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角度上講,我們已經失去真正的酒了

從某種角度上講,我們已經失去真正的酒了

我曾經不止一次幻想,若是自己能穿越回古代,一定要開一家酒肆,名字就叫“忘憂酒館”,當街沽酒,坐看紅塵。

待到寒冷時節,有旅人風塵僕僕攜滿身風雪推門而入,一邊拍落衣上的雪一邊喊“店家,溫一壺酒來”,然後店裡的小二高聲應著“得嘞”,就轉身挽起衣袖燙酒。溫好的酒端上桌,配著二兩醬牛肉和小菜,滿室溫暖酒香,而外面風雪正盛。

酒實在是一個好東西,上至權貴下至平民,古往今來許多我們叫得上叫不上名字的人都愛它。國人愛飲茶,更愛飲酒,不管是從歷史悠久程度上,還是與生活習俗、禮儀風尚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上,酒好像都要比茶更甚一籌。

在青銅器佔據著社會文明的時代,麴櫱的使用讓釀酒業得到空前發展,人們熱愛這種充滿濃烈香氣的飲品,毫不吝惜的將它應用到所有正式場合。

那時尚是農業社會,一年中最重要的就是豐收,所以夏代民眾在豐收之時,會相聚在鄉間學堂行飲酒禮。秋高氣爽,空地上堆滿散發著新鮮香氣的五穀,每人設酒兩樽,吃著煮好的羊肉,舉杯相祝來年風調雨順,歡笑聲不絕於耳。一如《詩經》中所描繪的那般: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友斯饗,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儒家信奉中庸之道,認為過猶不及,所以飲酒也提倡“溫克”,以不失言不失態為標準,醉而忘形,不是君子該有的樣子。能喝酒的就稍多喝些,不能喝的就少喝些,適度即可。

這種宴會上對飲酒的禮儀規定,穿過歲月長風,一直綿延到今日。比如現在的酒桌之上,稍懂些規矩的都明白,晚輩應首先向最年長者敬酒,再依次向長者和同輩敬酒,且年幼的人必須站起來以示尊敬;長者給少者敬酒,少者不能一味推辭,碰杯時酒杯應微微置於長者酒杯下方等,將中國自古以來尊敬長輩的美德在飲酒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不過也並非所有酒都遵循先長後幼的順序,歷史上就有那麼一種酒獨樹一幟,飲酒時先幼後長,那便是屠蘇酒了。《容齋續筆》中有關歲旦飲酒那一節上寫過,今人元日飲屠酥灑,自小者起。這習俗由來已久,究其緣由,晉朝《時鏡新書》的作者董勳曾給出回答:俗以小者得歲,故先酒賀之,老者失時,故後飲酒。也難怪裴夷直寫詩道:“自知年幾偏應少,先把屠酥不讓春。倘更數年逢此日,還應惆悵羨他人。”

辭舊迎新之日,一家人歡聚一堂,年輕人先端起屠蘇酒一飲而盡,長者笑眯眯看著,酒入喉,驅散一身寒意,光想想都覺得溫柔。

酒有千面。若把酒擬人,他一定是位適應力極強的社交高手,長袖善舞青衫舒朗,從江湖兒女的不拘小節到塞外將士的醉臥沙場,從皇親貴胄的銀樽玉盞到文人墨客的舉杯邀月,都能遊刃有餘地周旋其中。

在波譎雲詭的朝堂與亂世,酒甚至參與了無數次皇權爭霸的活動,比如赫赫有名的鴻門宴,比如曹孟德與劉備的青梅煮酒論英雄,比如宋太祖仁慈又有心機的杯酒釋兵權。酒不動聲色的見證著,替他們粉飾太平抑或推波助瀾。

古人常說,酒色誤國,此話當真不假,且不論夏桀商湯縱酒荒政,單說那無端作了犧牲品的趙國,就足夠人唏噓了。

據《莊子》記載,當年楚宣王會見諸侯,諸侯都備好香醇美酒和貴重的禮物前往,唯有魯國恭公,不但姍姍來遲,送的酒也淡薄。當著那麼多諸侯的面,楚宣王自然覺得丟臉,質問他為何如此,恭公也是個自視甚高的人,認為自己是周公後人有王室血統,送酒已經有失禮節了,楚宣王憑什麼還挑三揀四?遂拂袖而去。

這下可當真惹惱了楚宣王,與齊國結盟發兵攻打魯國,恰巧當時梁惠王覬覦趙國已久,可惜梁國緊鄰楚國,惠王始終不敢輕舉妄動,怕出現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情況,這下楚國集中兵力攻打魯國,他再沒後顧之憂,放心大膽去攻打趙國了。

兵臨邯鄲城下,就因為魯國的一杯薄酒。

酒在朝堂之上表現如此,而到了風流恣意的文人手中,它又前所未有的風雅起來。

阮籍愛酒,李白杜甫愛酒,白居易也愛酒,就連流傳至今的《蘭亭集序》,不也是王羲之在蘭亭修禊後,舉行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觴”活動中所作的嗎?

彼時正值三月三日上巳節,王羲之一行人浩浩蕩蕩走在蘭亭清溪兩旁,草色入目清翠,眾人席地而坐,將盛了酒的觴放在溪中。春風吹皺水波瀲灩,觴緩緩沿溪水順流而下,在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住,誰就得即興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據說,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集會畢,大家把詩彙集起來,請王羲之寫序記述,於是,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飽蘸墨汁,在蠶紙上寫下了流傳至今的《蘭亭集序》。

與之一同流傳下來供後人懷緬稱頌的,除了“天下第一行書”外,還有蘭亭會本身的風雅。及至唐朝,文人墨客們描寫上巳節的詩篇裡,有一大部分都在追憶蘭亭盛會,感懷其文采風流,曲水流觴的傳統也一直被後人競相模仿,之後還漂洋過海東渡日本,成了福岡的曲水宴。

在古人心中,酒並非單純是用來飲用的,而是用來完成禮儀的。因此,有關飲酒禮儀的文章著實不在少數,比如明代的袁宏道,他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倍覺唏噓,專門寫下一篇《觴政》,還有明末大學者顧炎武的《日知錄·酒禁》,其他人的《酒政》、《酒評》等,都是為了勸誡世人飲酒要有酒德。

古酒品類繁多,比如菊花酒、桑落酒、藍尾酒、羅浮春等等,名字如此好聽,想來喝著也是濃烈味美,可惜很多名酒的釀造方法早已失傳,今人已經無緣嚐到,就如同我們許多人對酒已經知之甚少。

或許,從某種角度上講,我們已經失去真正的酒了。

而翻遍半卷唐詩,關於酒的描寫依然栩栩鮮活,恍惚中許多畫面紛至沓來,有皓腕凝霜雪的卓文君,有在竹林中開懷暢飲的嵇康,有舉杯邀明月的李太白,有青梅煮酒的曹孟德與劉備。

闔卷會心一笑,彷彿有酒香掩於唇齒,隱於歲月。

但願長醉不復醒,不辭最後飲屠蘇。

摘自:《錦色》2016.1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