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資丟盔棄甲的時候,外資悄悄買了800億

週三市場異動一圈,最終發現原來僅僅是海市蜃樓。

其實說A股有單邊下跌的風險,我們是不信的,從估值的角度來說,對標2016年1月底上證2638點,雖然現在指數點位更高,但過去2年盈利累計增長20%左右,從PE/PB角度看,目前全部A股PE為17倍,而在2638點時為17.7倍,目前PB為1.74倍,而2638點時為1.83倍。估值的底部已經出現了。

而隨著國務院會議釋放的降準信號。實際上標誌著下年半的貨幣政策可能要實質性的轉向寬鬆。這對於市場來說,肯定是一個好消息。

而融資層面IPO在減緩、小米CDR被延期,美團又表示沒有CDR意向,融資方面的抽血壓力比此前市場預期要小很多。

資金方面,雖然我們自己的機構不太給力吧,但是境外資金卻在大舉買入,僅通過“陸股通”最近一個多月就淨流入約800億元。

多了不說,只講一句特別無奈的話——外資從來不傻。

內資丟盔棄甲的時候,外資悄悄買了800億

不過目前市場再次向下,肯定還是存在問題,我們認為主要問題來自於兩方面。其一是我們昨天講的匯率風險。今天盤中,在岸人民幣兌美元跌穿6.50整數關口,為1月以來首次,較昨日官方收盤價暴跌近300點。6.5的關口跌破,不是一個好現象。昨天有朋友問,中國是否在進行主動貶值,來刺激出口對抗貿易戰?

我們認為至少到現階段還沒有到動用匯率武器的時候。這裡面最大的原因,就是人民幣貶值的最直接背景因素,目前是不受我國控制的,就是美國加息。美聯儲加息之後,市場一直在觀望央行是否會再次動用利率手段來對抗。但是沒有。為什麼我們沒敢跟,這個問題見仁見智。

我們的觀點是擔憂加息導致地產風險的溢出。同時,也擔憂加息對下游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抬升。無論如何,加息沒有跟進,眼下又有了降準的預期,於是人民幣貶值的情緒開始加速兌現,而這種兌現的本質無他,就是熱錢的持續外流。

內資丟盔棄甲的時候,外資悄悄買了800億

另一方面,貿易戰的深化,目前看是大概率事件,而這一事件最終必然導致兩個結局——其一就是資本的加速外逃。其二幾乎同理:貿易戰與過去30年的全球化趨勢背道而馳。中美公司往往都需要很多年才能建立起完整的全球供應鏈。隨著大筆一揮,政治領導人可以瞬間讓這些供應鏈變得更加昂貴。但是,國內供應商取代外國供應商的過程卻不能在一夜之間發生。這樣的過程必然需要時間,並且在大部分情況下不太可能完成。這一過程必然帶動的是成本抬升,而與此同時,廣泛加徵關稅同樣將意味著價格大幅上漲,而價格上漲極有可能會迫使美聯儲更加積極地推動加息進程。

如此一來,留給我國的政策空間,其實非常的尷尬。因為,目前央行手裡的外匯儲備已經大幅減少。兩年前我們曾經砸出鉅額美元儲備來穩定人民幣匯率,即便是兩個月前,香港匯市保衛戰說完全沒有中央銀行的參與也是不太可能的。然而目前我們出售干預匯市的彈藥開始捉襟見肘,無力像當初那樣砸錢維穩了。

內資丟盔棄甲的時候,外資悄悄買了800億

所以目前看,很可能央行將進入一個兩男的抉擇。保匯率還是保GDP。匯率意味著資本流向,保匯率,貨幣政策就仍然要繼續收緊,但經濟可能會扛不住。反之,保經濟,先解決眼前的風險,釋放寬鬆信號,那麼匯率可能就要繼續下行,6.5~6.7是一個大坎,繼續連續貶值可能會造成全市場預期轉向。這對於資本流向來說不是好事情。

所以我還是那句昨天講的話——股市是臉面,匯市是命根子。這兩個金融保衛戰,都很艱鉅。

匯市的問題之外,另一個困擾市場反彈的最重要因素,毫無疑問就是股權質押!

目前我們跟蹤的數據顯示,超過10家公司的股權質押存在平倉風險;而股權質押風險也是目前壓制創業板反彈最大的因素,大家能夠看到今天早盤一度反彈的主角明顯回到了藍籌領域上,傳統的藍籌週期得到關注,而昨天則是藍籌消費。之所以如此,就是在於連續下跌之後,股權質押風險的暴露。

我們研究目前A股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存量規模7.14萬億元,佔A股總市值12.21%,跌破平倉線市值近萬億,很多大股東離爆倉僅一步之遙。

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原本是作為2014年最重要的金融創新被提出來的,然而現階段對於市場來說,這個操作的存在顯得異常尷尬!大家記不記得去年證監會曾經發布了備受矚目的減持新規,多道聖旨幾乎釘死了上市公司高管減持的途徑。之所以如此,其實道理非常簡單,就是告訴大股東——少做套現的把戲,只有把公司做好,才能賺錢。

然而股權質押的存在讓減持新規有一點尷尬。畢竟,對於原始股東來說,雖然質押會極大地降低套現額度,但是原始股幾乎沒有成本。10塊錢股價質押成5塊,跌到1塊錢還賺呢,贖回?幹嘛贖回!

內資丟盔棄甲的時候,外資悄悄買了800億

賈老闆毫無疑問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持有樂視網10.2億股股份,佔總股本的25.67%,其中10.1億股被質押。到今年3月份,隨著樂視網的復牌連續跌停,賈躍亭質押股份終於全部爆倉。然後,當然了,在美國還沒有回來。

A股3526家上市公司中有97家上市公司沒有進行股票質押,佔比僅為2.8%。而質押比例超過總股本50%的上市公司有129家。而這僅僅是總股本統計,如果像華誼一樣看控股股東的高比例質押案例,則會有更多樣本。5月份,上交所做過一次風險排查,在滬市,控股股東質押比例達80%以上的公司就有150家。而股權質押問題集中地中小創,則尚且沒有統計。

說大股東難道完全不考慮公司運營?拜託了,實業難做難道不是一早就成為共識。這些人的心裡很簡單——就是賭國家不敢讓我死,否則大家一起死。

於是A股彷彿成了一個怪圈,美股一年發150只IPO,創造了一批中產階級,A股一年急吼吼的發300家IPO,創造了一批無產階級。而這300家IPO上市之後,卻又有相當部分首先想的是如何套現如何捲包燴。股災之後國家花了幾萬億,其實都在和這些毒瘤作鬥爭,限制了清倉減持有了惡性的高比例股權質押,明天股權質押被控制住之後,是否又會出現更多的“扇貝跑路”呢?(扇貝跑路這事兒,其實和套現沒有本質區別,這裡不展開了,大家可以自己思考思考)

救市救市,不救一起死,救了,反而便宜了這些充滿了惡意的大股東。所以,能不能真正的解決了毒瘤,才是A股的明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