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一念心性不是因缘,不是自然,也是因缘,也是自然

净界法师:一念心性不是因缘,不是自然,也是因缘,也是自然​ 佛陀对于我们这一念心到底是什么相貌,花了很多时间:因缘、自然,有时候讲不是因缘、不是自然,但是有时候讲其实它也是因缘、也是自然。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如果你心外求法,那什么都不是。你离开了你这一念清净的本性之外,去追求因缘也错,追求自然也错,什么都错,那真的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如果你把心带回家以后,这个时候你说它是因缘也对,你说它是自然也对。

比方说,唐朝有一个叫怀让禅师,他去参学六祖大师。六祖大师看到他,二话不说,就直接考他对内心世界的了解。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的五阴身心世界从什么地方来?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大师继续问他:“还有修证否?”怀让禅师回答:“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大师说:“即此染污不得,即是三世诸佛之所护念。”

怀让禅师第一次答我们这一念心性的时候,他说,“说似一物即不中”,其实这句已经道出他中道了义的无戏论法,离言真如。就是当你回归本性的时候,是离言说相的,你不能讲话的。但是,离言说相,到底是有没有错认消息,也没人知道。中道了义无戏论法,真实的体性的安住,是没有言说相的,是唯证方知的。所以六祖大师继续问。他说,那有没有修证呢?有没有可以修证的过程呢?怀让禅师说“修证即不无”。“修证即不无”就是讲因缘,的确是可以修证。你看我们刚开始烦恼很重,但是烦恼现前的时候,我们常常说,烦恼最怕你回光返照,因为它没有根。烦恼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你只要问它一句话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因为你觅之了不可得。

所以,我们经过一次一次的观照,诶,烦恼真的淡薄了,正念加强,那就是修证嘛。心念透过你的观照,你发觉你的心态每天在改变,思想观念在改变,那这个就是因缘。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不一样了嘛。你看到一件事情,你产生了想法。你昨天的想法跟今天的想法不一样,那这个真的是“修证即不无”,的确是有它的功德相。但是“染污即不得”。回归到那一念本体的时候,你不管是怎么修证,那个清净的本性是完全没有改变。所以,你要能够回归到一念心性,你说它是因缘,有它的断恶修善的功德,也对;你说它自然,其实你断恶修善,还是你的本具功德的开显。只要你法法消归自性,都对。
净界法师:一念心性不是因缘,不是自然,也是因缘,也是自然

其实,因缘跟自然这个应用是很广的。你看日本有一个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他有一天去参访一个日本老禅师。他跪在老禅师面前说,请大师开示管理之道。他本身就是经营之神。禅师在开示的时候很少用讲话的,他就拿一个杯子给松下,你帮我把这个杯子拿着。然后就帮他倒茶。倒了以后,就请他喝下,把这个茶喝下去。喝了以后,又倒了一杯又请他喝下,又倒了第三杯又请他喝下。这个松下也是悟性很高,他说,谢谢禅师,我知道怎么管理了。因为杯子本来是空的嘛,无为嘛,倒满了以后就是有为,那你喝下又变成无为。自然就是无所为,因缘当然是有所为。我们去管一个人,到底是要主动积极有所为,还是要保持默然无所为,这个就是要平衡。

我相信做过执事管理的人都知道(我个人也带过人),很多事情你不能管,越管越糟糕,你只有默然。有些事情是不能处理的,越处理越糟糕,让时间去处理,让它过去就OK了。但是有些事情你不处理不行,不处理更糟糕。那就是考验一个人的智慧。到底是要有所为,保持因缘的造作,还是保持一个自然的无为。

我们有一个原则。基本上来说,我们大乘佛法在修学的过程当中,面对过程是要强调因缘,要主动积极,你看我们讲“凡事尽心尽力”。但是面对结果,我们的态度是保持自然,“成败交给业力”。所以我们对过程的态度跟面对结果的心态是不一样。云何应住?云何调伏其心?其实调伏你的心就是因缘跟自然,一个是空观,一个假观,这两种而已,没有第三种。

所以这个地方,其实佛陀已经把整个调心的方法道出来了。当然,正式的修学是在下一科,但是这一科其实已经把这个轮廓说出来了,通过双遮双照来讲到这个中道的无戏论法。

这一段等于是把因缘跟自然的观念全部作一个总结。也可以说,第一大科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的整个思想,到这个地方告一个段落。

——《楞严经》第五十五讲
净界法师:一念心性不是因缘,不是自然,也是因缘,也是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