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英烈譜」賀錦齋:文武雙全的紅軍師長

「张家界英烈谱」贺锦斋:文武双全的红军师长

「张家界英烈谱」贺锦斋:文武双全的红军师长

“雲遮霧繞路漫漫,一別庭帷欲見難;吾將吾身獻吾黨,難能菽水再承歡!”“忠孝本來事兩行,孝親事望弟承當;眼前大敵猙獰甚,誓為人民滅豺狼!”

——賀錦齋

「张家界英烈谱」贺锦斋:文武双全的红军师长

賀錦齋畫像

這是有著“上馬戰鬥,下馬詩歌”美譽的紅軍師長賀錦齋犧牲前最後一封家書中的兩首七絕詩。

賀錦齋,原名賀文秀,1901年出生在桑植縣洪家關的一個貧苦教師家庭,是賀龍的堂弟,湘鄂邊革命武裝的創建人之一,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優秀軍事幹部。

1919年夏,賀錦齋投筆從戎,隨賀龍參加革命,在賀龍身邊當衛士。由於他勤勉好學,吃苦耐勞,作戰勇敢,由司務長、排長、連長、營長,升至團長。

1926年8月,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派出以共產黨員周逸群為隊長的北伐軍左翼宣傳隊,來到賀龍部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賀錦齋有機會認識共產黨人,思想覺悟開始發生質的變化。10月,賀龍率部北伐,賀錦齋第一旅第一團作為先頭部隊打開缺口,使主力部隊一舉攻克澧縣縣城。部隊乘勝前進,在湖北公安縣與軍閥激戰,第二旅旅長賀登吾陣亡,賀錦齋臨危受命代理旅長。之後,他率部強渡長江,攻下宜昌。從此,賀龍部威名大震,成為北伐軍的勁旅。

1927年春,賀龍率部“二次北伐”,進入河南。賀錦齋率部強攻武勝關,奇襲逍遙鎮,會師汴京城,連戰皆捷建奇功。賀龍部返回武漢後,擴編為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二十軍,賀錦齋以其戰功出任第一師師長,時年26歲,是國民革命軍中最年輕的師長之一。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賀錦齋率部主攻敵總指揮部警備團,全殲守敵,取得南昌起義的決定性勝利。起義部隊南下途中被打散,賀錦齋克服千難萬險,輾轉至上海,尋找到了黨組織。奉中共中央指示,到湖北監利一帶開展武裝鬥爭。期間,賀錦齋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1月,賀錦齋在監利縣反咀與奉命從上海返湘的賀龍、周逸群一行會合,在荊江兩岸打起了工農革命軍四十九路的旗幟,開展武裝鬥爭,取得一系列勝利。2月,賀錦齋隨賀龍返回家鄉桑植縣洪家關,參與領導發動桑植起義,創建湘鄂邊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共湘西前敵委員會委員、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後改稱紅四軍)一師師長。

8月,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揮師南下,策應石門暴動。9月,第四軍在石門渫陽一帶活動時,遭到國民黨第十四軍教導師李雲傑部及多股團防武裝的包圍襲擊,由於敵眾我寡,戰鬥失利。為掩護主力部隊和賀龍等領導人安全轉移,9月9日拂曉,賀錦齋親率警衛營和手槍連向敵人發起猛攻,在戰鬥中被流彈擊中,壯烈犧牲。他用生命踐行了“吾將吾身獻吾黨”的鋼鐵誓言。犧牲時,這位文武雙全的儒將才27歲。

「张家界英烈谱」贺锦斋:文武双全的红军师长

青山埋忠骨,後輩祭英靈。1990年8月,石門縣人民政府在賀錦齋犧牲地(今石門縣壺瓶山鎮楓香坡)立有革命烈士賀錦齋紀念碑。墓碑上刻著一副輓聯:“好男兒生當作人傑隨乾坤沉浮自有鐵肩擔道義,大丈夫死亦為鬼雄圖中華崛起何惜碧血寫春秋。”

(中共張家界市委黨史研究室 供稿)

往期回顧

「张家界英烈谱」贺锦斋:文武双全的红军师长

本平臺為張家界日報社所有。任何單位、個人使用、轉載或者傳播張家界日報社旗下媒體版權內容的,必須事先獲得書面授權。除法定合理使用範疇外,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傳播其享有版權的作品(作品形式不限於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