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服海龍:維持美國在印度亞太的海下優勢

驯服海龙:维持美国在印度亚太的海下优势

美國資深地緣戰略分析家羅伯特·卡普蘭在其著作《季風:印度洋與美國權力的未來》一書中稱,正如在古代與中世紀一樣,印度洋仍舊是當今世界的心臟地帶。他對印度洋的定義非常寬泛,是指從西到東,涵蓋紅海、阿拉伯海、孟加拉灣、爪哇到南中國海的廣大海域。美國政府官員也基本支持這一定義,稱從非洲東海岸到美國西海岸的海域為印太亞洲區域(Indo-Asia-Pacific Region)。在2016年的國會陳詞中,美國海軍上將哈里·哈里斯進一步支持了卡普蘭的說法,稱印太亞洲的戰略價值不可小覷。該區域涵蓋了世界10強軍隊中的7個,5個擁有核能力的國家,並且到2050年將擁有世界七成的人口。此外,全球七成的海油與五成的海運集裝箱都經過印度洋。

中國、俄羅斯與朝鮮這三大美國的潛在對手正在積極發展其海下力量,且三國都具備海基彈道導彈發射能力。美國及其盟友在印太亞洲區域的海下優勢將在下一個十年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驯服海龙:维持美国在印度亚太的海下优势
驯服海龙:维持美国在印度亚太的海下优势

馴服海龍:

維持美國在印太亞洲區域海下優勢

plus評論員 古德曼

美國及其亞太條約盟友(日本、韓國、菲律賓、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均為海洋國家,依賴海洋維繫其經濟與安全。喪失海下優勢將嚴重威脅其航行自由。二戰期間大西洋的德國U艇攻擊便是前車之鑑。此外,冷戰期間,美國及其北約盟友為了防備蘇聯的潛艇,不得不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反潛力量以維繫海下優勢。後來在聲吶方面的技術領先即得益於此。此外,僅以美國為例,美國在冷戰期間發展出了全球範圍內搜尋、追蹤及攻擊蘇聯潛艇的能力。高峰時期,美國擁有184艘反潛驅逐艦與護衛艦,102艘攻擊型潛艇,24個常備與14個預備巡邏機中隊執飛450架P-3C反潛機。

蘇聯解體後,美國及其盟友掌握了全球的絕對海下優勢。和平紅利促使美國將其反潛能力減半至116艘反潛驅逐艦與護衛艦,56艘攻擊型潛艇,12個常備與7個預備巡邏機中隊執飛225架P-3C反潛機。阿富汗戰場與伊拉克戰場的特點也進一步促使美軍轉移了發展重點,比如空襲、情報、監視與偵察等。

2010年,美國國防部領導層重新意識到維持海下優勢的重要性。這一轉變源自俄羅斯在2009年派出兩艘阿庫拉級攻擊潛艇在美國東海岸近海遊弋。美國旋即加大投入,購入弗吉尼亞級攻擊潛艇、P-8A波塞冬海上巡邏機等軍備。但長期的戰略忽視導致美國仍舊面臨著在下一個十年中在印太亞洲區域失去海下優勢的危險。美國海軍已經意識到這一危險,其已制定計劃,在2025年前為水面戰艦大量加裝反潛魚雷。據估計,這一採購案的每一個單元的單價高達1500萬美元。如此大的投入也反過來說明,美國海軍對於維繫其海下優勢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

美軍在印太亞洲區域面臨的挑戰來自於三個因素:

  • 印太亞洲區域幅員遼闊,面積約是冷戰時期主要對峙區域——大西洋的三倍。

  • 印太亞洲區域的對手均具備了橫貫印太亞洲區域的潛艇力量以及海洋阻遏能力。中國擁有330艘水面艦艇和66艘潛艇,且有觀察認為,中國將在2030年擁有430艘水面艦艇與100艘潛艇。

  • 美國戰略利益的全球化使得其不可能像中國或朝鮮那樣只聚焦印太亞洲區域。儘管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使得美國將戰略中心轉移至太平洋區域,但美國也只能在太平洋區域部署其六成的艦隊。此外,俄羅斯北海艦隊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活動也使得美國不可能全面聚焦太平洋區域。

有四種方法可以緩解當前的軍力不足問題:

  • 購買或建造更多的軍備;

  • 與美國的盟友及夥伴簽訂協議以獲取盟友與夥伴的軍力補充;

  • 發展革命性的先進技術以消除當前軍備能力的不足;

  • 專注某些具體領域以構建非對稱優勢。

儘管特朗普已經承諾要建立一隻擁有350艘艦艇的強大海軍,但考慮到艦艇的建造週期以及艦艇所需的技術人才的訓練週期,美國將很難在下一個十年內重新獲得絕對優勢。此外,美國的北約盟友對其各自的反潛力量的投入也未能跟上海下威脅的程度。28個北約成員中,僅有5國(美國、英國、希臘、愛沙尼亞與波蘭)兌現了承諾,即2016年的軍費支出需佔GDP的2%。在亞太區域,儘管日本已經連續五年增加軍費支出,韓國2017年通過了史上最大軍費預算案,但兩國仍舊缺乏足夠的反潛能力以應對中國與朝鮮的威脅。

正如前文所述,美軍在印太亞洲區域的大規模行動所需的食品、燃料與彈藥嚴重依賴於在該區域的海運。因此,以空中優勢替代海洋優勢以獲得非對稱優勢對於美國而言是不可取的。有鑑於此,在上述四種策略中,美國只能選擇兩種:

其一,通過聯盟進行力量整合以維繫優勢;

其二,應用美軍能夠負擔得起的優勢技術以彌補當前的軍力短缺。

為了實現上述兩種策略,美國應:

1. 建立一支常備的印太亞洲反潛軍事聯盟。美國應當繼續與加拿大、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維繫強有力的盟友關係,並建立反潛軍事情報分享機制。北約機制也應當被繼續重視。

2. 與區域內核心盟友以外的國家建立常態化的多邊反潛訓練與演習關係。聯合反潛演習是一項複雜的軍事任務,需要在和平時期進行機制化的演習以保證衝突情況下的制勝。美國領導的環太平洋軍演等演習需要被進一步加強,演習中的反潛模塊需要被進一步強化。

3. 加大聯盟的研發投入並加大采購相關技術以強化聯盟的反潛能力。美國正在加大對一系列相關技術的投入,如無人機、無人水下設備等。這些技術將幫助聯盟提升海下監測能力等。美國應當邀請盟友聯合研發,這將緩解美國獨自研發的經濟壓力,並使得技術及設備的經濟性提升。

4. 展示傳統反潛能力的威懾,以提升對手海下活動的風險。美國應當讓中國與俄羅斯感受到,只要其潛艇敢冒險在其西太平洋領海範圍以外活動就將面臨被美國及其盟友捕獲的風險。

美國及其亞太盟友、印太亞洲區域的夥伴必須承認其海下安全已陷入嚴峻危險中。理性的應對方式應當是採取合理的戰略方法並有效展現給其對手。如果美國及其盟友喪失海下優勢,這將在印太亞洲區域甚至全球導致戰略災難。

(全文完)

  • 《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歡迎各位專家、學者賜稿!投稿鏈接

  • http://kjpl.cbpt.cnki.net

  • 學報電話:010-68893411

  • 學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