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邊界無法區分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邊界無法區分

伴隨著經濟增長與教育現代化進程,教育的“順序模式”即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正在由在青少年個體成長中發揮各自作用轉變為一種新的“重疊模式”,即在青少年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家教、家長、學校、教師、社會,越來越呈現為相互重疊聯繫,共同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如何將上述不同的教育因子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整合優勢,必將成為未來“家校合作”“親師共育”的一個重要課題。《三大轉變:“家校合作”再認識》對“家校合作”定位的再認識和解讀,以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邊界在哪裡》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責任和邊界進行的探討,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如何形成合力,完成教育的使命,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邊界無法區分

  1.家庭:一切教育的基礎,培養孩子學會“規矩”

教育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傳承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從社會結構而言,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基本單元,營造良好的家風、弘揚家庭美德是構建和諧社會最為重要的基礎,更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

從人的發展序列而言,家庭是個體生命成長的最初始的場所。家庭教育與學校最大的區別在於:第一,家庭教育是個別化的教育,針對孩子個別的關注、指導和教育,必須由家長來完成,學校無法替代;而學校則是面向大多數學生的教育,提供的只是一個公共的、普遍的教育,需按照統一進度、統一的課程,很難真正關注每一個兒童的差異。第二,家庭教育是終身性、示範性的教育。從生活時空來看,多數時間孩子是在家與父母一塊兒度過。學校對於孩子只是人生的一小段,因此家庭環境對一個孩子成長的影響比學校要大得多、長得多。第三,從教育內容上看,與學校主要是傳授知識不同,家庭教育的任務主要是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行為養成教育。第四,從法律責權利上看,孩子與家長具有天然血緣關係,這是學校、老師無法替代的,故每一個家庭監護人都應有教育孩子的的責任。

當代父母大多是70後、80後,由於他們中許多人接受過高等教育,甚至不少有海外留學經歷,他們與孩子相處變得更加民主、更加平等,但年輕的父母依然遭遇許多新挑戰:時代變化太快,70後、80後家長的成長環境明顯異於00後、10後孩子的成長環境,許多生活概念完全不同,許多知識、經驗已跟不上孩子的視線、需求,這是現代父母面臨的最大挑戰。

除此以外,孩子學業與升學競爭壓力仍然較大。高考、中考指揮棒,經層層放大,最終將壓力傳遞到了每一個家庭,導致學生學業負擔尚未完全減輕。一方面,社會天天在喊“減負”,另一方面,家長們又被迫給孩子“施壓”,此外,中國代際關係是“反哺模式”,父母對子女幾乎是無限責任。因此,時下不少家庭對“家庭教育”的詮釋主要還是抓孩子的學習。一項全國調查顯示,52.5%的家庭教育仍然著重“為孩子安排課餘學習內容”;34.6%的家庭在“陪著孩子做功課”。反而忽略了對孩子身心健康、做人教育這些家庭最基本職責的履行,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前不少家庭在育兒職責上的“越位”或“錯位”現象。

儘管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交叉重疊部分,但是,家庭教育無法完全被學校教育所替代,家庭教育作為一切教育的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孩子成長、發展過程中承擔著獨特的、終身的教化功能。在筆者看來,學校教育訓練學生遵循“規定”、社會教育是訓練公民遵守“規則”,家庭教育則是培養孩子學會“規矩”。

  2.學校:幫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邁好人生第一步

“廣大家庭都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用十分通俗、形象、準確的語言強調了對青少年進行正確人生觀教育的重要性。古人曰“入門須正,立志須高”,意思就是要走好人生開始最關鍵的幾步。如何才能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為學校指導家庭教育提出了一個重大命題。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包含了以下內涵:一是學校要幫助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觀念是行動的指南,正確的觀念才能引導出正確的行動,正確的行動才能產生好的結果,人才能擁有圓滿幸福的人生。二是學校要通過“家校共育”幫助青少年樹立遠大的理想。觀念重在當下,理想關注未來,要引導學生胸懷大志、放眼世界,腳踏實地,成就未來。三是學校要積極組織實施豐富多樣的家校合作、校園文化與社區公益活動,讓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培養能力,在社會實踐中增加才幹。

如何走好未來生活道路的每一步,是由人生目標與信仰決定的。孩子在12歲到18歲的時候,是樹立理想的關鍵時期。如何讓青少年學會自主選擇、自我決定,學校需要創造環境,教育引導青少年,尊重他們的抉擇,幫助他們去實現。人生目標選擇為什麼重要?哈佛大學對一群智力、學歷相似的人進行的25年跟蹤發現:3%有清晰且長期目標的人,大都成了頂尖成功人士;10%有清晰短期目標的人,大都成為專業人士;60%目標模糊者,能安穩工作生活,無特別成績;27%無目標的人,經常失業,生活動盪。儘管我們孩子中絕大多數終將成為普通人,但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培養青少年邁好人生第一步,理應成為當前學校指導家庭教育之首要任務。

  3.家長:不只教認字、讀書,更在培養完整的人

教育始於家庭。家長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養方式深深影響著孩子。在一個人的教育中,父母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關鍵,對一個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首先,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進行得最早、時間最長。父母的教育是在孩子模仿性最強的幼小年齡進行的,不但佔其“先入為主”的便利,而且父母的形象示範,言傳身教給孩子以終身影響。如果父母語言、行為、習慣不良,那就較難保證孩子在這些方面能做到優良。因此,做家長首先自己要學習,學習家庭教育的科學理念與新知,不斷提高自身素養與育兒能力。做父母的應明白,教育並不只是認字、讀書、數數等,教育也包括孩子的舉止行為、感知認知等各方面。家長在平時生活中應成為孩子潛移默化的行為示範。比如父母相親相愛關係融洽,脾氣各方面都很好,那孩子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也會平易近人。

其次,讓孩子在規則與自由中健康“成人”。“自由過度”會導致孩子任性放肆,如不服管教、攻擊性強都與父母過度順應孩子的自由需要有關。自由過度實際上就是放任縱容,對培養孩子的社會性和責任心是不利的,使孩子“長”不出個性卻“長”出任性。而“規則過度”又易於致使孩子缺乏個性。有的父母認為聽話的孩子讓人省心,少惹出麻煩事兒來,這種觀念多表現在控制慾望比較強的父母身上,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孩子,做事和思維的依賴性比較強,害怕嘗試新事物,而且調整情緒變化的靈活性比較弱,這將影響孩子的創新意識與個性成長。因此,應倡導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又擁有自由的平衡教育策略。沒有規則的自由是放任,沒有自由的規則是遏制,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現。

再次,培養孩子自信、悅納,愛思考、善表達之品性。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提出問題的能力比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要,想象力遠比知識重要。在互聯網時代,這一道理已經成為生動的現實。網絡時代對於青少年而言,更重要的是具備如下能力:知識遷移與學習力,獨立思考與表達力,堅毅與執行力,自我悅納與抗逆力。這些與知識和文憑無關。但在當代快速變化、變動、變革的社會特別重要。每個人都有優點和不足,關鍵在於自己如何看待。既要看到自己的優勢,還要了解自身的弱點。

作為家長對於孩子的培養,重要的不在於孩子能考多少個100分,而在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讓孩子對生活和學習充滿熱情。一項關於兒童興趣與幸福感調查顯示,如果有一件事情是孩子最喜歡做的,而大人又創造條件讓他做這件事,那麼他一定會很有幸福感。人有先天的基因,孩子的學習能力不完全是與生俱來的,但也不完全由後天的訓練形成,而是由先天基因給出了某些能力和許多能力發展的框架,需要後天的經驗來啟動和發展。教育最大的成功是培養出自我悅納、充滿自信的學生。

  4.教師:幫助家長認識家教,糾偏糾錯

眾所周知,學校任課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對本班學生接觸瞭解多,在學生眼中也最具權威性。因此,當前由班主任老師指導家長實施、開展家庭教育,無疑是較為合適的。當然,我們一方面要確立學校教師對廣大家長開展家庭教育的指導地位,另一方面也要處理好家庭家長指導與學校教師指導的邊界。

第一,強調家庭教育由學校來主導,並不等於家庭教育全部內容都由老師來實施,老師也無法承擔這一職責。老師主要任務是幫助家長提高自身素養與能力,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主要由家長來實施。

第二,儘管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邊界,但存在“重疊部分”,因為孩子每天仍有相當多的時間在學校度過,故學校有時空、老師有責任,對孩子開展德育與人格教育。相形之下,社區、社會其他機構無論從時空、專業來看,都無法與學校教師的優勢相比。

第三,在筆者看來,只有掌握了對家長開展家庭教育科學指導方法的教師,才能真正稱得上是一名合格教師。由於家長的職業不同、層次不同,教育孩子觀念也不同,要讓他們與學校老師保持“步調一致”,並不容易。為此,教師要懂得與家長溝通的技巧,學會與家長互相配合,和諧施教。同時,教師要放下“教育權威”的架子,經常向家長征求意見,虛心聽取他們的批評建議,才會使家長心悅誠服,積極支持、配合老師工作,維護教師的威信。

第四,學校老師指導家長的重點是:幫助家長認識什麼是家庭教育,它的本質、特點及規律;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思想,糾正一些不正確的教育理念;指導家長改變錯誤的家教態度和方法。與此同時,一名教師若要科學地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必須系統地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養與指導能力,若教師自己水平不高,甚至連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就無法指導家長來開展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

總之,家教、家長、學校、教師、社會,釐清不同教育因子的邊界,使它們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整合優勢,是新時代面臨的重要教育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