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孩子的三種語言策略,讓親子交流更有效!

點擊上方“博學少年”可以訂閱哦

“批评”孩子的三种语言策略,让亲子交流更有效!

作者:包林運,雜誌編輯,育兒專家,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兩孩媽媽,網名大雪媽。著有《育兒先育心》。

01

準確表達確保有效溝通

我曾聽說這樣的事例,爸爸和兒子一起走,兒子不想自己走了,張著兩隻手說:“爸爸抱抱,爸爸抱抱!”爸爸說:“你的腿呢?”

兒子低下頭,看看自己的腿,然後又抬頭張著兩隻手說:“爸爸抱抱,爸爸抱抱!”爸爸帶著不滿重複:“你的腿呢?”兒子又困惑地低頭看看自己的腿。

很顯然,爸爸的意思就是要他自己走路。可孩子根本沒有這樣的理解力。他以為爸爸就只是問他的腿,他真的不明白這和要爸爸抱之間有什麼關係。

成年人說話,很多是約定俗成或特定情景下的表達。對此,和小一點的孩子就很難保證有效溝通。因此,父母在說話時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儘量把話說得明白準確,少繞彎子。

“批评”孩子的三种语言策略,让亲子交流更有效!

還有一位媽媽,為 3 歲女兒早晨起床磨蹭不勝煩惱,每天上幼兒園都遲到。她說每次晚了都問女兒:“以後還磨磨蹭蹭的嗎?”女兒都會承諾以後再也不磨磨蹭蹭的了!

但如果,媽媽對孩子的要求是,鬧鐘一響就要穿衣服,或者早晨不能在家裡玩玩具要直接出門,等等,這樣一些非常具體的行為,孩子會明確得多,也知道自己到底該如何做。

其實,父母平時對孩子說話,語言都是越準確越好,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升親子溝通的有效性,確保孩子聽懂父母的意思,而且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也是一種很好的培養。

02

告知後果勝於判斷對錯

很多媽媽在制止孩子的時候,都是直接說“不許……”或者“……是錯的!”,父母直接給孩子判斷對錯,評定是非。這樣的語言會有什麼問題嗎?

我曾經碰到一位媽媽,說她 2 歲多的兒子出去玩時總想摘花,她就告訴孩子摘花不對。總是這樣教育,她的教育效果還真不錯。

可在家看繪本講故事時,小兔子給小熊送的生日禮物是她自己摘的花,孩子每次看都要說“摘花不對”。下一頁畫的是小兔子把花綁好了,孩子看了就要說:“那是買的花。”媽媽聽孩子這樣說,覺得很無奈。

“批评”孩子的三种语言策略,让亲子交流更有效!

我對孩子一般不會直接判斷是非,我會注重告訴孩子行為的後果。生活中的很多事,都無法簡單地評定對錯,對錯判斷常常會因外界環境的不同而變化。父母籠統地定義一件事的對錯,難免會面臨孩子在生活中發現反例的尷尬。

再者,是非觀念的形成,要依靠孩子自己的判斷力。只有給孩子自己判斷的機會,孩子才能在生活的經驗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判斷力,今後面臨各種未曾經歷的生活場景,也能夠做出恰當的判斷。

父母只要告訴孩子這個後果,讓孩子自己判斷行為的好壞,通過後果提示幫助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就是教育了。

03

良好情緒乃是語言靈魂

常言道“言為心聲”,父母的語言總是表達著父母的情緒、心態。幼小的孩子,雖然語言的理解能力不及成人,但對於情緒卻十分敏感。與孩子說話,父母自己的情緒至關重要。

有些父母,打著教育孩子的名義發洩自己的情緒。孩子同樣的行為,如果碰上父母心情好的時候,可能隨便一說就過去了,若是心情不好,則要好好教訓一番。這樣的教育,只能讓孩子無所適從。

當父母陷於不良情緒中的時候,是無法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這時候的“教育”,往往是父母發洩了情緒,卻給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批评”孩子的三种语言策略,让亲子交流更有效!

也有些時候,父母會因為孩子的狀況產生焦慮。一心想要教育好孩子的父母,看見孩子一些不如人意的表現,恨鐵不成鋼。

焦慮的情緒會傳染,焦慮會增加孩子的情緒波動,更難以專注於自己的發展。父母對孩子的焦慮,常讓孩子對自己有更多的負面評價,影響自信心。事實上,家長可以指出的錯誤,也應該讓孩子明白透的道理,同時內心一定要完全地接納孩子的缺點。

小孩子哪個沒有缺點?父母一定要給孩子長大的時間,要允許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慢慢地完善自己。焦慮會傳染,信心也會傳染,孩子如果感染到父母的這份信心,自然會更加自信,成長得更好。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育兒先育心(ID:yuerxianyuxin)

熱門閱讀

“批评”孩子的三种语言策略,让亲子交流更有效!“批评”孩子的三种语言策略,让亲子交流更有效!

即可進入微店訂閱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