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該學會和自己握手言和

人生路上,該學會和自己握手言和​“何為君子?”“修身,養性,見賢思齊。”“可否具體?”“壯志,豪情,馳騁沙場。”“可否再具體?”“辛棄疾。

”生於亂世,出身行伍,因不滿金人侵略,奔走沙場,血濺戰袍,最終卻以筆為劍,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這就是辛棄疾。

年少時看辛棄疾,只覺他一生飄搖不定,明明壯志滿懷卻報國無門,只得獨倚闌珊,看著山河破碎,望著大江東去,獨自飲酒感嘆風流人物不再。

單有著滿腔熱血和凌雲壯志,即便才華橫溢也無處施展。是可惜,也是可悲。如同生活中的我們,拼了命想要跑到終點,有所成就,但結果往往都不如意。

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再次翹首回望,辛棄疾的“辛”,並不再是辛酸的辛,而是辛苦的“辛”。他的一生,都把自己套在圈子裡,不肯放下報國的決心。最後他窮盡一生,也沒能夠做完一個夢。

1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1140年,辛棄疾出生。此後的68年裡,他的名字和南宋的興衰綁在一起,他的一生和自己的壯志未酬連在一起。

二十一歲,他一戰成名。誠如國家危亡匹夫有責,辛棄疾最大的夙願就是以赤膽忠心去報效祖國。金戈鐵馬馳騁沙場,哪怕半城煙沙也要隨風而下。在辛棄疾的身上,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片赤誠。

寧願費盡一生也要看到國家的興盛,即便失去自己也要保全天下。他想要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他意氣風發,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如果說熱血可以描繪,那麼辛棄疾代表的,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那類人,他不缺豪情,不缺壯志,只缺了一個機會。

然而,機會終究沒降臨到他身上。在他最風光的時刻,他被貶為庶職。要怪,只怪他生不逢時,宋朝一向重文輕武,再加上此時大宋向金人稱侄,換來了25年的和平,因而講一個馳騁沙場的熱血青年安排在了文職崗位,並不是沒有緣由。在壯志未酬面前,陶淵明沒有繼續鬥爭,他選擇了歸隱,採菊東籬下,悠然能見南山;杜甫在紙上寫滿了控訴,出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辛棄疾不一樣。他愛這個國家,愛山川河流,愛每一寸土地。於是即使無人問津,他依舊能將一方治理地井井有條。或許在他眼裡,無論是戰場還是廟堂,只要能為大宋子民做出奉獻,這樣就是存在的意義所在。

他是憂天下之憂,樂天下之樂的。他很清楚自己的志向,不過是奔赴北伐的戰場,英勇殺敵,無懼無畏。本以為等待能夠換回一個機會,哪知道年復一年,他還是沒等到一個回覆。他站在落日樓頭,在綿綿不絕的斷鴻聲裡,看著來往的江南遊子,不得志的心情難以言喻。

他把吳鉤看了,把欄杆拍遍,可依舊無人會,登臨意。於是他站在高樓,望著天涯路,卻望不到盡頭。他借酒澆愁,卻依舊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盡頭。

2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你認識生活的真相之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辛棄疾就是如此,即使知道自己沒有機會北伐,但他並沒有放棄北伐。於是他向皇帝寫《九議》,寫北伐金人的戰略,寫北伐的任務,還寫北伐的保障措施。事事具細,考慮周全,一切都來源於他的情懷和夙願。他還是在等,等皇帝的召回,讓他身披盔甲去往北伐。

可是,事與願違。1175年,36歲的辛棄疾被外放到,自此,他被調任滁州、江西、湖南、上饒,十八年裡被調動十六次。這一次,似乎全天下的人都在告訴他一句話:你的北伐願望,就要在此終結了。

那一年,他悽悽慘慘慼戚,無處話淒涼,往往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欲說還還休:為什麼百姓皆苦,而君仍在宮殿舞,為什麼日復一日,君還是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百感交集的他寫了千古絕唱《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字裡行間,都是他的煎熬與愁情。

如果說,沒有在深夜痛苦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那麼,沒有在歲月裡承受過煎熬的人,不配說自我。寫過愁緒,訴過衷腸,他還是心心念念著國家,快要不惑之年的他,和好友相約,一起談論國家大事,心痛和不滿之情交織,他寫下了《破陣子》: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辛棄疾用了半生,還是沒能夠得到滿足。

已經衣帶漸寬為了伊人憔悴,可仍不見伊人回眸。

3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不在燈火闌珊處1203年,辛棄疾64歲,正在家中的他被召見宰相韓侂冑。機會終於到了,盼了大半輩子終於換來了一紙詔書。

已過半百的他重拾壯志,眼看著就要和理想交接時,北伐失敗了。無語凝噎之下,他登向京口北固亭,再次寫下千古絕唱。《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有懷》: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一曲作罷,心中的情緒仍舊無法排遣,他又揮筆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六十八歲的這一年,他和理想肩並肩,卻沒有捂手言和。

在這個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眼裡,他要的是功成身退,國家興盛,他渴求的,不過是一個機會。可當他得到這個機會時,英雄難覓,江山不再。尋他千百度,卻沒有看到功成名就。

4

少年時看辛棄疾,書上告訴我們,他一生都被壯志未酬縈繞。他被流放,被貶職,被冷落,可他的豪情還在,他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

不惑之年終於發現,年老時若還不能看清俗世,他會讓你求而不得。如果當年的辛棄疾,過得隨性一些,拿得起放得下,那麼他的一生,也不會在愁與悲的交接中度過。夢想固然重要,但如果窮盡半生還不能領略生活,那也是一種悲哀。不惑之年,少了一些鋒芒,多了一些圓潤;少了一些桀驁不馴,多了一些人情世故。

這並不是放棄了當年的模樣,而是身處俗世,要學會和自己握手言和。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這是辛棄疾。

可人生路上,總該學會和自己握手言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