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端午”,那知道“端一”吗?

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最流行的是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屈原,还有纪念伍子胥、介子推、勾践、伏波将军马援、明臣刘景、孝女曹娥、大理白族的白洁夫人,还有傣族王子岩洪蹩、苗家英雄保儿、藏族姑娘莲花、白娘子、钟馗等。

你知道“端午”,那知道“端一”吗?

南宋“端午​​浴婴图”(局部)

五月为寒暑转换的时节,尤其是在南方,这个季节多雨潮湿,毒虫极易滋生,人也最容易生病。因此民间将五月视为“毒月”,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五毒(蝎子、毒蛇、壁虎、蛤蟆、蜈蚣),就必须利用药物和一些仪式来避害。因此,各地在端午节时,都会悬挂避邪植物,起初是菖蒲、艾虎,后又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等。儿童身上还要佩持香包、香囊,内装朱砂、雄黄、香药,身穿五毒裹肚、贴端午符。大人要喝雄黄酒、沐浴兰汤。

宋代时,民间过端午节时的许多宴席均采会用避邪的名称,如《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艾人宴”、《武林旧事》里记载的“禳会宴”、《胜饮篇》里记载的“菖蒲宴”,《岁时广记》里记载的“解粽宴”等。

因此,端午节的其实是一个避邪的节日,而不是纪念的节日。

你知道“端午”,那知道“端一”吗?

“端”,在古汉语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谓五月初五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因此,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的称呼。唐玄宗时,因为其生日在八月初五,为了避讳,到了唐开元年间(公元728年前后),“端五”被正式定名为“端午”。

你知道“端午”,那知道“端一”吗?

除“三害”的周处

宋朝,尤其是南宋时,官方过的并不是端午,而是“端一”节。在周密《武林旧事》关于“端午”一章记到:“先期学士院供帖子,如春日禁中排当,例用朔日,谓之端一。”就是由翰林学士们写些五言或七言的短诗献给皇帝和后妃们,表示祝贺。而皇帝在五月初一这天要赐给臣子衣物。各地还要把各种水果与特产进贡到宫中,以备过节用。

元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你知道“端午”,那知道“端一”吗?

一直到现在,南方许多地方还保留着五月初一直到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习俗。

乐安县几个村庄的端午节就是从五月初一开始,各村各家族的傩舞队敲锣打鼓、走街串巷,挨家挨户门前表演,称为“窜跃”。到初五这天,各傩舞队汇集到县城大街,称为“打长街”。

庄河地区称五月初一为小端午,这天每个人的“三脖”、“一腰”上要系上单线。五月初五称为大端午,每个身上的旧单线要换上新单线。

福州地区将端午节称为“五日节”,有首民谣全面概括了“五日节”的内容:

初一钉门葱,

初二起炸猛,

初三煎面饼,

初四做节仔,

初五晒午时,

龙舟赛起来。

靠近福州的莆田地区也有类似的歌谣: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一天,初六嘴觖觖。

你知道“端午”,那知道“端一”吗?

这个歌谣描写的是莆田人端午节五天的活动,或者称为过节的吃俗。糕,指的是米糕。粽即粽子。螺,指的是盛产于莆田的“小麦螺”。艾,指的是艾草,这天需要大量用艾草,熏蒸屋子以驱赶蚊虫、将鸭蛋用艾草煮熟、用艾草汁汤洗澡。“爬”,即划的意思,就是初五这天要赛龙舟。“嘴觖觖”,意思是张着嘴巴,前几天把东西吃光,初六这天啥都没得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