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榧樹不是樹!

榧樹村位於天台坦頭鎮,地處蒼山南麓,因村中以謝氏聚居為主,故又名謝氏村。該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當時謝氏先祖隨宋室南遷隱居於此。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建築,是目前為止天台縣保存最為完整的古村落。

天台榧樹不是樹!

天台榧樹不是樹!

天台榧樹不是樹

  說到天台的榧樹,不明所以的小夥伴一定以為小編要講天台的一種特產!然而天台榧樹不是樹,而是一個村。天台榧樹村的形成源於村前的那株古樹,那株每年秋季結滿香榧的榧樹。一條古道從榧樹下經過,鵝卵石就這樣一路從天台縣城鋪向鄰縣寧海。

天台榧樹不是樹!

  歲月間,也不知多少人風塵僕僕地從這條古道走過,經過這株榧樹時,每位趕路的人都會慢下腳步,坐在榧樹下的那塊青石上歇腳。700年前,一位謝姓的路人卻在榧樹下一坐就不走了,他在這兒安下了家,一個村莊就這樣不知不覺地形成了。

天台榧樹不是樹!

  人們稱這個村莊為榧樹,榧樹村從此成為了謝氏的家園。翻開《謝氏宗譜》,人們得知這位路人是謝幼如,宋丞相魯衛王謝惠正的後裔。清代文學家潘耒在他的《遊天台山記》曾道:“明日,復東,過榧樹嶺,為謝氏族居,是宋祥興太后家也。”

天台榧樹不是樹!

天台榧樹不是樹!

太極八卦村

  榧樹村在建村初時,選擇了八卦形作為基本平面佈局,根據蒼山腳下的自然條件,後門坑穿村而過,九龍倒流溪(溪水從東向西流)抱村而過。八卦形的陽極為村落,陰極為一大片水田,選擇以陽極為村落,喻意村莊興盛不衰,可謂“依太極圖形,取不敗之意”。

天台榧樹不是樹!

  後門坑成S形狀隔開村落與山丘,正好是一條陰陽魚的界限,坑水的南邊“陽魚”、坑水的北邊“陰魚”,陰陽魚眼處分別是一個高點,陰魚眼是高山祠堂(三房祠堂),陽魚眼是后角頭三層樓,整體佈局為中國傳統風水學的體現。

天台榧樹不是樹!

天台榧樹不是樹!

古街

  當年,古驛道兩側的房子開起了商鋪時,赴往寧海的路人就在街上的小客棧上歇腳,也有更多的人在街上開店經商,如此一來,榧樹村就變得熱鬧與興旺起來了。古驛道現在是斷斷續續了,恰似人們的記憶,但對於古驛道的情感卻在心中的某個角落湧動。

天台榧樹不是樹!

  經過村中的這段古道依然完整,500米長的老街依然透著一絲蒼古,並且融入了古村的人情風貌,兩旁的建築基本上保留著清朝的風格。走在鋪著鵝卵石的老街上,恍惚時光回到了古時,那繁華的商鋪、熙攘的人群,還有那後山空谷的鳥鳴、行人嘈雜的足音……

天台榧樹不是樹!

天台榧樹不是樹!

謝氏祠堂

  天台有眾多保存完好的宗族古祠堂,它們與古民居、古街、古橋等等一起成為古村落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村民們的精神家園。謝氏村最初由5個兄弟發展起來的,其中四房、五房遷居別處,現存村中還保留著三座宗祠,分別為總祠、二房祠堂和三房祠堂。

天台榧樹不是樹!

  謝氏總祠為村中最大的建築,祠堂門樓是二層高的拱形券門,民國時期建築風格,上豎“謝氏宗祠”四個楷體大字。僅挨大門的為一座歇山式戲臺,始建於清,戲臺中間有一"鏡"字,頂上有雙龍戲珠圖,大殿中保留有"敦睦堂"、"主持道學"二匾。

天台榧樹不是樹!

  三房祠堂處在魚眼位置,現僅存一正殿和左右廂房,破損嚴重。二房祠堂相對保存完整,尤以古戲臺天花板上的彩繪保留相當完好,共有45塊,均以古代《三國演義》、《水滸》等傳統小說為題材,不得不佩服謝氏族人保護古祠堂的意識很強。

天台榧樹不是樹!

天台榧樹不是樹!

街下

  一個古村總有幾幢老宅保存著村莊的記憶,見證著村莊的變遷。在老街的一側,一幢被村民稱為“街下”的民居,依然古韻悠悠,民居為三合院格局,為樓主謝允中所題“東山一老”的匾額,200年間就一直掛在中堂上,顯示的是對於這位貢生老人的祝福與敬重。

天台榧樹不是樹!

  那是發生在清道光八年的故事,88歲的謝允中端坐在堂前,回想著當年考取貢生時那個場面。那張捷報榜就貼於中堂的木板牆上,這種喜悅就一直隨著這張捷報榜洋溢於老宅。百年的風雨最終還得沖淡舊時的心情,木板牆上的文字也會無情地斑駁了人們的記憶。

天台榧樹不是樹!

天台榧樹不是樹!

旗杆礅

  上園三透當年是三個大道地相連的建築,現在也只有不完整的二進道地了。門前立旗杆礅,就意味著樓主獲得了舉人以上的功名,榧樹以前有過多少旗杆礅,人們已無法統計,現在村中只留下了上園三透門前的這一隻旗杆礅了,其餘或已拆除,或已倒塌。

天台榧樹不是樹!

  “文礅武夾”是人們對於天台旗杆礅的總結,文舉人門前的旗杆礅為整塊石料構成,而武舉人門前的旗杆礅則是二塊石料相夾而成,上園三透門前的這隻旗杆礅為武夾,村民們用“六代人不穿草鞋”來形容宅主世代的榮耀。

天台榧樹不是樹!

天台榧樹不是樹!

謝國欽故居

  古村的后角原有二幢老屋,為村民謝國欽、謝國樑兩兄弟所有,可惜的是謝國欽的住宅在2006年一個春夜的火災中消失了,只有門樓上的“東山擢秀”四字在空曠的火著坦中鞏固著村民們的記憶。

天台榧樹不是樹!

  宅院有一方匾額,上書“國會議員”四字,上款為:“大總統黎元洪”,下款為:“謝國欽”,此匾額現還完整地保存。當年康有為訪天台山時,曾做客於謝國欽家,併為他題寫了一幅楹聯:“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這對楹聯在民國年間就一直掛在中堂。

天台榧樹不是樹!

天台榧樹不是樹!

謝國樑故居

  謝國樑住宅與其兄的宅院也就是一巷之隔,宅院為三合院格局,當年謝國樑從日本留學歸來,就在家鄉建起了這座當時榧樹村唯一的一幢三層樓房,正房中西合璧,有明顯的日式風格。而左右的廂房則是中國傳統的風格,這座小院在山村中顯得有些另類。

天台榧樹不是樹!

  “入山猶恐未曾深,空谷驚聞有足音。乞火偶來挑藥客,引雛常狎啄餘離。蝸書壞壁觀三諦,月上虛窗印一心。百道鳴泉孤坐聽,為誰嗚咽為誰吟。”坐在謝國樑的故居中,讀著他的詩,一切世俗的慾望,都隨泉水消失在時光的深處。

天台榧樹不是樹!

天台榧樹不是樹!

極樂寺

  1926年,為迎奉即將來天台弘法的弘一法師,謝國樑出資在榧樹村東南方的山裡專門興建極樂寺。不知道謝國樑當時在建極樂寺時,是否腦子裡已有出家的念頭?我想的是,他可能從與弘一法師認識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他終將走上這條路。

天台榧樹不是樹!

  事實也是如此,1927年,謝國樑在辦完其兄謝國欽喪事後不久,感到萬念俱寂,遂拋妻別子,丟下萬貫家財,決然去了廈門南普陀寺,在那裡剃度出家,法號“寂雲”,後來去了南京、杭州,1958年在四川峨眉山圓寂,成為一代高僧。

天台榧樹不是樹!

天台榧樹不是樹!

九龍潭

  九龍潭位於榧樹村龍潭坑,是天台小八景之一,指錯落有致地分佈在坑澗中的九口深潭,即絨絲潭、畚斗潭、硯臺潭、搗臼潭、蜂桶潭、浴桶潭、牛草桶潭、草糊潭、水井潭合稱“蒼山龍湫”。它源自天台境內最高峰蒼山,流泉、瀑布、碧潭,這裡深受溯溪愛好者喜愛。

天台榧樹不是樹!

天台榧樹不是樹!

天台詞調

  天台詞調(台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浙江省天台縣一種地方戲劇劇種。據傳,清同治年間,天台城一位名叫“袁國仁”的文人,他參照崑曲對當地民間曲調進行整理,並以詞牌為名,稱之為“詞調”,逐漸成為天台民間一大劇種。

天台榧樹不是樹!

  榧樹村詞調劇團成立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解放後,並由男班改為男女合演。“文革”時期,詞調劇團解散。1977年恢復演出,足跡遍及周邊縣市。1982年停演,近年又重新恢復。榧樹村村民十分喜愛詞調戲,他們稱之“榧樹詞調”。

天台榧樹不是樹!

如今的榧樹村已尋不到一株榧樹

沒有了榧樹的村莊

依然稱為榧樹村

榧樹村如同一棵被歲月遺落的香榧

依然散發著濃濃的韻味

今日互動

天台還有哪些村莊

你想向大家介紹呢?


歡迎留言分享哦~

天台榧樹不是樹!

END

信息來源:台州在線、風雅天台、天台山文化、天台電視臺、天台之窗

攝影:阿彌陀佛、稻草人等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