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藥品需謹慎

網購藥品需謹慎

互聯網購物,已經是較為平常的方式,人們足不出戶,只要在電腦或手機上下訂單就可以選購自己想要的商品,非常的方便快捷。事實上大醫院人滿為患,處處排隊,去醫院就診是一件十分消耗時間、體力、精力的事情。而在互聯網上網購藥品則省時省力,方便很多。然而,網購藥品卻存在著諸多隱患。

藥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用藥得當可以發揮相應的治療作用,用藥不當則可能會對患者造成非常大的傷害。中國每年因為用藥而健康受損達到250萬人,其中導致“藥源性致死”的達到20萬人,是全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2倍,此項數據可謂觸目驚心。目前看來,患者自行在網絡上購買藥品,進而自行進行藥物治療往往存在風險,真的需要謹慎。

藥物可分為處方藥與非處方藥物。處方藥是需要經過具有處方權的醫生開具處方後方可購買、使用的藥物,只被允許在專業性的醫藥報刊、雜誌上進行廣告宣傳,不準在大眾傳播媒體上進行廣告宣傳。處方藥物,如新上市的不良反應尚待觀察的藥品、存在依賴性的精麻藥物、可產生耐藥性的藥物(如抗菌藥物)、對身體有一定毒性的藥物(如抗腫瘤藥物)等,均需在醫生、藥師的指導下使用。而非處方藥,患者則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不需要憑藉醫生處方,就可以自行購買和使用的藥物,被稱之為“可在櫃檯上買到的藥物”(Over The Counter,OTC藥物)。OTC藥物又分甲類OTC藥物和乙類OTC藥物。甲類OTC藥物(紅底白字的標誌)可在醫院、藥店等處銷售,並在執業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乙類OTC藥物(綠底白字的標誌)除了可以在醫院、藥店銷售之外,還可以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的超市、賓館、百貨商店、電商平臺等地方銷售。OTC藥物一般是臨床上長期使用,安全性相對較高的一些藥物,具備安全、有效、方便、穩定的特點,多用於一些常見疾病的治療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發熱等。另外,患者購買非處方藥物使用一段時間後,症狀若未改善應當及時就醫,比如退燒藥服用3天后,仍有發熱現象就需要及時的就醫治療。

近期有報道九江一名女子在網上購買了大量的秋水仙鹼服用後出現了中毒,並引發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終搶救失敗而死亡。病例上赫然寫著患者因痛經而自服秋水仙鹼200片的文字。秋水仙鹼屬於處方藥,臨床上主要用於急性痛風的治療,對於一般的疼痛、炎症和慢性痛風則無效,且有著較強的毒性,可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骨髓抑制、肝腎損害等不良反應,用法一般為每1~2小時服用0.5~1mg(1~2片),至症狀緩解或出現腹瀉、嘔吐等不良反應則應停藥。一般3~5mg(6~10片)達到治療劑量,24小時內服用不宜超過6mg(12片),停服72小時後1日用量為0.5~1.5mg(1~3片),分次服用,療程一般為7天。該患者在網上購得藥品,並無醫生的處方,用藥的適應症也並不相符,事實上秋水仙鹼並不能用於治療痛經,而用量上,200片更是大的離譜,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可謂無知者無畏。

患者自行購買處方藥服用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亂吃藥是可能有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首先,所患疾病與所購處方藥的適應症可能並不相符,從而延誤了疾病的治療,嚴重者導致病情的加重,例如在痛風的急性發作期,服用痛風維持治療的藥物苯溴馬隆(痛風利仙),反而會加重病情。其次,網上自購處方藥,缺乏相關的藥學專業指導,藥物的劑量上或高或低,尤其是治療窗狹窄的藥物,可能會引起藥物中毒或藥效降低,比如茶鹼,過量使用容易發生中毒而導致心率失常甚至呼吸和心臟驟停等嚴重後果。在這點上還需要提醒諳熟網絡搜索技術的網民們,“度娘”確實是好用,但游龍混雜、良莠不齊、難辨真偽、徒增遺憾。再次,處方藥往往都是存在著一些禁忌症,比如,利巴韋林可致畸胎,孕婦禁用;HLA-B*1502基因陽性患者不得服用卡馬西平,否則可能會引起嚴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皮膚反應。此外,不同藥物之間也會存在相互作用,對於罹患慢性病的患者,自購處方藥服用時,需格外注意藥物與藥物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例如服用抗凝藥物華法林的患者同服西咪替丁就可能會導致華法林血藥濃度升高,從而導致出血。還有,藥物與食物之間也可能會存在相互作用,例如失眠患者在服用安眠藥的同時飲酒,可能會使中樞抑制作用加強,引起昏迷甚至死亡。最後需要提及的是,控緩釋劑型的藥物,不能像普通片劑一樣掰開、壓碎或嚼碎服用,否則可能會引起藥物地“突釋”,從而使得血藥濃度過高而誘發中毒。事實上對於特殊裝置的藥品,應仔細的閱讀使用說明與注意事項,正確地使用,如信必可都保,被吸入時往往毫無感覺,不可因此而重複操作並多次吸入,否則既增加了藥量,產生了危害,也浪費了金錢。

互聯網購物的確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十分便捷。但是在互聯網上購買藥品,仍需謹慎。《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自2014年發佈後,至今未見正式法規出臺,也就是說,處方藥的網售目前在國家層面仍未鬆綁,處方藥還是應當至正規醫療機構就診調配。但互聯網上的某些網店為了牟利,在患者無醫生處方的情況下可能仍會向患者出售藥品(大約只有10%左右的網店會要求患者上傳醫生處方,但即使是這10%的比例仍有“打擦邊球”之嫌),而這些網店也會因缺乏相關專業的藥師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而致患者出現諸多不合理、不安全用藥的情形。非處方藥物安全性相對較高,患者可以自行判斷購買,但仍存在不良反應發生之可能,而擅自購買處方藥且不合理使用往往會危害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此點絕非危言聳聽,此次的“秋水仙鹼”惡性事件中就可見一斑。

處方藥物還是應當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合理使用,即使在取得醫生處方的情況下在互聯網購得藥品後,患者也要仔細地閱讀藥品說明書,明確藥品的用法與用量,注意相關禁忌等情況。對於同服不止一種處方藥的患者,還應該注意藥物之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在用藥後,需對照藥品的不良反應,按圖索驥,並對注意事項也應當充分加以瞭解。謹記:互聯網購買藥物雖然方便,但是從安全、合理計,真的應當慎之又慎。

網購藥品需謹慎

網購藥品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