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醬的那些事兒~

“柴米油鹽醬醋茶”,“醬”是中國人的開門七件事之一。

基於對美食的渴求,中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開始掌握了發酵技術的族群。

尤其“以豆合面而為之”的原料制曲酶變加鹽等基本工藝製作的“中國醬”,在人類發酵食品史上更是獨樹一幟、極具魅力。

關於醬的那些事兒~

中國醬擁有悠久的歷史,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已有了“醬”的相關記載,比如《周禮·膳夫》、《禮記·內則》等中已有"百醬"之說,醬的製作發明,就該在周之前。

先秦時期的“醬”涵蓋了用動植物製成的糊狀鹹、酸味食物或調料,味道以鹹、酸為主,“醯”(xī)、“醢”( hǎi)都可稱為醬,但有偏重於動物性原料的傾向。此段時期,只要是糊狀的食物皆有用“醬”來稱呼的可能。

據現存史料來看,最晚至西漢,醬的製作出現了實質性的突破,在原料上出現了採用豆、麥、麥面做醬的技法,而穀物醬也是日後中國醬的主流形態。在製取工藝上,加入了制曲發酵的過程。經過唐宋元等朝代的精進與完善,“醬”這種食物走進平民百姓的生活,不再為王公貴族專享。

關於醬的那些事兒~

在現代中國的醬文化體系中,“醬”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為不發酵類,一類為發酵類。不發酵類醬最貼近“醬”的原始意涵。

不發酵類醬主要有如下幾類:

一是內含海味料、肉類製成的醬或加料複合味醬,如海鮮醬、蝦醬、魚子醬、牛肉醬、火腿醬等;

二是內含蔬菜、菌類等製成的醬,如番茄醬、韭菜花醬、辣椒醬、芥末醬等;

三是內含水果製成的醬,如山楂醬、蘋果醬等,四是內含奶製品等製成的醬,如奶油醬、巧克力醬等。

在不發酵醬中,有不少品種是“舶來品”,雖然進入中國的時間較短,但已為中國人接受並豐富了中國的飲食體系。

關於醬的那些事兒~

另外一類為發酵類,即用黃豆、麥、玉米等製成,是目前中國北方地區最主要的調味、佐餐食品之一。

發酵類主要分三塊:

一是黃豆醬,也稱黃醬、大醬、老胚醬、京醬等,由黃豆或黑大豆制曲發酵、加鹽等製成,也可加米粉、麵粉一同製作,豆豉醬也可歸入此類;

二是麵醬,又稱甜麵醬、甜醬、金醬等,以麵粉為原料制曲發酵、加鹽等製成,知名品牌有河北保定甜麵醬、山東濟南甜麵醬等;

三是蠶豆醬,以蠶豆為原料發酵、加鹽等製成,如加入辣椒,又稱豆瓣醬、豆瓣,知名品牌有臨山寺豆瓣醬、郫縣豆瓣醬等。

關於醬的那些事兒~

在中國人的飲食體系中,“醬”擁有廣闊的舞臺,常在不露聲色中彰顯其價值,俗語中說:“醬者,百味之將帥,帥百味而行”,所以贊其“調鼎鼐、率眾味”一點都不為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