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玉器的鑑定

君子多佩玉

春秋玉器較夏商西周玉器,在造型、裝飾以及玉器的社會屬性方面,有顯著的不同。要認識春秋玉器的特點,有必要先回顧一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西周的最後一個王叫周幽王,被犬戎殺死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將首都從鎬京遷移洛邑(今河南洛陽)。因洛邑在鎬京的東方,因此,東遷以後的周朝史稱東周。史學界又將東周分春秋與戰國兩個歷史階段。

春秋玉器的鑑定

春秋(秦式) 龍紋玉璧

直徑16.8釐米

陝西省鳳翔縣河南屯遺址出土

區別春秋時期玉璧的時代和地區,主要依據璧的裝飾風格和琢磨工藝,因為其時玉璧形式還是沿續扁平圓形中間穿圓孔的傳統式樣。此玉璧器形較大,扁平圓形,厚薄基本均勻,厚僅0.5釐米,雙面飾紋,均陰刻四圈三種不同的秦式方折龍紋,據學者統計,每面陰刻龍紋62條,雙面共計刻龍124條,是目前所見中國古代刻龍最多的龍紋玉璧,盡顯春秋秦國玉器飾紋風格和琢磨技術。

春秋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公元前476年,計294年,因魯國史書《春秋》記載了大致相當於這段時期的歷史,後人稱這一時期為春秋。

由於周王朝實行分封制,當時九州大地諸侯林立,至春秋時期,一些小國逐漸被政治勢力大、經濟實力強的大國征服或吞併,黃河中下游及長江中下游主要地區,被一些實力強的諸侯大國佔領。齊魯在今山東,晉在今山西,鄭在今河南中部,宋在今河南東部,秦在今陝西,楚在今湖北,吳在今江蘇,越在今浙江。

春秋玉器的鑑定

春秋(吳式) 蟠虺紋玉璧

直徑7.5釐米

江蘇省吳縣嚴山吳王墓出土

近年田野考古發現證明,春秋吳國繼承良渚文化琢玉傳統,在大量鑄造青銅器的同時,大量琢磨玉器,並且形成了精緻、細膩、靈巧的吳式玉器風格。此玉璧呈扁平圓形,形態規範,器壁較薄,厚僅0.3釐米,兩面飾相同紋樣,均淺浮雕蟠虺紋,紋樣左右分區排列,並以羽狀陰線紋間隔,繁而不亂,極具章法,這與秦式玉璧內外分圈飾紋明顯有異。

西周、春秋時期的貴族,古時通稱君子,對玉十分地愛好,有的十分痴迷,他們是當時社會的精英。《國語·魯語上》記載曹劌說:“君子務治,小人務力。”可見,君子是指當時統治階級、上流社會,相當於現在的金領、白領;小人是指從事體力、技能勞動的人,屬中下層社會,相當於當下的灰領與藍領。春秋中期以後,君子逐漸泛指有道德修養的人。《禮·曲禮》載:“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從考古發現可知,兩週時期的玉器多為君子貴族佩戴,因這些君子不僅有地位,有修養,當時的制度規定他們需要佩服玉器,同時,他們還有雄厚的財力可以享用玉器,這樣就逐漸形成了春秋玉器的一些重要特點。

特點之一,春秋時期諸侯國玉器工藝十分發達。

從目前考古發現得知,秦、晉、齊、楚、吳、越等國,均有精美的玉器工藝,分佈廣,數量多,顯示出各諸侯國玉器文化的獨特風采。東南霸主吳國,長期以來一直以鑄劍工藝聞名,其實吳國的玉器亦很發達。1986年發掘的蘇州吳縣嚴山墓,1995年發掘的蘇州真山墓,都是春秋晚期吳國王室墓,墓中發現了大量精美玉器。吳國嚴山大墓因村民炸山採石而發現,事後收集到玉器204件,大多數為小件裝飾玉,除璧、璜、玦部分傳統禮玉,以及條形幾何狀飾玉外,還有大量造型生動的動物形玉器,有夔龍、鳳鳥、虎、鸚鵡等。吳國真山大墓雖嚴重被盜,仍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其中一對虎形玉器,更是生動傳神,反映出早期良渚文化崇虎現象在江南地區的延續。大量玉片的出土,更重寫了玉衣使用的歷史,因從真山大墓中出土的玉片看,明顯是穿綴用的玉柙,已具備後世玉衣的雛型。

春秋玉器的鑑定

春秋(晉式) S形玉龍佩

長11.7釐米

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晉卿趙氏墓出土

晉國是周代諸侯強國,既是文化大國,也是琢玉大國,在屢次稱霸過程中,晉侯獲得了許多其他諸侯饋贈的精美玉器,更使晉國琢玉技藝如虎添翼,同時也使晉玉帶有異國風情。此玉龍佩造型,突破了數千年蜷體玉龍的形象,昂首挺胸,曲尾呈鳳首形,開啟了周代S形玉龍佩的先例。兩面通體飾勾雲紋,紋樣飽滿,琢磨精細。龍腹穿一小孔,可以佩掛。

特點之二,春秋時期佩戴禮儀玉特別盛行。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周代以前玉器用於祭祀的很多。周代是一個崇尚禮儀的國家,故禮儀玉不少。西周禮儀玉的表現主要在佩掛使用方面,如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玉璜,加上其他形式玉器組成的“君子佩”。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國玉器數量驚人,用玉製度僭越現象嚴重。各路諸侯競相用全玉佩戴,導致了佩戴禮儀玉的興盛,這不僅從出土玉器上得到印證,也從文獻上得到反映。成書於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經》,記載了許多其時諸侯國佩戴禮儀玉的情形。《秦風·終南》載:“終南何有,有紀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君子身穿綵衣繡裳,身佩將將美玉,終南山的姑娘對其表示了熱烈的愛慕。這說明當時有文化修養的君子都佩玉。當時還用玉作禮品送人。《秦風·終南》:“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是說舅舅要遠行了,用什麼東西送給他作紀念,美玉瓊瑤最能表達我的心。春秋時期未成年兒童亦有佩玉習俗。《衛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觽。雖則佩觽,能不我知。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觽能用來解結,古有射箭則佩韘。佩觽佩韘,表示童子已長大成人,猶如一些民族的成年禮。

春秋玉器的鑑定

春秋(楚式) 玉琥

長14.6釐米

河南省淅川縣下寺1號楚墓出土

虎紋、虎形是古代玉器的重要裝飾藝術,石家河文化已經發現相當精美的玉虎頭飾,商代晚期出現形態完整的玉虎佩。春秋時期玉虎逐漸多起來,有單件玉虎和玉對虎兩種形式。此玉對虎大小、色澤、形態、裝飾完全一致,系兩面飾紋對剖而成,形態優美,紋樣精細,將西周雙勾線一面斜坡紋技藝發揮得淋漓盡致,具有淺浮雕的藝術效果。筆者以為,春秋玉對虎是虎符,可稱玉琥。

特點之三,春秋時期出現了一些新的玉器種類,主要是尚武玉器的較多出現。春秋時期百國爭雄,戰事不斷,玉器不僅用於社交禮儀場合,也用於熱血疆場。其時新出現的尚武玉器有玉劍飾、玉匕首、玉戚、玉戈、玉韘等。

春秋玉器的鑑定

春秋(吳式) 玉琥

長13釐米

陝西省寶雞市益門村2號秦墓出土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林立,戰事連綿,加速了財富的流動和文化的交流,其時文化藝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玉琥出土於秦地秦墓,玉琥形態與裝飾風格卻是地地道道的吳式玉器,與江蘇蘇州春秋吳國大墓出土玉器蟠虺龍裝飾風格接近,而與方折秦式龍大相徑庭。寶雞市益門村2號秦墓出土的眾多吳式玉器,或間接(通過楚)來自吳地,或是吳國玉匠在秦地琢磨。

特點之四,春秋時期“君子比德於玉”,給玉賦予儒家道德含義。從儒家道德角度對玉進行系統解釋,古代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起了拓荒者的作用。《周禮》記載孔子的學生子貢與其關於玉之道德觀念的闡述很能說明問題。

春秋玉器的鑑定

春秋(秦式) 鏤空龍紋玉佩

高5.1釐米

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秦公1號墓出土

雄居於西北的春秋秦國,文化藝術上有許多創意、創造,可能與秦國少受中原禮制束縛、敢於創新有很大的關係。秦國玉器同樣有許多創新,此鏤空龍紋玉佩就是其中之一,有學者稱之為“燈籠形玉佩”,實際上是由兩條首尾相互盤結在一起的大龍構成,龍首在外,龍尾在內,龍身一面陰刻方折秦式龍紋,另一面光素無紋,上下各穿一對隧孔,便於佩掛。

玉在古代之所以被珍重,並不僅僅是玉比珉少的緣故,而是玉(主要指和田玉)能體現儒家君子的道德品行,玉成了道德、修養的標誌。瑜不掩瑕,瑕不掩瑜。“故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於玉”。

綜上所述,春秋玉器繼承的是西周玉器制度、西周玉器風格,改變的也是西周用玉製度、西周琢玉風格。繼承部分,說明西周分封制的影響力,也說明中國玉文化前浪後濤不斷髮展的生命力。改變部分,既反映了西周分封制搖搖欲墜這一歷史事實,也反映出各諸侯強國的政治經濟實力和高超的琢玉水平。正是這些改變部分,才形成了真正的春秋玉器風格。

春秋玉器的鑑定

春秋(黃式) 龍紋玉玦

直徑5.5釐米

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墓出土

古老的玉玦,在春秋時期繼續流行,並以嶄新的面貌出現,成為春秋時期典型玉器之一。此對玉玦,扁平圓形,狀如不相連的環,材質、大小、形狀、飾紋完全一致,一面飾紋,另一面素面無紋,當為飾紋後對剖成對。玉玦紋樣為雙夔龍同體形,以缺口為界,龍首相向,龍尾相結,以陰刻坡線紋勾勒而成,既有西周遺韻,又不同於西周的龍紋構圖及線刻技法,春秋早期玉作。

風格多變化

春秋早期玉器接近西周風格,而中晚期則形成了春秋玉器自己的獨特風格,主要表現在玉材、造型、裝飾三個方面。

春秋玉器的鑑定

春秋(黃式) 龍紋玉璜

寬11釐米

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夫婦墓出土

春秋時期的玉璜,數量雖沒有西周玉璜多,卻款式多樣,這與春秋時期各路諸侯個性張揚完全吻合。出土龍紋玉璜的蠃姓黃國,是春秋時期位於淮水、漢水間的諸侯小國,《左傳》有記載。由於黃國的地理優勢,玉器工藝受中原文化、楚文化的兩重影響,在此龍紋玉璜上也得到一定反映。玉璜飾紋分左右兩部分,對稱佈局,以雙勾線、單陰線刻劃精美的雲紋、鳥獸紋,三邊出扉牙。

春秋玉器材料呈多樣化趨勢。由於周代規定用玉的等級,對春秋玉器有一定的影響,有時級別較低或不富裕的人,不用全玉而用玉石雜飾佩戴。1957年發掘的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1662號墓屬春秋早期虢國中小型墓,出土的玉串飾,用玉、美石、雞血色石間隔混合穿佩。但精美的上等佩玉,絕大多數為和田玉。晉國、吳國、秦國、楚國出土的玉器,許多玉器是王、公諸侯級別佩戴使用的玉器,故不少玉器用和田玉琢制,因為只有和田玉,才能體現君子的溫情、君子的風度、儒家的道德觀念。春秋時期玉器多樣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玉材用途不同所致。和田玉多作禮儀玉或禮儀飾玉,瑪瑙、水晶、綠松石等玉石材料用作一般飾玉。

春秋玉器的鑑定

春秋(吳式) 蟠虺紋玉璜

寬13.5釐米

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晉卿趙氏墓出土

玉璜材質呈青褐色,溫潤光澤,半透明狀。形呈三分之一環狀,分三部分為,中間部分呈扇形,兩端邊緣出扉牙,表現的是簡化的雙龍首紋,以側視剪影方式展示。表面淺浮雕疏密有致的蟠虺紋,並以羽狀紋簡隔,具有明顯的春秋吳國玉器風格,故定為吳式璜。璜身中間琢一孔,垂掛時雙龍首向下,不同於西周、春秋早期龍紋玉璜龍首向上的垂掛方法,與其時視璜如虹有關。

春秋玉器種類較西周玉器有增有減,減少的是《周禮》規定的禮玉,增加的是玉組佩中的觽、條形飾、管、珠等飾玉。

春秋玉器的鑑定

春秋(吳式) 長條形扉牙玉飾

長10.6釐米

江蘇省吳縣嚴山吳王墓出土

春秋吳國玉器,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自良渚文化以來第二個琢玉高峰,一些吳國貴族墓儘管被盜被毀,仍出土了大量精巧的玉器,呈現出別具一格的吳式玉器。此玉飾呈扁平長條形,中間略厚邊緣稍薄,剖面略呈菱形,對鑽細小直孔。通體飾紋,以淺浮雕技藝琢磨變形的蟠虺紋,並填充細羽狀紋。類似的長條形玉飾,吳王墓中出土數十件,原產地應是吳國,為豪華玉雜佩的重要構件。

《周禮》規定祭祀天地用四方,使用玉琮、璧、圭、璋、琥、璜“六器”,而分別上下貴賤等級則用圭、璧“六瑞”。至春秋時期,“六器”、“六瑞”中的幾何形玉器僅多見璧、璜,而“六器”之一的玉琥,不僅出現於鄰近中原的楚國,也出現於偏居江南的吳國、西北的秦國、華北的晉國等,這可能與當時諸侯國間頻繁的戰爭、交流有關。據筆者研究,春秋時期玉琥的用途,可能不再是祭禮西方的玉器,而是發兵用的“玉符”,功用與銅虎符相似或相同。

春秋玉器的鑑定

春秋(吳式) 長方形蟠虺紋玉飾

長12.5釐米

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晉卿趙氏墓出土

淺褐色玉料,局部帶浸蝕,邊緣微缺損。略呈扁平長方形,邊緣帶規矩的齒牙飾。器表以淺浮雕技法琢磨蟠虺紋,縱橫排列,疏密有致,猶如滿地蟠虺在蠕動,並以陰線絞索紋將蟠虺紋分為三區。此紋此式,與晉墓出土的春秋玉器明顯不同,而更接近吳國玉器,故定為吳式。春秋晚期晉、吳相距遙遠,但晉君吳王共同的爭霸野心,使兩國有多次接觸。故吳式玉在晉地不足為奇。

春秋時期的玉璧,有大璧與小璧兩種形式,大璧既不同於良渚文化的素面玉璧,又不同於戰國時期的大型出廓玉璧,具有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地區特色;小璧是一種小型系璧,直徑在10釐米以內,大多數玉璧邊出細廓,兩面飾紋。這種小型系璧不是祭天之器,而是佩戴用器。

春秋玉器的鑑定

春秋(秦式) 長方形龍紋玉飾

長10釐米

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秦公1號墓出土

此長方形龍紋玉飾,材質細膩,晶瑩透明,為上等和田白玉質地。器呈長方扁平體,一角殘缺。在器物的底中部位留出一個長方形突面,其他部位鏤空,兩面飾紋,通體陰刻方折秦式龍紋,器物表面留有硃砂,典型秦式玉器。玉飾外突面底面有一橫深槽,以便將玉飾嵌入片狀物中,應該是重要器物上面的嵌飾,象徵著權力與地位。

最能反映春秋時期琢玉水平的應是玉璜、玉觽。其時璜、觽玉器,不僅數量多,而且形式別具一格。雙龍首玉璜的出現,是春秋玉器對稱構圖的絕妙例證。春秋中晚期玉璜佩掛時不像早期玉璜兩端向上,而是兩端向下,這與當時認為璜由虹演變而來、龍首飲虹能致雨有關。玉觽更是花樣眾多,有動物、人物、角狀觽多種。璧、璜、觽是春秋時期玉組佩的重要構件。

春秋玉器造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條形玉飾、管、珠飾玉的大量出現。條狀玉飾一邊多出稜牙,有的還琢磨成魚形狀,中間透穿細孔,雕刻特別精細。從出土位置看,條狀玉飾也是玉組佩的重要構件之一。

春秋玉器的雕琢技藝可用“精細”兩字來形容。無論是透穿細小的直孔,還是邊角的修磨,或是器表裝飾花紋的加工,都精雕細琢,一絲不苟。春秋玉器花紋多見雲紋、蟠螭紋、谷紋、渦紋、乳丁紋等,不見方格蒲紋。這些花紋都呈圖案化排列,佈滿玉器表面。除此之外,還有少量蠶紋、鳥紋、虎紋、龍紋等,所佔比例不高。

春秋玉器的鑑定

春秋(楚式) 方形獸面紋玉飾

寬7.5釐米

河南省淅川縣下寺1號楚墓出土

楚國是東周時期長江流域最強盛的諸侯國,創造出彪炳千秋、傳世萬代的楚文化藝術,包括髮達的玉器藝術。楚國玉器鼎盛期在戰國,但在春秋時期就顯示出蓬勃的生機,無窮的活力。此玉飾,形體不大,裝飾異常精美,構圖嚴謹致密,通體以起突、浮雕、陰刻、線紋等多種琢玉技法,琢磨形象猙獰的獸面主題紋樣,並在獸面紋外側還琢磨若干組蟠虺紋,左上角一組蟠虺紋還未完工。

商周玉器裝飾主要靠線條的變化,用線條來描繪圖案。春秋玉器裝飾已將線條壓在花紋底部,線條僅起花紋圖案的間隔作用,表現主題花紋的是淺浮雕裝飾技藝。可以這樣說,線面的和諧,浮突花紋的千變萬化,是春秋玉器裝飾的主要特點。為避免單調感,春秋玉器的浮突畫面常用隱形分區來表現,如玉璧從裡到外或從左到右分若干區,玉璜分成左中右三區。蟠列紋中間隔細鱗狀、羽狀或細密陰線紋,也是春秋玉器裝飾手法之一。春秋玉器大部分出細廓,將畫面圈在細廓內,更具裝飾味和規範化。戰國時期的鏤空、透雕裝飾技法,在春秋時期幾乎見不到,偶然所見,不是為了裝飾,而是為了形態需要,兩者的設計理念有所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