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軍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军

彭 軍

中裝智庫首席專家,天津美術學院環境與建築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天津市級高校教學名師,天津美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市級優秀教學團隊”帶頭人,匈牙利佩奇大學客座教授,遼寧科技大學兼職教授,英國布魯乃爾大學、諾森比亞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中國建築裝飾協會設計委員會 副主任,全國高等美術院校建築與藝術設計,教育年會組委會 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 會員。

所獲榮譽

2016 年榮獲臺灣六藝獎

2017 年獲得中國建築裝飾協會“中國設計學術帶頭人”稱號

2018年學科建設項目獲得第八屆高等教育天津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主編、編著的《景觀藝術設計與表現》評為國家級規劃教材

主持設計天津市重點景觀工程北安橋獲得市級銀質獎章

中國建築裝飾協會授予全國有成就的資深室內設計師

中國室內裝飾協會授予“中國室內設計卓越成就獎”

出版的著作、教材

《英國建築景觀》、《英國景觀藝術》、《歐洲景觀藝術》、《歐洲公共藝術》、《歐洲、日本公共環境景觀》、《室內設計、設計基礎特色課程實錄》、《建築設計、景觀設計特色課程實錄》、《商業空間設計》、《景觀藝術設計與表現》、《城市公共設施設計與表現》、《中國古建—築建築畫選錄》《中國古民居—建築畫選錄》、《中國橋—建築畫選錄》、《世界橋—建築畫選錄》、中國橋—建築畫選錄》等;主編“高等院校環境藝術設計系列教材”6 部、“高等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實訓教材”4 部等。發表專業論文 30 餘篇、完成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十餘項、多項設計作品獲得國內外各類專業賽事獎項。指導學生獲得國際、國內各類賽事獎項百餘項。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中國貴州省西江千戶苗寨風雨橋建築形式分析

摘要:中國貴州省西江苗寨的風雨橋是西江吊腳樓典型藝術形式的形象展示,是數千年來幹欄式建築這類古老建築文化的繼承與延續.置身於這歷經數代苗人辛勤築造的村落中,如同在閱讀一部古今相融的立體編年史 ,在當下中國現代城市快速建設的進程中如何保護這承載滄桑的先人遺築,無疑是延續人文、歷史血脈的重要課題。

地處中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縣東北部、彙集了十多個自然村寨的西江千戶苗寨,是迄今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地域範圍最大、苗族人口最多的原生態聚居地。

步入寨門,放眼望去,結構獨特的木質吊腳樓依雷公山而建,首尾相連,與其說是個村寨,莫如說是由吊腳木樓相依矗立的密林,由山頂鱗次櫛比而下,氣勢恢宏,蔚為壯觀。

生靈之地必有聖靈之源,源於群山深處雷公坪的白水河就是蘊育苗家的源泉,她蜿蜒流淌,穿寨而過,而相連兩岸的座座風雨橋,恰如串連的苗女銀飾,妝點的苗寨分外妖嬈。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军

圖1 千戶苗寨

01

風雨橋的形式

流經寨區的白水河上先後建有七座橋,為了順應村寨風水條件和便利居民出行,這些橋都建在了自己村寨附近,橋的造型雖形式相近,但各具特色。

風雨橋和我們常見的橋不同,它幾乎都是塔、亭式廊樓,不僅可供人、車過往,還有為人們遮風避雨、關風蓄氣的效用,橋身兩側有精緻的欄杆和舒適的座位,方便了人們乘涼憩息,有時亦作為迎賓的場所。到了晚間,苗族男女青年還流連在此“遊方”(苗語,意為談戀愛)。

西江的風雨橋初建時均為木橋,因為是木質構造,無法承受大的洪水衝擊,多年來屢建屢毀。如今西江的風雨橋是在以往的風雨橋基礎上重新建造的,現在的橋樑基礎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橋面加砌當地片石,橋身用榫卯構架,使得風雨橋的堅固性和抗禦洪水衝擊的等級大大提升,而橋的形象仍舊保持了傳統制式,與苗寨吊腳樓風格相互映照,因此,風雨橋也是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形式特色之一,是西江特色建築形式的代表。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军

圖2-1 潭龍橋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军

圖2-2 潭龍橋

進入苗寨的第一座橋、也是唯一可以通行機動車的是“潭龍橋”(圖2),苗語:“哿嗡僦”(音:jia weng jiu)。傳說白水河上游發源於一深潭,潭裡的龍保佑著苗寨太平,龍亦是苗族的圖騰崇拜,橋因此為名。

潭龍橋廊身頂部聳起多重塔式樓閣,樓閣疊層飛簷,簷角翹起,亭柱刻龍雕鳳,頂部裝飾民間傳統的吉祥飾物,展現了苗族的圖騰文化,端莊秀美,氣度非凡,表現了唯美的造型意象。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军

圖3-1 螃蟹橋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军

圖3-2 螃蟹橋

順流而下將至的步行橋叫“螃蟹橋”(圖3),苗語:“嘎銩僦”(音:ga diu jiu)。此橋名是為了感念河中從前有一個大螃蟹,乃鎮寨的神靈。橋身為一主兩副的通廊亭閣,古香古色,展現了苗族傳統的靈秀、精盈的民族特性。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军

圖4-1 平寨橋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军

圖4-2 平寨橋

踱步相鄰的是平寨通往歐嘎寨的“平寨橋”(圖4),苗語:“僦喲妃”(音:jiu yo fei)。

橋身同樣為一主兩副的通廊亭閣,但是兩端入口的橋亭形式別具特色,廊柱排列更顯莊重,頗有兩寨相視的儀式感。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军

圖5-1 學子橋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军

圖5-2 學子橋

通往西江中學原址的橋叫“學子橋”(圖5),苗語:“僦崬乧”(音:jiu dong dou)。尚武崇學是苗族的可貴特質,為了後代而築路架橋、助學,是苗家的優秀傳統。

這座橋雖然也是一主兩副的通廊亭閣形式,但是在主亭的連廊頂部又有了不同的變化,疊加了三層,豐富了頂部造型的虛實層次。橋身通道的兩側,依次擺設了售賣特色食品的攤位,方便了過往的遊客、行人購買,這是風雨橋遮風擋雨功能所提供的便利。

白水河上其他三座橋使用相同的材料和構造所展示的各具特色的造型形式(圖6——圖8),是現代美學法則“統一中求變化”的絕妙體現。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军

圖6 風雨橋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军

圖7 風雨橋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军

圖8-1 風雨橋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军

圖8-2 風雨橋

西江苗寨的風雨橋是西江吊腳樓典型藝術形式的形象展示,它造型美觀、功能性強,並且還表現出很高的建造藝術價值。探本溯源,中國遠古南方民居的幹欄式建築蘊育了西江苗族的吊腳樓,歷經數千年的發展,這類幹欄式建築無論從結構和形式上都形成了嚴謹的制式,西江苗族就是延續了這種古老的建築形制,逐漸形成了擁有完善體系的建築風格和構架模式。

02

風雨橋的結構

傳承至今的風雨橋基礎為碩大的石墩、選用以杉木為主的木結構橋身,由橋廊、塔、亭、閣組合而成。建立在石橋基礎上的木製塔、亭、閣,飛翹的多層簷角,頂部妝扮傳統的吉祥飾物,廊頂鋪設灰色的的瓦片,木構架的表面滿塗桐油來防腐拒蟲,久經風雨,不腐不爛。(圖9、圖10)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军

圖9 飛翹的簷角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军

圖10 覆蓋瓦片的廊頂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军

圖11 憑欄遠眺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军

圖12 梁榫柱連

風雨橋的構造精密,苗族工匠睿智的運用力學原理,採用矩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結構的相互配合,柱枋相接,構成了立體交錯的構架系統。這種構架看似上實下虛,但牢實堅固,非常實用,在建築構造方面具有較高的價值。

03

風雨橋——有意味的形式美

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在其《藝術論》一書中提出美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 這個著名的美學命題,中國西江苗寨的風雨橋就具備耐人品味的、有意味的形式美特質。

風雨橋可以說是具有功能性的藝術作品,它出自於苗人的能工巧匠之手,傳承的是千百年所蘊成的經典風貌,其外在形式是內在“意味”的直接表現。

“有意味的形式”是藝術品的基本特質。

遺憾的是這種“有意味的形式”在當下城鎮建設常見的風風火火的、急功近利的空間設計作品中卻難以尋覓。有些炫目的設計作品雖令人目不暇接,甚至一時令大眾所矚目,但隨著鑑賞的深入,卻感悟不到其內在的藝術感染力,即它們的外在形式並不能喚起我們情感的交融,這在我們城市現在的“速生”建築的“尊容”中尤其令人側目,本來與風雨橋屬於同類的建築理應是美學基本法則所明示的那樣,是內在構造與外在形式力求完美的統一體,卻搞得如同天南海北的旅遊點門外攤販所叫賣的、好似同一個作坊仿造出來的廉價佛珠一般:賣力於表面毫無品味的飾紋,卻沒有內在的些許功力。

西江的風雨橋的外在形式是從屬於其整體構造的,是由內及表的完整的統一體,它所展現的是一種原始的粗獷與精榫密合的結構美,而不是什麼表皮與內瓤互不搭界的超大體量的“變臉面具”。 能領悟藝術內涵的人大都有這樣的體會,最使我們感動的藝術品多是具有 “原始”內在特質的作品。因為原始藝術一般不帶有敘述性質,盡顯的是濃縮的激情。或許原始藝術沒有精準的裝飾再現,而只能看到有意味的形式,也正因為此,原始藝術才令我們震撼,當你置身於西江苗寨那遮天蓋地的吊腳木樓群中,當你倘佯在風雨橋上,那種發自於建築構造美所展現的建築形式的原始魅力,會時時觸動你的情感,令你為之動容。這類原始的魅力是任何其他類的、徒有其表的飾物所不能與之媲美的。因為它不是現實瑣情的“絮叨”,也不屑那些技藝上的矯揉造作,唯有給人過目不忘的是具有意味的形式美。

民間所創造的原生態的形式美不會隨著醉心於模仿現實以及對技巧的過分炫耀而消失,反而會隨著時光的久遠而更顯得彌足珍貴。

我們應該具有空間的意識來感悟藝術品,為此應該具備一些具有形式感、色彩感和三度空間感的知識,否則將無法欣賞、解讀。而作為從事藝術創造行當的業內人士則不僅是要具備專業知識那麼簡單,藝術素質與人文修養顯然是窮其一生都要時時修煉的,而學習的對象也不僅是令人敬仰的名師巨匠,隱於芸芸眾生那眾多的能工巧匠會真誠的給於你原生態的解讀與養分。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彭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