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霞的長安生活經歷對其藝術風格轉變的重要影響

何海霞的長安生活經歷對其藝術風格轉變的重要影響

何海霞是當代青綠山水畫的集大成者,他在繼承師法的基礎上注入了新時代的元素,在自然中抒發自己的情。他的畫風獨樹一幟,在青綠山水畫的繼承、弘揚、創新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為中國藝術在陝西的發展注入一份力量,對當今中國山水畫歷史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儘管在畫壇早有聲名,但何海霞在中國美術界奠定宗師地位,則要追溯到1954年他遷居西安之後,與西北畫壇的兩位闖將趙望雲、石魯結為藝術上的知音,共同開創“長安畫派”。1962年,中國美協陝西分會在京舉辦“中國畫研究室習作展”,並在北京、上海等地巡展,反響強烈,何海霞、石魯、趙望雲由此被譽為“長安三傑”。

何海霞的長安生活經歷對其藝術風格轉變的重要影響

1959年,蔡亮、何海霞、石魯、方濟眾在西安美協

評論界認為,三傑中,趙望雲以簡約淡遠、渾厚朴實、虛實相生見長;石魯以狂、放、簡、奇而為一代宗師;何海霞則把青綠加淺絳潑墨寫意,再加上雄健的鐵線描與大膽險峻的構圖立於不敗之地。他的作品骨體堅凝,意象雄奇,具有獨特風貌。

新中國成立後,何海霞長期在西安工作,和趙望雲、石魯等畫家一道深入生活,滿懷激情地用畫筆歌頌祖國壯麗江山和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變化帶來了藝術的開拓,他突破了舊傳統的藩籬,進入山水畫創作的新天地。趙望雲的樸實和石魯的曠悍也揉進了他原來的瀟灑典雅的畫風之中,體現了時代精神一。

何海霞的長安生活經歷對其藝術風格轉變的重要影響

德風堂考藏何海霞國畫作品欣賞

靈性加稟賦使何海霞很早就才華側露,但使他與張大千拉開距離的是改天換地的大變革,他被時代拋到大西南,後又在陝西樂不思蜀地這近30年。作為與石魯、趙望雲齊名的長安畫派傑出畫家,30年的大西北生活徹底雄強和豐富了何海霞的創作。

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沒有這個時期,何海霞頂多是個“小張大千”。有了這個時期,“長安畫派”的創作思想與藝術追求,便成了何海霞的硬約束,成為他必須要重新認識和學習的美學規範。他深入山川,深入生活,使自己及時地跟上時代步伐,從而逐漸地超越大風堂,與乃師張大千拉開了距離。

何海霞的長安生活經歷對其藝術風格轉變的重要影響

德風堂考藏何海霞國畫作品欣賞

長安首先在心態上改變了他,也把“為國家服務”的意識根植入他的內心,併成為他不可更改的藝術人格。此外,兼具南北氣象的陝西山水又極好地連接了他的才華和藝術品格,他似乎體悟到一種足以代表華夏的山河氣象:意境悠遠又雄闊壯大。

何海霞作為長安畫派的重要畫家之一。在陝西這片土地上,何海霞深入自然、深入生活中,用藝術歌頌真善美,華山的雄偉、八百里秦川的壯闊、黃土高原的樸厚,都化為他的山水靈魂,增強了他繪畫的感染力,賦予了山水畫新的時代氣息並且提升了人民的審美理念。

何海霞的長安生活經歷對其藝術風格轉變的重要影響

德風堂考藏何海霞國畫作品欣賞

如果不在這塊有著古老文明和壯闊河嶽的八百里秦川紮根,和人民同心共命,海霞筆下的山水何能如此深沉感人,體現出民族的、鄉土的、時代的精神,成為又一代開宗立派的山水畫大師呢!

當歷史的車輪轉到1976年的時候,海霞正好完成了他的一切準備,只等待著一紙詔書便可“萬里奉王事”。這一年何海霞68歲。這一年在江湖上浪跡數十年的燕人何瀛,青春作伴,快意還鄉。他一生的學習、師從、顛沛似乎都是為了這一刻。燕人何海霞回到北京完成了自我,並把許多黃鐘大呂金碧輝煌的山水畫懸掛在了首都的各大廟堂,他因此成為20世紀中國最大的廟堂山水畫家。何海霞擅畫山水,喜畫名山大川。他畫過很多的華山和泰山圖景,大多都是氣勢磅礴,激情豪邁。

何海霞的長安生活經歷對其藝術風格轉變的重要影響

德風堂長期購銷于右任、石魯、黃胄、何海霞、劉自櫝等名家書畫作品。名人字畫定製(帶視頻或作者本人與作品的合影),幫您免費鑑定字畫。德風堂畫廊向藏家鄭重承諾:凡在德風堂畫廊購買的書畫作品,均附有德風堂畫廊出具的保真證書,以及部分當代藝術家創作作品時的照片及視頻影像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