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般的羣星閃耀——芝加哥社會學派

芝加哥大學,英文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857年, 芝加哥大學得以建立, 但由於財政困難不得不於1886年關門。1888年, 美國浸信會教育協會準備重新籌建一所大學。在備選方案中, 有人提出將新大學遷往紐約, 或者選址於西部邊疆地帶。協會秘書長弗裡德里克·蓋茨與浸信會神學院院長托馬斯·古德斯皮德認為, 芝加哥是中西部地區“商業、政治、社會、宗教和教育的中心”, 擁有新大學“最理想的財政、文化、宗教和社會條件”。幾經商議, 協會最終決定將新大學繼續置於芝加哥。耶魯大學聖經學教授威廉·哈珀受邀擔任首任校長, 具體負責籌建事宜。建校之處,美國首富、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為芝加哥大學的建立捐出了大量的資金,再加上哈珀對人才的招攬,芝加哥大學逐漸走上正軌。

流星般的群星閃耀——芝加哥社會學派

拋開建校的歷史來看,芝加哥大學著名之處在於在20世紀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學派,“芝加哥學派”這個詞,作為一個專業術語,是盧瑟·伯納德於1930年在介紹美國社會學流派時首次提出的,不過在1935年,向芝加哥學派發起猛烈衝擊的人就有盧瑟·伯納德,不過這種提法直到1950年後,該學派才獲得了社會學界的廣泛承認。在自然科學領域,起於著名的曼哈頓計劃,大批科學家彙集於此,在“原子能之父”費米的領導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臺核反應堆,成功開啟人類原子能時代 ,並創立了美國第一所國家實驗室阿貢國家實驗室和之後著名的費米實驗室,進而奠定了芝大在自然科學界的重要地位。

在社會學領域,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的著名的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派——芝加哥學派。從一個學科的系所能夠發展成為一種影響學術界的學派,這對於這所學校這個學科的發展是一種高度的肯定與讚揚,也說明了在一個特定的領域,這個能夠被稱為學派的研究團隊的學術貢獻或者思想影響著世界,比如從霍克海默開始的法蘭克福研究所能夠在後來被稱為法蘭克福學派,這都是一種實力的象徵。更重要的是在當時社會學形成學科的100多年曆史中,享有“學派”聲譽的除了以涂爾幹為核心的社會學年鑑學派,只有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派擁有“學派”的聲譽。當然,後來芝加哥學派衰落後哈佛和哥倫比亞社會學的崛起,一般也把這些稱作哈佛學派、哥倫比亞學派以及後來的第二芝加哥學派。

芝加哥大學校長哈珀1892年邀請斯莫爾在芝加哥大學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學系,開設了第一個社會學研究生班,與G.E.文森特合寫了第一部社會學教科書《社會研究導論》(1894),並於1895年創立了美國第一個社會學刊物《美國社會學雜誌》。社會學系創立後,斯莫爾先後聘用了文森特、W.I.托馬斯、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形成了該系強大的師資陣容。

在美國當時佔統治地位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下,芝加哥學派對新興的芝加哥城市的社會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證研究,從而使這個學派總體上具有重視經驗研究和以解決實際社會問題(特別是城市問題)為主的應用研究的特徵。托馬斯和F.W.茲納尼茨基合著的《波蘭農民在歐洲和美國》(1918~1920)是該學派最有影響的代表作,這本書經典之處就在於托馬斯和茲納尼茨基“不僅正確評價了外來移民對美國文化的潛在貢獻,還試圖從移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文化”,並且在研究方法上採用生活調查法,稱得上是利用信件和自傳來進行社會學研究的最傑出的例子。芝加哥學派對人文區位、鄰里關係、人口、種族、犯罪、貧民窟等問題的研究,是都市社會學研究的範例。

著名的社會學家米德就是芝加哥學派的中堅力量,米德在芝加哥大學哲學系任教,因為當時杜威也在芝加哥大學,米德追隨好友杜威也到芝加哥大學,米德在社會學的重要地位主要是通過其在哲學系開設的高級社會心理學課程奠定的。這門課程從1900年開始,到米德去世前的1930年為止,每年一次,整整開了30年,吸引了大批學生,其中包括社會學系的大多數研究生。在這門經典課程中,米德積30年之功,系統地闡釋了後來被其學生赫伯特·布魯默稱之為“符號互動論”的思想,而他死後由幾位學生根據課堂筆記編輯的《心靈、自我與社會》一書,也因此成為符號互動論的“聖經”,米德的符號互動理論在戰後反對結構功能主義,這個理論也成為第二個芝加哥學派的理論基礎。

流星般的群星閃耀——芝加哥社會學派

還有一位重要的人就是帕克,帕克被稱為城市社會學的奠基人,也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芝加哥學派的掌門人,在帕克帶領之下的芝加哥學派,有著兩個方面的重要影響:擺脫了歐洲認為的社會學本質上是理論性的、抽象的,反而牢牢地根植於資料,在芝加哥學派之後,美國社會學就以經驗世界為基礎。另一個同樣重要的限定是,使社會學擺脫原來主要關注規範的做法,以一種強調客觀應用領域的態度來取代這個方向。帕克求學於德國,深受齊美爾的影響,可以說正是齊美爾的城市哲學思想影響著帕克,使得帕克在城市社會學領域做出重要貢獻。此外,帕克也在20世紀30年代訪過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眾多美國的學者來華,對當時的學界帶來了新的思想和研究方向,影響頗深,比如杜威來華待了兩年又7個月,1933帕克受到吳文藻邀請來華講學,帕克在中國的演講對當時的社會學研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比如吳文藻的學生費孝通就受到帕克影響,晚年也以弟子自居。帕克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喜歡指導學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使得芝加哥學派培養了大量的人和也使得帕克的許多思想都被弟子寫成了著作,其實帕克有眾多的論文,但完整的專著就一本,這也和這種“佈道者”的思想離不開,研究帕克的人就認為這是受到齊美爾對待哲學的態度的影響來對待社會學,論而不著。

流星般的群星閃耀——芝加哥社會學派

何雨博士的《社會學芝加哥學派——一個知識共同體的學科貢獻》也對芝加哥社會學派的興起、發展和衰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這本書分析了芝加哥學派三個最重要的研究方向——美國化、城市化和社會化,芝加哥學派也形成了社會學著名的城市學派。

當前,芝加哥學派仍在被人紀念,關於芝加哥學派究竟留下了什麼思想,有人總結認為留下的思想是:如果社會事實從它的社會情景(社會空間和社會時間)中抽象出來,就沒有任何意義。社會事實是地方性的,關聯到它的背景和過程。如果僅僅基於變量的思考,那麼單個變量和其他變量的互動很少引起有意義的情景問題,但是當獨立變量被看成是其他變量的聯繫後果時,就可能發現它的聯繫效應。這是芝加哥社會學的貢獻,也是芝加哥社會學長期以來一直致力的工作。

就像前面說到盧瑟·伯納德介紹美國社會學提出了芝加哥學派,在的1935年召開的美國社會學協會年度大會上,以盧瑟·伯納德為首的一批年輕人向芝加哥學派發起了猛烈衝擊,標誌著芝加哥大學社會學霸權地位開始遭受挑戰。此後不久,發生了一系列事情,先是《美國社會學評論》的建立和《美國社會學雜誌》的廢除,而後美國社會學協會也正式更名為美國社會學學會。造反派們從社會學組織與官方刊物中開始動搖芝加哥學派的霸權地位,以反抗學術共同體中日趨嚴重的精英化趨勢。這種學術優勢地位的結束不得不說是一種歷史發展的結果,學科體系的發展必然後多元思想和理論的並存,可以看到在那個時候的社會學舞臺上從結構功能主義、精神分析理論、符號互動以及社會心理學等等各顯身手,一種思想形成的學派必然就會受到挑戰。就如同今天的思想界一般,一種學術思想已經難以獲得足夠多的人的認可了,當今社會學界更多受到七十年代的思想的影響,無論是布迪厄、福柯還是吉登斯的社會學思想,都無法形成一種學派,只能成為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