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中元节传说的鬼节到底是啥(一佛教的盂兰盆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日一般被区分为人节、鬼节、神节三类。通常认为,人节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鬼节有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神节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但习惯上三月三(上巳节)也归为鬼节。人节注重联络人情,鬼节侧重追怀亡灵,神节则以祭祀神祗为主。

在中国所有鬼节当中,祖先祭祀都倍受重视。按照儒家的观点,祭祀是培植孝道、维持伦理教化的重要手段,正如曾子所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中庸十九章》记载: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孔子虽不认可死后有知、人死为鬼的观念,依然笃信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教导,赋予祭祀以报本、追远、崇德的意义,以期达到尽哀、报恩、不以死伤生、教孝的目的。

七月十五,中元节传说的鬼节到底是啥(一佛教的盂兰盆会)

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中元节是沿用道教称呼。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历史颇为悠久。中元节融合了佛、道、俗三家的因子,其起源形成较为复杂,学界也众说纷纭,综合各种观点,中元节的缘起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

七月十五,中元节传说的鬼节到底是啥(一佛教的盂兰盆会)

源于佛教说

七月十五节俗的其中一个来源是佛教的盂兰盆会。

《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俗道悉营盆供诸寺。”每逢七月十五日佛教举行盂兰盆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成定制。盂兰盆会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救母的故事发生在佛祖在舍卫城说法的时候。

七月十五,中元节传说的鬼节到底是啥(一佛教的盂兰盆会)

目连一心向佛,母亲由于生前犯下悭贪之罪,死后下落不明。“大目乾连始得六通”后便迫不及待“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以道眼观视世间”寻找母亲所在。终于在饿鬼道找着了母亲,但是母亲“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很伤心,上前“即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饭”,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做儿子的看到母亲此种境况,哪有不伤心悲痛的。于是目连来到了佛祖的面前,恳求佛祖帮助。佛祖告诉目连“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佛祖向目连解释了母亲罪孽后又给出了具体的消除孽障的方法,“十方众僧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

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七月十五,中元节传说的鬼节到底是啥(一佛教的盂兰盆会)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

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先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得出三途之苦。”七月十五是众僧解夏的日子,何谓解夏呢?那得从结夏讲起。按《佛学大辞典》的说法,结夏又叫安居,是印度僧徒禁止外出而致力坐禅修学的日子,异名坐夏或坐腊。参与坐夏的僧人满戒出寺的日子便成为解夏,又可曰自恣日,而这些僧人就是自恣僧了。结夏的日子本来可以在四月、五月或十二月,后来中土佛教渐定在四月望日坐腊,七月望日解夏。“故结制有以四月五月十二月,然皆始以十六日……今禅林结制以四月望,解以七月望者。”由于经过一轮的静心休养,僧人对佛学得到了更好的理解,能力也大大增强。在这个日子请求一众僧侣为一起施法,法力可及现在父母并抵过去七世父母。佛祖告诉
目连要准备饭菜果品,香油蜡烛床铺等生活用品,一应放入盆中,在各僧念诵经文施法完毕后贡与享用。“初受盆时,先安在佛塔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目连依照佛祖所言遵行,母亲果然脱离饿鬼之苦。目连救母的故事大约到这里就结束了,但《佛说盂兰盆经》还要继续为信众细说目连故事演变为盂兰盆会的由来。目连通过这个方式解救母亲后,满怀感激,希望将此遍泽世间所有孝子,于是便向佛祖提出“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此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可尔不?”佛祖认同目连的建议并一再强调“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
子,应当奉持是法”。

七月十五,中元节传说的鬼节到底是啥(一佛教的盂兰盆会)

目连救母的情节强调的是拯救母亲,这故事或者可以看作是孝顺的一种深化。所以在七月十五节俗里,就含有浓重的孝亲成分。

(由于本系列文章篇幅较大因此分为三篇,如果您感兴趣可关注本公众号阅读关于七月十五中元节的另两只说法,如果为您造成不便,非常抱歉,小编后面会更好的为大家准备更优秀精短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