。

8.由於存在爭議,出現完全性左束支阻滯時,診斷左心室肥厚宜慎重。

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推薦之前需研究的問題如下:

(1)主要診斷標準對性別、年齡、種族和體型等校正的研究和測試。

(2)對具有不同左心室肥厚流行病學特徵的人群進行左心室肥厚診斷標準的校正,包括對“可能”和“很可能”等可變術語的(半)定量分析。

(3)對特定預測性標準的研發及測試,例如預後、監測、進一步治療等。

(4)除使用其他的診斷方法外,心電圖額外的臨床價值。

(5)左心室肥厚的電壓標準不適合診斷左心室肥厚時,可應用典型的ST-T異常來診斷。

(6)在合併左束支阻滯時診斷左心室肥厚,電壓和其他標準的功用,如QRS電軸、左心房異常和QRS波群時限。

(7)確定優於其他標準的診斷標準,或確定不必要的診斷標準。

(8)對兒科病人,可能要根據目前的抽樣技術、廣泛的人口統計學分類和多導聯心電圖的應用而改進目前的診斷標準。

(9)日間電壓的變異率及其它診斷標準對於LVH診斷的有效性。

二、右心室肥厚

右室肥厚可引起QRS向量向右前方偏轉,從而使右心前區導聯R波峰值延遲。因為在正常心臟,左心室的電活動主導心電向量的平衡,只有在右心室肥厚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才能引起這種心電平衡的改變,故應用心電圖來診斷右心室肥厚的敏感性並不高。

表2列出了不同的診斷標準,其主要是依據Ⅰ,V1,V6導聯的R波和S波振幅,V1導聯的R波峰值時間來診斷。這些診斷標準首先是基於屍體解剖學的研究,其中部分還基於臨床和血流動力學等加重右心室負荷等因素的研究。超聲心電圖也是相關的參考標準,但比起其在診斷左心室肥厚中的作用,超聲心電圖在診斷右心室肥厚中的作用相對較小,並且很少起到起決定作用,因為右心室複雜的三維空間結構及右室遊離壁厚度的測量通常較為困難。

儘管應用心電圖來診斷右心室肥厚的敏感性很低,但一些特異性較高的標準可用於診斷且已得到很好的應用。心電圖診斷的準確性在先天性心臟病中最高,在成人的後天性心臟病和原發性肺動脈高壓中有中等的準確度,而在慢性肺疾病的診斷中準確性最低。

右心室肥厚心電圖,尤其是在先天性心臟病中,通常以對照心電圖類型為基礎分類。一種與不完全右束支阻滯類似提示容積負荷過重。第二種是由右心前區導聯顯著增高的T波(作為Rs,R或Qr複合體的一部分)組成,提示壓力負荷過重。兩者都會出現電軸右偏,同時會在右心前區導聯出現ST段下移和T波倒置;當存在左心室肥厚時,這些ST-T異常應當稱為“繼發性ST-T改變”而不是“勞損”。慢性非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心前區導聯通常會出現電軸的右偏和較深的S波。

慢性非阻塞性肺病所引起特徵性的心電圖改變主要反映了肺容積的增大所導致的隔膜組織減少。包括肢體導聯的低電壓;額面向右、向上、或不確定的QRS電軸;P波電軸右偏(如大於60度);所有心前區導聯持續的S波;V6導聯R波振幅減低。慢性阻塞性肺病中,除非有V1導聯R波振幅相對增高,否則不能推斷有右心室肥厚的存在。

在右心室肥厚的心電圖診斷中,電軸右偏和右心前區導聯明顯的前向壓力是必須具備的條件。另一方面,除右心室肥厚外,很多其它因素也可導致這樣的改變,包括常有的正常變異。因此,比起左束支阻滯及心房異常的診斷,在心電圖診斷右心室肥厚時,結合相應的臨床輔助資料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推薦:

1.在被證實有效的診斷標準中,不推薦應用單一的診斷標準。使用這些診斷標準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2.診斷標準應對年齡、性別、種族和體型進行校正。

3.對右心室肥厚的診斷應當結合臨床診斷信息或提示,比如先天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或慢性肺病的病史等。應當進一步開發臨床診斷信息與計算機法則相結合的新的診斷標準。

三、雙心室肥厚

很多類型的心臟疾病均可引起雙側心室肥厚。由於右心室肥厚和左心室肥厚引起的增大的QRS向量方向相反,可以相互抵消,因此,通過心電圖診斷雙心室肥厚的敏感性較差。在診斷左心室肥厚的同時,如心電圖V5或V6導聯出現顯著的S波、電軸右偏、幾個導聯出現罕見高大的雙向R/S複合體、右房異常等,均提示可能同時存在右心室肥厚。

有先天性心臟病和右心室肥厚患者,V2到V4導聯出現高R波以及深S波,同時兩者振幅之和大於60mm(6.0mV)則提示有左心室肥厚的存在。

推薦:

1.診斷雙心室肥厚必須同時滿足右心室肥厚和左心室肥厚兩個診斷標準,但是應當瞭解其心電圖診斷的敏感性較低。

2.左心室肥厚時電軸右偏、多個導聯出現高大雙向R/S複合波均提示可能存在雙側心室肥厚。

四、心房(P波)異常

左右心房的解剖學異常或生理學異常均可引起心電圖P波的異常。由於認識到不同的臨床疾病也可產生相似的P波異常,過去應用的“冠狀P波”、“先天性P波”、“肺性P波”等術語已經被“左房增大”和“右房增大”等術語所取代。但仍有部分術語一直未被取代,如“心房肥厚”、“心房超負荷”、“心房勞損”和“房間(或房內)傳導障礙”等,這些反映了心房的擴張、心房肌肥大、心房壓力過重、心室舒張功能受損、房內傳導延遲等情況均可引起P波的異常。P波異常通常由多重因素所致,且很難分辨究竟是何種因素引起,因此,更為模糊的術語如“左房異常”和“右房異常”更適合用來描述心房的異常。

1. 左房異常

因為左心房電活動的起始和結束都比右心房晚,故左房異常通常涉及到總的心房電活動時限的延長。左房電活動時限延長易使P波產生雙峰或切跡,這是因為正常情況下左右心房的波峰幾乎同時出現並融合為一個單峰的P波,而在左心房電活動延遲時導致右左心房除極的波峰分離。與右心房相比,左心房電活動有一個偏向左後方的心電向量。P波終末電勢(V1導聯P波的負向振幅和負向持續時間的乘積)、P波時限的延長(120ms或更長)及P波雙峰(峰間距40ms或更長)是診斷左心房異常最常用的指標,其臨床診斷價值基本相同。其它的輔助診斷標準,包括終末P波的電軸左偏(-30°到-90°)、P波的面積等,對於診斷左心房的異常也十分有用。V1導聯完全的負向P波亦提示左心房異常,可不伴P波終末電勢的增大。

對於大部分的患者來說,心房電活動時限的延長(P波時限大於120ms或更多)代表左心房的異常。左心房異常比右心房異常更易出現傳導的延遲,這是由於阻滯常位於房間傳導通路(Bachmann束)和左心房肌內。更為廣義的命名“房內”要比“房間”更為適用,儘管也有些傳導延遲實際上發生於心房間。

2.右心房異常

右心房異常一般表現為P波振幅的增高,同時P波的心電向量偏向右側。Ⅱ導聯出現高尖P波(通常振幅大於0.25mV)是右心房異常的特徵性表現,一般認為是由左心房與右心房同時激動致P 波峰值增高。與左心房異常引起P波後半部分振幅增高(假性肺型P波)不同,右心房異常一般引起P波起始部分的振幅增高。V1、V2導聯的P波初始部分顯著正向(P波振幅≥0.15mV)亦提示右心房異常。P波電軸右偏、P波高尖,但未達0.25mV也是右心房異常的輔助診斷指標。右心房異常的P波時限通常在正常範圍內,唯一例外的是先天性心臟病(尤其是單心室)患者,術後P波時限明顯延長,這也是發生房性心動過速的危險因素之一。

3.雙心房異常

雙側心房的異常通常會表現為某些左、右心房異常共有的特點,然而目前對於雙側心房異常的心電圖診斷標準的準確性驗證的研究甚少。

4.推薦:

(1)不正常的P波應稱為左、右心房的異常,而不是心房的擴張、負荷過重、勞損或肥厚。

(2)診斷心房異常應該聯合應用多種心電圖診斷標準。

(3)房內傳導延遲應當被認為是心房異常的一個分類,特別是在P波增寬,而不伴有左心房(P波後半部分)或右心房(P波前半部分)成分的振幅增高時。

表1 左心室肥厚的診斷標準




振幅

第一作者

發表年限

肢體導聯電壓

(RⅠ-SⅠ)+(SⅢ-RⅢ)

>16mm

Lewis(5

1914

RⅠ+ SⅢ

>25mm

Gubner(6

1943

RⅠ

>15mm

Gubner(6

1943

R aVL

>11mm

Sokolow(7

1949

R aVF

>20mm

Goldberger(65

1949

Q或S aVR

>19mm

Schack(73)

1949

R+S任一導聯

>19mm

Romhilt(9

1968

心前區導聯電壓

S V1

>23mm

Wilson(76

1944

S V2

>25mm

Mazzoleni(69

1964

S V1+R V5

>35mm

Sokolow(7

1949

S V2+R V5,6

>45mm

Romhilt(72

1969

S V1,2+R V5,6

>35mm

Murphy(54

1984

S V1,2+R V6

>40mm

Grant(66

1957

任一心前區導聯R+S

>35mm

Grant(66

1957

R V5 : R V6

>1.0

Holt(67)

1962

任一心前區導聯R波

>26mm

McPhie(70

1958

S V2+RV4,5

>45mm

Wolff(77

1956

RV5

>33mm

Wilson(76

1944

RV6

>25mm

Wilson(76

1944

聯合肢體導聯和心前區導聯

RS aVF+V2+V6(>30年)

>59mm

Manning(68

1964

RS aVF+V2+V6(<30年)

>93mm

Manning(68

1964

S V3+R aVL(男)

>28mm

Casale(8

1985

S V3+R aVL(女)

>20mm

Casale(8

1985

12導聯的總電壓

>175mm

Siegel(74

1982

電壓和非電壓的聯合指標

電壓-STT-LAA-電軸-QRS時限

積分

Romhilt(9

1968

(R aVL+ S V3)×QRS時限

>2346mm/s

Molloy(71)

1992

12導聯總電壓×QRS時限

>1742mm/s

Molloy(71)

1992

用於左前分支傳導阻滯的標準

S V1+ R V5 +SV5

>25

Bozzi(33

1976

S V1,2+R V6+S V6

>25

Bozzi(33

1976

SⅢ+任一導聯R/S最大值(男)

>30

Gertsch(32

1988

SⅢ+任一導聯R/S最大值(女)

>28

Gertsch(32

1988

用於右束支傳導阻滯的標準

LAD相關心前區導聯R/S最大值

>29mm

Vandenberg(75

1991

S V1

>2mm

Vandenberg(75

1991

R V5,6

>15mm

Vandenberg(75

1991

SⅢ+LAD相關心前區R/S最大值

>40mm

Vandenberg(75

1991

RⅠ

>11mm

Vandenberg(75

1991

(振幅單位 1mm=0.1mV)

表2. 右室肥厚診斷標準

振幅

第一作者

發表年限

R V1

>6mm

Myers(78)

1948

V1導聯R:S

>1.0

Myers(78)

1948

SV5

>10mm

Myers(78)

1948

SV5

>3mm

Myers(78)

1948

R aVR

>4mm

Sokolow(78)

1949

SV1

>2mm

Myers(78)

1948

RV5,6

>3mm

Myers(78)

1948

V5導聯R/S

<0.75

Myers(78)

1948

V6導聯R/S

<0.4

Myers(78)

1948

V5到V1導聯R/S

<0.04

Sokolow(78)

1949

(RⅠ+SⅢ)-(SⅠ+RⅢ)

<15mm

Lewis(5)

1914

RV1,2最大值+SⅠ,aVL最大值-S V1

>6mm

Butler(51)

1986

R V1+SV5,6

>10.5mm

Sokolow(78)

1949

V1R峰時間(QRS時限<0.12秒)

>0.035秒

Myers(78)

1948

V1導聯呈QR形

討論中

Myers(78)

1948

支持標準:

V1導聯呈RSR形(QRS時限>0.12秒)

討論中

Ⅰ,Ⅱ,Ⅲ導聯S>R

討論中

SⅠ和QⅢ

討論中

R/S值:V1>V3,4

討論中

V1到V3導聯T波倒置

討論中

Ⅱ導聯P波振幅

>2.5mm

(振幅單位 1mm=0.1mV)

表3. 兒童左心室肥厚的診斷標準

電壓(mm)

年齡0-7天

年齡7天-1月

年齡1-3歲

年齡3-5歲

年齡>5歲

RV6

>12

>23

>23

>25

>27

SV1

>23

>18

>21

>22

>26

SV1+ RV6

>28

>35

>38

>42

>47

(振幅單位 1mm=0.1mV)

表4. 右心室肥厚的兒童診斷標準

電壓(mm)

年齡0-7天

年齡7天-1月

年齡1-3歲

年齡3-5年

年齡>5歲

RV1

>27

>22

>18

>18

>13

SV6

>10

>10

>7

>6

>4

SV6+ RV1

>37

>43

>30

>24

>17

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的建议与临床应用国际指南2009 第五部分:心腔肥厚相关的心电图改变

溫馨提示:本平臺已開通文章搜索功能,可關注後發送關鍵詞體驗。

歡迎您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