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上市公司全線大跌!「如意系」強力擴張遭棒喝 百億債務壓頂

無論是作為大股東的信託計劃減持,還是行業或資本市場大環境欠佳,都無法合理解釋“如意系”橫跨法、日、香港和內地的4家上市公司股價全線大幅下挫的真正原因

四家上市公司全線大跌!“如意系”強力擴張遭棒喝 百億債務壓頂

7月6日至7月10日連續三個交易日,山東如意毛紡服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2193.SZ,下稱如意集團)股價累計錄得13.69%的漲幅,這多少給那些股票持有者帶來些許安慰。此前,該公司4個交易日毫無徵兆連續跌停,令其市值蒸發逾三分之一。截至7月10日收市,如意集團10.96元/股的收盤價較52周高點,已下挫38.7%。

不過,“受傷”更深的,是被外界定義為“中國版LVMH”的如意集團母公司——山東如意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如意科技)。儘管如意科技斥資約24億美元收購美國聚合物及纖維供應商英威達旗下的萊卡面料業務,且目前已獲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批准,其“中國第一奢侈品集團”的地位進一步鞏固,但該集團旗下4家上市公司——如意集團、中國香港的利邦(0891.HK)、日本的Renown(3606.T)和法國時尚集團SMCP(SMCP.PA)的股價,近期均遭大跌。

Wind數據顯示,上述4家上市公司上週股價累計下跌幅度分別為28.52%、30.23%、11.03%和9.03%。

四家上市公司全線大跌!“如意系”強力擴張遭棒喝 百億債務壓頂

對於“如意系”旗下上市公司股價異常波動的原因,《投資時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如意集團董秘辦工作人員。對方表示,“公司基本面沒有變化,經營情況正常且業績保持穩定增長。至於股價大跌的具體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大環境低迷所致,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大股東中部分信託計劃到期大規模減持所致。”

事實果真如此?

“信託產品減持”說難令人信服

2018年以來,滬深兩市低迷的行情走勢令諸多板塊面臨深度調整,紡織板塊亦未能倖免。截至7月10日,由13只成分股組成的非棉紡織品指數(中信)下跌幅度已達25.94%。其中跌幅超平均線的個股共計三家:*ST中絨(000982.SZ)、欣龍控股(000955.SZ)和如意集團,跌幅分別為55.14%、41.27%和33.00%。

雖然同是“時運不濟”,但箇中情形仍有差異。最近一個月,走勢一向“穩如泰山”的如意集團跌幅尤為嚴重,以31.24%領跌該板塊,而該指數同期跌幅僅為12.59%。

這顯然不是簡單的“大環境低迷”所能解釋的。

信託計劃持股方面,Wind數據顯示,如意集團前十大股東中,第四大股東金鷹基金—浦發銀行—方正東亞信託有限責任公司、第六大股東雲南國際信託有限公司—合順7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第七大股東安信基金—寧波銀行—西藏信託—西藏信託—順景3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和第十大股東西藏信託有限公司—順景10號單一資金信託,持股數量分別為1834.31萬股、698.39萬股、657.44萬股和572.89萬股,佔總股本比分別為7.01%、2.67%、2.51%、2.19%。

除此之外,位列該公司第五大股東,持股比例為3.81%的上海航翠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系中航信託旗下私募產品。

《投資時報》記者調查瞭解到,上述信託相關產品中,第四大股東前一輪減持計劃已在3月12日屆滿,且並未公告新一輪減持計劃;而第六和第七大股東均在產品存續期內,遠未達到到期日。

唯一到期的信託計劃是第十大股東,到期日為1月26日。需注意的是,如意集團2018年一季報顯示,該信託計劃並非減持股東,而是新進股東。這也意味著,在“資管新規”清理大限延期至2020年年底之時,後者仍在存續期,並不存在提前清盤的可能。

不過,一個重要的信息是,上述產品持有如意集團股票的成本均在16元/股以上,而本輪該股遭遇第一個跌停走勢前的股價為14.69元/股。

如果連續跌停行情確與信託計劃減持有關,那麼,後者在此時減持可以說是不計成本地“砸盤”離場。分析人士認為,如此操作很可能會造成“兩敗俱傷”,出現上述情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年內到期百億債務

如意集團2017年年報顯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山東如意毛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第二大股東如意科技所持有的4206萬股和3051.47萬股股票,已全部質押。而如意科技又同時為山東如意毛紡集團的第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本輪股價大跌,如意科技所質押的如意集團股份可能存在股權質押觸及預警線和平倉線的風險。

《投資時報》記者查閱Wind數據注意到,在如意集團股權質押明細中,質押股數最大的一筆為如意科技在2016年8月26日押給渤海國際信託的3051.47萬股。彼時,後者股價前7個交易日收盤價平均價格為18.88元/股,而該公司2018年7月10日10.96元/股的收盤價,較前者已下跌逾四成。

作為中國紡織服裝行業龍頭集團之一,“如意系”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棉紡、毛紡直至服裝品牌兩條完整的紡織服裝產業鏈。這與其多年來的海外併購息息相關。

據如意科技官網信息顯示,從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如意系”的海外併購一直在持續加碼,先後完成收購了法國SMCP集團、英國風衣品牌Aquascutum、利邦控股集團、瑞士奢侈品牌Bally和“萊卡”等多宗重量級收購,累積交易金額超40億美元。在2017年如意科技45週年慶典上,“如意系”掌門人邱亞夫曾表示,如意已在全球投資360億元。

記者注意到,大公國際評級報告顯示,2017 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57.38 億元,同比增長22.87%,主要由於服裝板塊同比增加56.52億元,其中新納入SMCP導致品牌服裝板塊收入同比增幅較大。

該報告同時指出,2016年以來,隨著併購的跨國公司項目不斷推進,對如意科技的管控能力提出一定挑戰。

今年4月14日,“如意系”以22.15億港元對價完成了對利邦控股的收購,持有後者的股權比例為51.9%。然而,這宗發起於2017年的併購交易,作為標的的利邦控股卻處於持續虧損狀態。Wind數據顯示,該公司2015年至2017年淨利潤分別虧損0.74億元、3.95億元和5.09億元。

更糟糕的是,截至2018年7月10日,利邦控股股價已由被收購後的最高1.04港元/股跌至0.64元/股,跌幅達38.46%。該公司市值也下滑至23.03億港元,相比“如意系”51.9%持股比例的收購價格,僅高出0.88億港元。

與此同時,如意科技亦面臨著百億債務在年內到期的償還壓力。

大公國際報告稱,“2016 年以來,如意科技有息債務規模大幅增長,佔總負債的比重較高,償債壓力加大。”

如意科技2018年一季報顯示,截至2018年3月末,該公司總有息債務為297.94億元,其中集中於年內到期的短期有息債務達124.33億元。

更嚴峻的考驗,或許還有“如意系”的朋友圈。

大公國際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3月末,如意科技對外擔保餘額為24.61億元。其中大部分被擔保企業為互保的民營企業,部分被擔保企業多次被高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儘管該公司目前持有83.96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尚未使用銀行授信額度亦達34.52億元,這對其流動性償債來源能夠形成一定支持,但面對目前融資渠道收窄的大環境,“如意系”仍然存在一定的償債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