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是孝道的延伸

清舟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註釋】

1 先之:在百姓之前率先實行。或者說率先實行以引導百姓。

博愛,廣泛的愛,仁愛。博愛這個詞,大家應該並不陌生。但我想多數人知道這個詞是和自由平等一起聽說的,因而也就會認為這是西方才有的人文精神與理念。我小時候也是這麼認為的。讀了《孝經》等古代典籍後才知道:我們的文化,早在兩三千年前,就已充滿了人文與理性的光輝,至於這些思想精神的萌芽,則要早至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按照典籍記載,西周的開創者,周文王姬昌,就是一位具備“博愛”之德的人。有一次,文王外出,在路上遇到一堆枯骨沒有掩埋,就讓身邊的隨從將其掩埋。隨從說這是無主的枯骨,可以不管。周文王說: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就是天下的事主,我當然就是他的主家兒了。這就是周文王澤及枯骨的典故。天下人聽說這件事後,紛紛來投奔西周。因為大家覺得,一個連無主枯骨都能得到照顧的君主,必定是個博愛天下的人。

2 遺:遺棄,拋棄。

孔子在論語中曾經說過,普通人像風中的草,倒向什麼方向由風決定,而君子,就是這樣的風。孔子這裡說的君子,既包括當政的君主,也包括具有很高德行學識,擁有社會聲望的人。孟子也有類似的說法。儘管有人對此類說法提出過種種批評,但我認為,在相當的範圍和程度上,他們還是描述了事實的。那就是民眾是可以被引導和教育的。古代有一個名為“棄老國”的故事,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相傳在過去有個國王,認為人老了就沒什麼用了,只是白白浪費糧食。於是就下令凡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不能再留在家中,而要拋棄到山林荒野中,任其自生自滅。違者全家處死。在這個命令下,全國臣民形成了遺棄老人的風俗。有一位大臣,不忍心遺棄自己的父親,就冒著風險在家裡挖了個地洞,將父親藏在裡邊,每天供養。後來鄰國進犯,提出了三個難題,讓棄老國的人解答,如果解答不出就滅掉他們。那位大臣依靠父親的經驗,解決了難題,挽救了整個國家,卻拒絕了國王的賞賜,只求不要再遺棄自己的父親。國王知道了事情的經過,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又下令不得遺棄老人。於是棄老國又成了敬老國。

3 陳:施行,宣揚。

4 導:倡導,引導。

5 禮樂(lǐ yuè):禮和樂,禮是行為道德的規範,樂調和性情、移風易俗,二者都可以教化人民,治理國家。

6 好惡(wù):喜好和厭惡。

7 禁:禁令。

8 赫赫(hè):顯盛,有威儀。

9 師尹:擔任周太師的尹氏。

10 具:都,全部。

11 瞻(zhān):仰望。

博愛是孝道的延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