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早期纸钞叫“藩札”

纸币发明于中国,中国人使用纸币的时间比西方国家要早六七百年。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各国市场经济的萌芽期都出现过私人和地方发行纸币的阶段。中国最早的纸币叫“交子”,产生于北宋(960~1127)初期;日本的早期纸币则叫“藩札”,产生于德川幕府统治的江户时代(1603~1867)初期,相当于中国的明代后期。

日本的早期纸钞叫“藩札”

几种有代表性的藩札(正面)

日本的早期纸钞叫“藩札”

几种有代表性的藩札(背面)

藩札就是地方流通券

藩札,顾名思义,就是各藩发行的纸币,它属于钱币学分类中的“地方流通券”。

世界各国中,日本是最早仿效中国铸造钱币的国家。日本的第一种自铸官币是“和同开珍”钱,诞生于奈良朝元明天皇和同元年(公元708年,中国唐中宗景龙二年),系按照唐代开元通宝的制式铸造。此后250年间,各朝天皇又铸有“万年通宝”等11种铜钱,连同“和同开珍”,被日本钱币学家总称为“皇朝十二钱”或“皇朝十二文”,这些钱的存世量都不大。由于日本严重缺乏铜资源,所以在“皇朝十二钱”之后的近五百年间,日本主要依靠输入中国的钱币作为流通货币,本国仅在相当于中国明代中期以后的时间由长崎地方铸了一批贸易钱,皆系仿照中国宋代和明代的年号钱而铸,史称“长崎贸易钱”。在钱币的铸造和使用上,日本最早学习中国并长期依赖中国,这是日本古代货币史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藩札产生的重要历史文化背景。

日本的早期纸钞叫“藩札”

1792年绘制的长崎港风光图

纸币的诞生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密切相关。造纸术在西汉时兴起,至东汉时蔡伦又有所发展,到唐代已能制造以木本植物韧皮为原料的皮纸。楮皮纸的制造技术是从四川地区发展起来的,经五代到北宋,楮皮纸为四川地区产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奠定了物质基础。印刷术一般认为起源于唐代,北宋时的四川成都是印刷术繁荣的城市,这也为“交子”的产生创造了技术条件。交子于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到至道二年(996)之间在成都诞生,后在仁宗天圣元年(1023)改由益州交子务发行。数十年间,交子从商户之间的信用凭证升级至官方法定货币,但其流通范围也基本限于四川境内,实际上有“地方流通券”的特点。

同样,藩札的产生也是日本的造纸和印刷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体现。藩札以手工制作的“和纸”为钞纸,和纸的原料以野生植物为主,加工方法独特,造出的纸张质量上乘,有的还使用火山凝灰岩作为纸张染色剂。这样的纸张色彩鲜艳华美,不易褪色,而且很难被仿造。日本的水印技术原用在家庭屋顶装饰和拉门的槅扇上,后来被用在藩札上防伪。与生产藩札有关的造纸、制版和印钞的工匠,限定由专门的工匠家族承担,规矩十分严格。

据记载,日本的第一张纸币发行于17世纪初的伊势山田地区,被称作“山田羽书”。江户时代,日本各藩为了解决流通货币不足的问题并救助财政,纷纷发行藩札。藩札仅限于各藩内部通用并规定了流通期限,是名副其实的“地方流通券”。至明治时代明令废止藩札时,已有二百多个藩发行了这种纸币。

藩札,曾有“金札”“银札”“钱札”“米札”等多种称呼。藩札的形制类似于中国的钱庄票和地方流通券,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印刷体、手写体、两者并用体。印刷体的藩札大多印有图案,如钱、龟等吉祥纹饰。其多为竖版,亦与中国古代纸币相同,一般长15~16厘米,宽3~4厘米。藩札的正面一般标有面额、发行地、发行年份、铭文以及发行人、兑换人的姓名;背面一般也标有面额、铭文和发行人、兑换人的姓名,票面多用汉字,也有日本假名,并加盖有黑色或红色印章。

很多人都知道现在日文中的“切手”是“邮票”的意思,但很少有人知道“切手”原来曾指纸币。日本很早便称呼能证明已经付了钱并取得权利的纸条为“切手”。有些藩札上有“米切手”“豆切手”的字样。“米切手”是一种由藩士(从属、侍奉各藩的武士)领取禄米的凭证演变而来的货币,相当于粮食本位制的可兑换信用货币。

明治二年(1869),为了统一币制,日本政府颁布了禁止藩札增印令并停止流通已发行的藩札;明治四年(1871),政府再次下令,藩札必须兑换成新发行的纸币,并于明治五年(1872)开始实施。至明治十二年(1879),藩札的收兑工作才告结束。

日本的早期纸钞叫“藩札”

日本古代播磨国三草藩的二十石米米切手

纸币与金属货币的博弈

在中国的货币发展史上,不论是北宋交子还是元代宝钞,其背后皆体现了纸币与金属货币尤其是白银的竞争,更是皇权意志与民间市场的博弈。日本与中国一样,均曾使用银和铜为货币,因而藩札也多为银、铜的价值符号。在藩札发行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纸币与金属货币之间的冲突、妥协和兑换。

如江户时代后期日本西南部德岛藩铸造的阿州通宝铜钱,上面铸有“十两银札”字样,这颇值得研究。纸币是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流通的价值符号,银札是当时日本纸币中最多的一种,但阿州通宝却将银札铸成铜币,实际上是打着纸币的旗号以铜钱代替银钱。

明治初期,日本政府为了统一货币而大力回收藩札,并准备发行名为“明治通宝”的欧式新型纸币。但当时日本的货币发行十分混乱,伪造纸币尤为横行,老百姓也不愿接受和使用新型纸币。政府便铸行了明治通宝背八文、二两、五两等纪值铜钱,用本身有价值的金属铸币代表本身没有价值的纸币参与市场流通,以钱权钞,以实代虚。如“明治通宝背官上二两”铜钱,为典型的中国古代方孔圆钱通宝制式,据日本文献记载,明治通宝铜钱开铸于明治初年(1868),其正面铸有“明治通宝”四字楷书,背面上方雕刻着日本皇室徽记——十六瓣菊御纹章,右侧和左侧分别为“官”“上”二字楷书,以示铸行此钱的权威性和信誉度;下方是竖排连体的“二两”,其中“二”铸为“弍”字左上多一横,“两”铸为“匁”字右侧多一点,当是“貮兩”在日本汉字中的简字。

日本的早期纸钞叫“藩札”

左:明治通宝背官上二两钱(正面);右:明治通宝背官上二两钱(背面)

以钱权钞,实际上多是以钱权银,即一枚明治通宝背官上二两铜钱可以折二两银使用。它实际上成为明治通宝新型纸币的代用品、过渡品、宣传品和稳定器,有助于藩札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