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丝线控制,使线狮灵动起来——“宁德霍童线狮”

在中国璀璨的民间艺术星河中,“霍童线狮”堪称一绝,至今仍保留于闽东历史文化古镇——宁德霍童镇。

“宁德霍童线狮”,是通过丝线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的一种艺术方式。线狮主要通过头索、尾索及腮索拉动,使表演台上的线狮坐立,蹲卧,摆首等,还能含球,吐球,加上灯光变幻,吐云喷火,打击乐强弱等配合。大的线狮重40多斤,小的线狮也有20多斤。

通过丝线控制,使线狮灵动起来——“宁德霍童线狮”

宁德霍童线狮

(传说)

关于线狮产生的历史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就是泉州的木偶演变下来的,提线木偶是人站在上面提,线狮是在框架后面拉线表演,人在外面拉,表演艺人距离线狮五米多,远的十米多,动作是根据它演变出来的。另据历史传说,隋代谏议大夫、开山大祖黄鞠公曾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当地以举办“二月二”灯会的方式来纪念他,线狮表演是“二月二”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

(特色)

道具——

通过丝线控制,使线狮灵动起来——“宁德霍童线狮”

灵动的线狮

线狮表演之前,从舞台制作、灯光效果配置到绳子布局均由人工操作。绳索的穿结是线狮表演的关键环节,每一个穿孔动作都必须细致认真。线狮所衔的球精致灵巧,大球网筐内套有旋转自如的小球,小球配有灯光,在夜里闪闪发光,象征点点繁星。狮子全身由多种材料制成,以竹篾为框架,里面填充棉花、布料、橡胶等,狮毛则用特殊的彩色塑料丝制成。经过历代中国民间艺人的改革,线狮的体积从最初的小如木偶发展到庞大沉重,结构由简单变得复杂,制作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

形式——

表演者站在台后提绳子,人距离狮子少则5米,多则超过10米;十数位线狮艺人分成数组,每组中一人为主,其他人为辅,配合无间;舞狮者以不同的节奏或频率拉扯绳索,表演出狮子的各种动作神态;舞狮者不但要有熟练的技巧,更要有充沛的体力。

通过丝线控制,使线狮灵动起来——“宁德霍童线狮”

精彩的表演

“霍童线狮”通过绳索操纵狮子表演各种动作,集文功、武功于一身,其表演有单狮(雄)、双狮(一雄一雌)、三狮(一母二子)、五狮(一母四子)4种形式。线狮表演最早是沿途行进,边走边舞,后转为固定台表演。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实践性创造,能表演坐立、蹲卧、苏醒、伸展、呵欠、抓痒、搔首、舔毛、蛰伏、依偎、跳跃、奔窜、上柱、下地、钻穴、出洞、登山、跳涧、越岭、飞腾、回旋、翻滚、喘气、颤栗、怒吼、咆哮等动态,光是表现狮子戏球,就有寻球、追球、得球、踩球、咬球、争球、抢球、抱球、抛球等动作。狮子所有的这些动态表演,全凭艺人们集体的操纵和密切的配合加以实现。

陈姓线狮的表演靠音乐的指挥,音乐用鼓、锣、恰恰三种,雄狮表现勇猛的时候,要往上跳时,锣鼓就打得特别激烈,母狮出台表演舔毛的时候就温顺点,锣鼓就会慢一点,按照音乐来指挥,调子一般为锵咚锵。因为表演者动作要统一配合,就需要靠锣鼓来指挥。

(传承)

2004年3月,蕉城区文体局召开了“保护霍童民间民俗探讨会”。邀请政协委员、学者等参加会议,通过广泛交流看法和建议,以此来深入研究如何保护霍童线狮这一民间艺术。2004年12月,区文体局派出专人到霍童镇,对霍童线狮、纸扎等民间艺术、手艺进行初步性普查,并收集霍童线狮传承艺人的口碑,故事等。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霍童镇文史机构对霍童线狮文化进行了挖掘,截至2008年,已经整理出版了六本相关地方文史丛书,并在保护传统的“二月二”灯会基础上,举行霍童镇3·18农业五新推介会,吸引外来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