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龍頭鎮至今還傳承著500多年前的傳統習俗——「點燈」

湛江市龍頭鎮至今還傳承著500多年前的傳統習俗——“點燈”

道士面對神像,背湧道文,“點燈者”穿著新衣裳新帽子,在父母和親人的陪同下在神像前祭拜拜

湛江市龍頭鎮至今還傳承著500多年前的傳統習俗——“點燈”

給神像“賞花紅”

湛江市龍頭鎮至今還傳承著500多年前的傳統習俗——“點燈”

八仙桌前的地上還座放著一盞特好看的花燈,樂手分座連邊奏樂

(莫華才報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文化的國家,擁有博大精深的千年文明歷史文化和習俗,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生活習慣和不同的民族習俗。在坡頭區龍頭鎮蘆村至今還保留著一種擁有500多年曆史傳承的祖先習俗——“點燈”。

據瞭解,這一祖先們的“習俗風”在坡頭區龍頭鎮當地各村莊都得以傳承,每年春節期間各村莊因各自的“村俗”不同而自定不同的“點燈”吉日。“點燈”就是抬著村裡的神相到家裡來祭拜,祭拜儀式上會有道士穿著道袍、帶道冠,雙手俸“朝講”,在神像面前背湧“道文”做“法事”。

筆者近日在坡頭區龍頭鎮蘆村就見到了上述一幕,在“點燈”儀式上,道士面對神像,背湧道文,在兩張橫拼八仙桌上擺滿各種祭品,有蛋糕、甘蔗、糯米粽子、一公一母雞、沙批籺、全豬等,八仙桌前的地上還座放著大籮筐的祭品和一盞特好看的花燈。“點燈者”當天要穿著外婆買的新衣裳新帽子,在父母和親人的陪同下在神像前跪拜。儀式上,除了要給神像“賞花紅外”,道士時不時的做手勢示意背後的隨拜者時而跪拜時而站拜,時而示意八仙桌兩邊的鼓笛喇叭手奏樂。期間道士還木製兩塊稱之為“杯教”的木製東西來請示神靈的恩准!儀式即將結束時,最後由“點燈者”的父親在神像的香爐蠟燭上引然預先準備好的花燈,高掛在大廳之上。筆者計時整個“點燈”法事下來大概花二十多分鐘。待請走神靈後,還要做上十飯十菜來拜祭祖先,告訴陰間的先輩們,“陰陽同賀”!禮畢,便擺上十桌八桌宴請親戚朋友前來豪飲,生活好的甚至幾十圍。

該村的一位長者接受筆者的採訪時透露,這一“點燈”法事儀式在建村至今一直保留著,擁有500多年的歷史文化。他說:“‘點燈’在我們村只有生的是男孩才可以點,村裡每年第一個出生的男孩稱之“燈頭”,第一盞燈點的就是他的燈,隨“燈頭”後出生的稱為“燈仔”,“燈仔”們是抽籤來輪點的。每年出生的“燈頭”必須在來年的春節完成“點燈”法事,不可以延期下一年,而“燈仔”則可以。“點燈”在龍頭鎮當地可是村村有,祭品大略相同,不同的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好過了,有些村民還定製了蛋糕一起祭拜,有步步糕(高)升的寓意!還有些村莊“女丁”也可以點,但點一年的男女燈,要“男燈”點完才可以點“女燈”,因為男人是‘先生’”。

原來在“點燈”儀式上的道士代表的就是皇朝裡的一位地方大臣,他面對神像,手雙手俸“朝講”湧讀道文,意思就是自己代表身後的平民百姓上奏皇上聽,民間的某一子民喜添男丁,請求皇上賜予他名順的子民身份,就相當於現在的入戶口!還有道士最後拿的一炷香來打開燈門則示意著皇上已經恩准新生兒“符合國法”,而點著的花燈高掛在大廳之上則是向民間的百姓們示意該家的新生男燈已經取得“合法國籍”,日後得以繼續名門正娶延續香火。

湛江市龍頭鎮至今還傳承著500多年前的傳統習俗——“點燈”

待請走神靈後,還要做上十飯十菜來拜祭祖先“陰陽同慶”

該村的長者還告訴筆者,在點完“小燈”後第二天,“燈頭”會得到彩旗開路,鑼鼓喧天、樂器齊鳴、獅子歡送的待遇,將“燈頭”護送到該村的土地廟(又稱境址廟)裡高掛。據說,誰家想來年想喜添男丁的話,就等“燈頭”在土地廟掛好後,去搶花燈底下懸吊的“燈卵”,那可是百試百靈而不得其解!

湛江市龍頭鎮至今還傳承著500多年前的傳統習俗——“點燈”

“大肚燈”底下懸吊的番薯稱之”燈卵“

湛江市龍頭鎮至今還傳承著500多年前的傳統習俗——“點燈”

懸掛在廟宇裡的“燈頭”,俗稱”大肚燈“

元宵節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六),村裡的大小花燈都會彙集在土地廟前,連同“燈頭”的花燈(俗稱“大肚燈”比“燈仔”的花燈大許多)一起燒燬,這樣就結束了該年的“點燈”會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