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羣泉州人,用泉州的方式,去深愛著她~

其實這一系列照片成片也有兩週多了,一直未能提筆寫下什麼,是因為感覺混沌,或許是拍攝前期醞釀的情緒過於深刻,又或者是在拍攝當天太陽曝曬下,大腦的思索能力停頓了,總之,在拍攝完成後,腦袋裡一直無法浮現如何去表達的文字出來。

拍攝這一組照片的初心,源於楊望的《花開的街巷》給予我們對家鄉的感動,因此,內心就琢磨著能夠力所能及的為家鄉做些什麼?簡單的交流了想法之後,在夥伴們的支持下,於是大家湊齊了一筆並不是很多,但卻足夠了的經費,開始了這樣一次拍攝。

照片的創意來自於@vivian——一位靦腆的瑜伽教練,也是本次照片的女主角。瑜伽在於身心靈的修為,於是她,時常會到江濱河畔、古寺禪院尋找靈感。瑜伽與古城那些習以為常的景色,現代的健身方式與傳統的古街建築的結合,我們想,是一種對比,更有一種新舊的衝擊,可以將古城之勃勃生命力體現出來。

儘管,基於經驗的缺失,最終的效果沒有達到我們最理想的效果,但我們盡力去表達了。

“革命”尚未成功,今後有此想法的同志們,仍需繼續努力!

這是一群泉州人,用泉州的方式,去深愛著她~

這是一群泉州人,用泉州的方式,去深愛著她~

老君巖

道教老君造像為中國最大的道教石雕,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清源山風景名勝區主景區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道教尊他為教主,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老子的哲學思想在中國佔有重要位置,影響十分深遠。

這是一群泉州人,用泉州的方式,去深愛著她~

開元寺

開元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始創於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道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現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佔地面積78000平方米。開元寺東西兩側各有一塔,與大雄寶殿成“品”字形佈局,兩塔均為仿木構八角五層樓閣式石塔。

這是一群泉州人,用泉州的方式,去深愛著她~

這是一群泉州人,用泉州的方式,去深愛著她~

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叫做“萬安橋”。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曆史。余光中老人曾寫過《洛陽橋》一詩, 感動了無數的海外遊子。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

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

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

現在輪到我走上橋來,

從橋頭的古榕步向北岸,

從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

一腳踏上了北宋年間……

這是一群泉州人,用泉州的方式,去深愛著她~

這是一群泉州人,用泉州的方式,去深愛著她~

這是一群泉州人,用泉州的方式,去深愛著她~

泉州府文廟(孔廟)

泉州府文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泉州市主要文化古蹟之一。泉州府文廟始建於唐開元末年,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移建孔廟於此,982年(太平興國七年)建為州學,後又遷他處,1109年(北宋大觀三年)遷回,1137年(南宋紹興七年)重建。其建築規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築形式的孔廟建築群;歷史悠久,規制完整,氣勢宏大,文化內涵豐厚,是東南地區名聞遐邇的最大的文廟建築群;佈局勻稱,建築優美,造型獨特,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閩南古建築藝術的有機結合。

這是一群泉州人,用泉州的方式,去深愛著她~

這是一群泉州人,用泉州的方式,去深愛著她~

這是一群泉州人,用泉州的方式,去深愛著她~

這是一群泉州人,用泉州的方式,去深愛著她~

這是一群泉州人,用泉州的方式,去深愛著她~

承天寺

泉州承天寺,又稱月臺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區崇陽門外東南。在五代時,此地為節度使留以效的南園。後周顯德年間(954-960年)改建為佛寺,初名“南禪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間(1056-1063年)一度改稱“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複名“承天寺”。宋時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偉,有榕徑午陰、偃松清風、塔無禽棲、瑤臺明月、捲簾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嘯庵竹聲、鸚山暮雲、石如鸚鵡十景。

這是一群泉州人,用泉州的方式,去深愛著她~

這是一群泉州人,用泉州的方式,去深愛著她~

這是一群泉州人,用泉州的方式,去深愛著她~

泉州清淨寺

泉州清淨寺遺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處伊斯蘭教建築,為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伊斯蘭教寺,位於鯉城區塗門街中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一群泉州人,用泉州的方式,去深愛著她~

泉州之眼

位於東海泰禾廣場的泉州之眼摩天輪,是泉州現代的象徵之一。

這是一群泉州人,用泉州的方式,去深愛著她~

晉江大橋

第一座“開” 字型主塔斜拉橋。泉州晉江大橋為獨塔雙索門式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 大橋主塔上端的四個“翹角” 造型設計的靈感來自東南沿海民居高高翹起的脊尾, 遠遠望去, 己建成的高達134.125米的“開” 字型結構主塔, 姿態飛揚, 個性奔放, 加上塔柱外側精製的刻槽處理,真是美輪美奐。笫一次採用雙波浪魚腹式橋樑新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