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失陪族」


微電影《時間門》引發人們對“失陪族”的關注。許多人由於職場競爭加劇、生活經濟壓力等原因忙於事業,能夠陪伴家人的時間越來越少,成為不折不扣的“失陪族”。

您是“失陪族”嗎?您對“失陪族”有什麼看法?您想對“失陪族”說些什麼?

不做“失陪族”

只要情意深,“失陪”也稱心

我認為,只要情意深,失陪也稱心。俗語說得好:好男兒志在四方。如果老年人因為兒女不能常陪身旁心靈孤獨得要生病;夫妻之間因為不能經常陪伴在一起就感情破裂;孩子們因為父母不能經常陪伴就無法健康成長,那樣,人也忒脆弱了。

我也是“失陪族”。幾十年前離開南陽農村老家來到平頂山,一直遠離父母,這樣的日子一直到二老去世。距離遠,心相連,都沒啥孤獨感。

如今自己年老退休,女兒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工作,不能經常陪伴我們;今年兒子大學畢業,在杭州找到了專業對口、條件不錯的工作,俺老兩口心滿意足,沒有失陪的孤獨感。有事無事打個電話或者上網和兒女聊聊,心情不錯。

忠孝難以雙全,做家長的要多一分理解和寬容。

多些時間來愛家

星期天,還沒起床,母親就打來電話:“回來吃飯吧,想我外孫了。”是呀,已經好長時間沒回家看母親了,雖然我們住的並不遠。

愧疚之情油然而生,由於平時工作忙,加上要接送上小學的兒子,晚上還得輔導孩子寫作業,好不容易有了星期天,一大堆的家務卻在等著我,慢慢地,很少陪母親。當聽到母親期盼的語氣時,我的心裡很不好受,我“失陪”了他們,也讓自己“被失陪”,離幸福越來越遠。

其實,愛家人的方式很簡單:陪陪他們。多些時間來愛家,對家人多點陪伴,常回家看看,你收穫的不僅是親情,更是幸福。

莫因“忙”而成為“失陪”一族

我們在基層工作,平時忙忙碌碌,六歲的兒子只好寄養在他奶奶家,每天晚上接回來,有時忙起來會到週末才接。兒子總想讓我們多陪陪他,我總會以“我很忙”、“爸爸媽媽這麼辛苦還不都是為了你”來推託。

答應暑假帶他去青島,卻因為工作又一次爽約,慢慢地,孩子不樂意了,不願意多說話,跟我們有了距離。直到上個星期天,處理完一切事情,我告訴兒子要陪他去公園,兒子竟然高興地跳了起來,看到孩子的反應,我除了愧疚更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我拼命工作而不能陪他,這給他的心靈造成了多麼大的傷害。

我決定,以後無論再忙,都要抽出時間來陪家人,忙不是藉口,不能因忙而成為“失陪”一族!

不做“失陪族”

陪伴父母讓我如沐春風

父母年近80,腿腳不好使,於是照料二老的飲食起居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為了方便他們的日常生活,我把自己用來買摩托的錢為父母買了一輛老年三輪車。母親愛聊天,隔三差五總是讓我拉著她去參加老年聚會,每次我準時接送母親,總能聽到大家的讚歎:“這孩子,真好!”

父親早上愛吃熱包子,我總會帶他去吃。一天早上,坐在父親對面的一位老太太指著我對她的老伴說:“就是這個孩子,幾乎天天都拉著人家父親來吃包子,多孝順啊!”除了做好這些“工作”,一年四季給父母送新鮮蔬菜、打掃庭院更是我的分內之事。

多年來,我與父母如影隨形,社區裡、公園裡、澡堂裡留下了人們無數讚許的目光和發自內心的誇獎,每每此時,我的心中彷彿一縷春風掠過,感到無比的自豪和從容。

莫讓忙碌空白了回憶

小時候,雖然家裡物質條件不好,但是有母親親手做的飯菜,即使是粗茶淡飯,也覺得十分美味。現在,雖說物質條件得到了完全滿足,但人們忙於越來越多的慾望,陪伴家人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失陪族”的提出,喚起了人們對普遍存在又一直習慣性漠視的社會現象的關注。

有人說,我們是城市裡的一群螞蟻,每天行色匆匆走著自己的人生之路,總認為自己有時間報答父母,總認為物質條件是衡量親情的重要指標。但我們都知道,世上最不能等的就是盡孝。

如今每一次回到老家,離別時看到父親在村口流連張望的神情,我的心都碎了。其實,愛家人的方式很簡單,多點陪伴、多點關愛,常回家看看。莫讓忙碌空白了回憶,在外漂泊的日子沒有盡頭,可是匆匆的腳步可以為了親人而暫停。

不做“失陪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