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了《深度工作》,加以實踐,方能勾勒出自己成功的畫像

成功究竟是什麼模樣,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定義或公式:它需要智慧、才幹、勤奮,甚至有時候還需要一點點運氣……關於成功的要素,人們總是會想到很多詞語來填充,似乎成功本身是一件非常不容易達到的事情。然而,《做事的常識》一書,卻給出了一個超乎想象的簡單的成功公式:

成功=開始+堅持+重複。最開始看到這個公式,我也保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如果成功這麼容易,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無法做到?但隨即,一個人物形象的浮現讓我相信了這個公式,這個人就是阿甘。

阿甘是我最喜歡的電影角色之一,縱觀他的一生,有很多輝煌時刻,不可謂不成功。如果非要按照之前“臆想”出來的成功公式套用到阿甘的身上,我們會發現阿甘缺乏了很多必要條件:他的智商測評低於普通標準,他看上去木訥呆板並不靈活。或許正是因為這些特點,也鑄就了阿甘另外一方面的品質:努力並專注。而這一品質,恰恰是阿甘生命閃光的重要因素。由此看來,想要勾畫成功其實並不複雜,抓住一個關鍵點即可,那就是專注。

然而,問題又隨之而來了——我也知道專注很重要,但為什麼卻仍然浮躁地面對工作,總感覺不踏實?面對我的生活和目標,我又該如何做到專注和有效努力呢?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不妨讀一讀《深度工作》這本書。

讀懂了《深度工作》,加以實踐,方能勾勒出自己成功的畫像

《深度工作》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卡爾·紐波特,與此同時,他也是一位暢銷書作家,主要就專注於破解工作及學習領域的成功模式。因此,這本書既有理工科嚴謹的統計數據支持、大腦科學的實驗結論,同時又有切實有效的落地方法一一拆解成功之謎。讀過這本書,便會對專注的機制原理、專注的作用以及專注的技巧都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與掌握。

讀懂了《深度工作》,加以實踐,方能勾勒出自己成功的畫像

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專注?

在阿甘的例子中,他的專注主要體現在每個生命階段都全身心投入到某一項內容當中,不分心不退縮。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關於專注,也有了不同的含義。在信息爆炸、互聯網隨時暢通的如今,隨時獲取信息和即時通訊是我們專注的最大天敵。這裡的專注不僅僅指投入於某件事情,更指向浸入式思考與努力。

隨時獲取信息和即時通訊,看起來是非常正當且充分的理由讓我們的大腦暫時斷開鏈接——因為客戶需要,因為領導要求,導致我們“不得不”保持著碎片化思考的習慣,隨時給打斷。但仔細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那麼迫於第一時間被回覆?還是因為即時反饋或得到信息能夠讓我們的內心產生短暫的安全感?

《深度工作》中提到最小阻力原則。“在工作環境中,若各種行為對於底線的影響沒有得到明確的反饋意見,我們傾向於採用當下最簡單易行的行為。”如果我們沒有得到即時反饋並掌握信息,那麼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一些備選計劃和方案,這就使得我們更傾向於即時通訊以避免這種困難的後續工作。

說白了,大部分人就是為了避免調用大腦而依賴於即時反饋。

前兩天看《三聯生活週刊》的電子版本,裡面有個欄目下包含了9篇關於霍金的獨立文章。在第一篇的結尾,編者寫到:在本期報道中將從各個方面描繪霍金。而在第一篇的文章甲方,出現了這樣的評論——本期報道在哪裡?還有人表示“同問”並給評論點贊。

其實,只要稍微翻一下目錄,看看其他文章,就能夠發現大專欄下幾篇文章的從屬關係。然而,就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都會被我們所排斥,只希望通過即時的反饋信息得到答案。可想而知,如果是在工作中遇到更加困難的事項,需要更深入思考的時候,自然會通過提問與通訊來解決。與其說是勤學好問,不如說是大腦極度懶惰的表現。

由此可見,我們無法專注,是因為我們喜歡簡單粗暴,因為我們習慣於給大腦“放假”。

那我們如何培養專注呢?

首先,要給自己設定一個專注的模式,也就是《深度工作》中提到的“深度哲學”。每個人的工作性質和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不盡相同,因此日程安排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比如每天按照時間順序規定幾點到幾點要做什麼,便是“禁慾主義哲學”;而把時間劃為兩大塊,一塊用於專注,一塊用於其他,便是“雙峰哲學”。而我認為比較適合日常上班族的方式,是書中提到的“節奏哲學”。

簡單來說,“節奏哲學”就是找到屬於自己可自由支配的黃金時間,然後將專注深度工作模式化,每天固定時間啟動,進而形成習慣。

時間管理達人、暢銷書作家“發憤的草莓”就是使用節奏哲學的典範。她有兩個寶寶,也有自己的工作,可以說日常留給她自由支配的時間並不多。然而,她發現每天早上兩個小時的時間是可以有效利用並且效率極高的,於是她每天堅持早起碼字打造個人品牌,終於實現了從零到一的突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

因此,我們都可以想一想,屬於自己的黃金時間在哪裡?我們又該如何有效地利用呢?

然而,僅僅掌握“節奏哲學”還不足以讓我們達到深度工作的目的。還記得前面我們曾提到過了“最小阻力原則”,對於簡單事物、對少用大腦卻刺激強烈的事情我們有著強烈的渴求,比如刷微信、玩遊戲、追韓劇等等。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做到書中的另一個建議——克服分心。

這裡的克服分心並不是說盡量不去想外界刺激,而是給自己設定一個規則:在某一個時間段可以去尋求這種簡單的刺激,但在其他的時間段則儘量遠離避免干擾。這也就對我們的時間管理提出了一個要求:預留出休閒娛樂的時間,讓大腦及時放鬆。

半年前我曾接觸過一個非常勤奮的妹子,每天的日程表都塞滿了各種課程和學習清單。我曾提醒她說,把自己安排得太慢未必能取得自己想想要的成果。然而她卻說,如果不充分利用每一分鐘就是對自己生命的不負責任。過了一段時間,她找我聊天,說感覺自己越來越累,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想另外的事情,而且反應越來越遲鈍,漸漸開始自暴自棄,沉溺於網絡小說無法自拔。

相較於妹子制定的燒腦課日程清單,網絡小說自然是強刺激的外界干擾。或許短期之內可以通過意志力來達到專注的目的,但長此以往,對於簡單的渴望自然會讓妹子偏向於小說的閱讀。如果妹子從一開始就能夠預留出大腦放鬆的時間,讓深度思考與簡單刺激交替上演,不僅能夠避免高強度下的極致頹廢,還能勞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專注地深度工作,看似簡單的事情,卻需要我們足夠的重視和練習才可以。只有不斷提醒自己避免“最小阻力原則”,我們才能讓自己刻意地啟動大腦進行深度思考。而找到自己的“深度哲學”,並且有意識地克服分心,是進行深度工作的兩大法寶。

關於成功,還有個“一萬小時理論”,但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一萬小時可不是簡單重複的堆砌,卻是刻意練習的積累。而刻意練習的核心,就是專注且深度地思考和工作。讀懂了《深度工作》,並在生活中加以實踐,相信我們都能勾勒出自己成功的畫像。


愛閱讀,請關注我。凡人閱讀,你身邊最最貼心的閱讀引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