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時光遺忘的人生——楚歌《木偶》

第24期(2018年5月)在場微散文三等獎

被時光遺忘的人生——楚歌《木偶》

授獎辭:楚歌的《木偶》,以冷靜的敘述呈現多舛的人生。被時光遺忘的人生,如同斷線的木偶,讓人唏噓。

被時光遺忘的人生——楚歌《木偶》

木 偶

文/楚歌 朗誦/龍丹

年老時,姑媽住在供銷社的老房裡,就像一個壞了關節的木偶,提線握在時光手裡,偶爾想起,才被提拉一下。姑媽有時也一拐一拐地出門,附近農民會送些菜給她。

那幾年,姑媽常坐在一把老藤椅裡,椅子空著一半,兩手搭在扶手上,雙腳懸空,黑色柺杖斜倚在懷中。在她背後,瓦房很高,沒簷口,外牆的紅磚風化了,像蜂窩。牆上兩個紅色大字:危房!房前一條幹涸的小水溝,垃圾混跡在青草中。

姑媽床頭放著兩隻木偶,棍子沒了,線亂作一團。沉香的斧頭缺了口,三聖母的臉已暗黑。姑媽記不起當年姑父演沉香救母的情景,只記得四十年前姑父病死後的那把火,一箱子木偶在火光中吱吱尖叫,顫抖,飛旋,最終跟姑父沉睡在了地下。

大表哥和小表哥是姑媽一手帶大的。後來,大表哥在鎮供銷社上班時,強姦了鎮上最美的姑娘,被判了十三年;小表哥在成都開車行,請姑媽去住,她不肯。

大表哥剛出獄時,小表哥偶爾揹著老婆塞點錢給他。大表哥啥事不幹,還吸毒,小表哥便不想再管。能管大表哥的,只有姑媽了。姑媽從齒輪廠退休後,又去泡菜廠當了清潔工,一干就是二十年。

大表哥六十歲了依然單身,小鎮上的人說起就搖頭。

危房拆除後,姑媽和大表哥臨時住進了敬老院。

敬老院裡有棵黃桷樹,枝葉婆娑,伸出去的手臂能摟下十來個人。姑媽愛安靜地坐在樹下,聽老人們聊天。她床頭的木偶躺著,跟她一樣,也不說話。

(責任編輯:李世瓊 終校:袁志英 製作:四季芳 550 字)

被時光遺忘的人生——楚歌《木偶》

獲獎感言:

《木偶》能獲獎,感慨挺多。生活,很多時候跟自己的選擇有關,有時一次選擇就決定了自己的人生走向。選擇走進在場,這既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幸運。祝願在場越來越好!

一轉眼,在場就走過了兩年。兩年裡,從青澀的文字練筆到閱評,收穫滿滿。多讀,多思,多悟,多練,多改,這是我個人寫作的一點感受。在場,是一個有魔力的磁場,吸引力巨大。在在場學習,成長,是一種樂趣。祝願在場走得更好!

在場微散文作者參賽主題:如寄

《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有句:“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三國時期的曹丕在《善哉行·其一》中也說:“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今我不樂,歲月如馳。”意思是人生如寄存於世間,多愁何用?讓我無法快樂的,是時光過於迅疾。而與老子同時代的另一位思想家老萊子,則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天地之間,寄也。寄者,同歸也。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歲往之亦速矣。”這是道家的看法,認為人生是暫時的,就像一個旅人最終得返回故鄉。

的確,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因為短暫而更值得珍惜。莎士比亞說: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將它傳到遙遠的後世。愛因斯坦也說: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最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這是對生命的意義的積極闡釋,如是,則可以賦予生命的崇高與永恆。

請用你的筆,發現和尋找你所看見的有意義的生命。

被時光遺忘的人生——楚歌《木偶》

作者簡介:楚歌,公務員,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作協會員,文章散見於報紙雜誌。

被時光遺忘的人生——楚歌《木偶》

主播簡介:龍丹,本名鄭志剛,在場主播。東坡故里四川眉山人,現供職於眉山市東坡區。“用聲音傳遞情感,用聲音感悟生活”。

被時光遺忘的人生——楚歌《木偶》

被時光遺忘的人生——楚歌《木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