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改革開放」從「走出去」到「走回來」

「我與改革開放」從“走出去”到“走回來”

姑姑最近忙著裝修房子。家門前的路硬化後鋪上了瀝青,路基升高了,姑父索性把房子地板也鋪厚了幾層。他的計劃是,把家裡改建成農家樂,以後不再外出打工。

姑父和姑姑以前常年在廣東打工,前段時間他才決定回鄉發展。從“走出去”到“走回來”,促使姑父姑姑下定決心回鄉發展的最大原因,便是家門前的這條路。

這也是我老家通往市裡唯一的路。我的家鄉在五河縣頭鋪鎮小興村,姑姑家就在隔壁。美麗的澮河從家門前淌過,沿河的土路蜿蜒,有的路段極為狹窄,周圍總是被荒草覆蓋,人煙稀少。

「我與改革開放」從“走出去”到“走回來”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當時的我並不懂得改革開放意味著什麼,只知道村裡的年輕人都會外出打工。每當看到他們衣著光鮮、滿載而歸時,小小的我便特別羨慕。從那時開始,我便對外面的世界充滿遐想,期待著有一天能走出貧瘠的鄉村。後來,我考上了外地的大學,再後來有了工作,回家的時間就越來越少。

前不久,因休產假,我得以在老家度過月餘的悠閒時光。每天早晨睡得正香,啾啾鳥鳴和一陣音樂聲總會把我喚醒。母親告訴我,音樂聲是灑水車發出來的。灑水車每天早上來村裡灑水,天氣熱的時候一天來兩次。每到下午,還有專門的垃圾車來收運垃圾。

「我與改革開放」從“走出去”到“走回來”

竟然每天有灑水車和垃圾車到村裡來!我有些驚訝。畢竟,家鄉落後的印象早已烙在我的記憶深處。於是,我開始留意起家鄉的變化。

每個不下雨的傍晚,父母總是早早吃完晚飯,換上舒適的衣服、鞋子,出門散步。我也跟著他們一起出門,看看這個熟悉的地方現在是何模樣。

那條土路在去年底便已經油化,黑黑的路面寬敞整潔。沿河一側修築了護欄,道路兩邊撒了花種。如今,這一路上鮮花盛開,空氣裡滿是花香。道路另一側,成片的稻田裡秧苗青青,生態防蟲裝置在其間格外醒目;以往的荒坡連片栽種了野生獼猴桃,綠意盎然。

「我與改革開放」從“走出去”到“走回來”

沿著這條路一直走數公里,以前荒蕪的土路旁邊,現已修了一棟又一棟漂亮的樓房甚至別墅。每次經過,我都會忍不住“點評”,哪棟房子最漂亮。除了房子,頗具規模的汙水處理廠和垃圾轉運中心也建在路邊。

我感嘆,這些原本是城裡的“標配”,如今村裡也能見到了。

走著走著,路上的人多了起來。扶老攜幼、三五成群,除了散步,也不乏跑步、健走等鍛鍊身體的人們。以前,黑燈瞎火的,大家吃過晚飯便待在家裡,不會出門轉悠。現在,一路上都有路燈,晚上10點過還有散步的人群;以前,村裡也沒有汽車。而現在,過往的大車、小車隨處可見。

「我與改革開放」從“走出去”到“走回來”

村裡在外打工的人似乎都回來了,路上不時看到他們的身影。一路上還有很多陌生的面孔,母親告訴我,他們都是鎮上的人,有的來這裡工作,有的來這裡創業。母親有些自豪,不管是鎮上還是村裡,都越來越熱鬧了。

哦,難怪姑姑姑父打算回家開農家樂。老家的人氣,不是最好的理由嗎?藉助逆城市化促進鄉村振興!這個報紙上時常看到的發展理念從我腦海中跳出來。我的家鄉,不正踐行著這個理念嗎?改革開放之初外出闖蕩,改革開放深化之際回鄉發展,正是改革開放不同階段發展特徵的體現啊!

「我與改革開放」從“走出去”到“走回來”

“努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