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明珠荊紫關——王大瑩

丹江明珠荊紫關

王大瑩

古碼頭,古建築,古街道,一切古色古香,彷彿回到歷史源頭。

古雕刻,古壁畫,古彩繪,一切形象逼真,好像歷史將在這兒永駐。

丹江明珠荊紫關——王大瑩

明清古街

然而,丹江的粼粼波光,引丹灌渠翻卷的浪花,河灘採桑插秧的紅男綠女,又洋溢著歡快的時代氣息。

丹江明珠荊紫關——王大瑩

丹江暮色

近看,丹江從古鎮荊紫關腳下蜿蜒而下;遠眺,古鎮荊紫關好似漂浮在丹江之上。可以說,沒有丹江,

就不會有荊紫關。荊紫關是鑲嵌在丹江河畔的一顆明珠。

丹江明珠荊紫關——王大瑩

丹江秋水

據我國最早的地理書籍《禹貢》記載,戰國時期,丹江已通航。至秦漢,荊紫關出現了第一個碼頭。

那時的荊紫關還沒有形成集鎮,而是一個村落,叫“草橋關”。緣因丹江上有座木頭橋,上鋪雜草,加之該地又是險關隘口,便取名“草橋關”。到了明清時期,草橋關一帶滿山荊條叢生,紫色荊花飄香,煞是好看,加之草橋已被洪水沖毀,草橋關遂更名為荊紫關。

丹江明珠荊紫關——王大瑩

丹江冬雪

唐朝中葉,京都長安鼎盛繁華。南方許多物資要通過丹江源源不斷地運往長安。此時的荊紫關已發展到三個碼頭。隨著貿易繁榮,逐漸形成集鎮。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元稹等曾路過這裡,吟詩抒懷。“共到莊前竹園下,殷勤為繞故山流。”便是元稹西渡丹江時寄託的無限情愫,也道出了荊紫關當時的自然風光和物阜民豐。

丹江明珠荊紫關——王大瑩

明清古街之山陝會館

多災多難的宋代,導致丹江航運蕭條,古鎮冷落。但丹江不甘寂寞,它將一切災難湮沒河底,又重新托起點點白帆。

明清時代,丹江航運再度繁盛。《舊志》中記載當時荊紫關是“唐衢數里,巨室千家,碼頭上百艇接檣,千蹄接踵,熙熙攘攘,異常繁華”。一時間,荊紫關碼頭成為方圓百里之內的貨物集散地,南北各地商賈雲集於此,在古街道旁蓋滿古色古香、雕樑畫棟的房舍樓閣,街長達5裡之遠。曾在這裡形成了三大公司、八大幫會、十三家騾馬店和二十四家商行,商業空前繁榮。清代詩人徐光第有詩云:“朝發荊紫關,暮抵淅川城。記裡百二十,稱快不絕聲。舟子笑而言,公毋喜且驚。冬寒洲渚涸,一線餘深情。”

丹江明珠荊紫關——王大瑩

明清古街之平浪宮

解放後,丹江水路運輸逐漸被陸路運輸取代。丹江上游河道基本淤塞,河流日趨減少,航運也隨之冷落。船舶只能在丹江口水庫航行,昔日繁華的水旱碼頭變得冷清荒涼。但荊紫關古建築迄今猶存,清初船工為祈禱神明保平安而建的平浪宮,為紀念大禹而建的禹王宮,另有萬壽宮、馬飲橋、清石橋、山陝會館等千姿百態,各呈異彩。七百餘間店鋪林立,來此觀光的莘莘遊客絡繹不絕。

丹江明珠荊紫關——王大瑩

明清古街之禹王宮

丹江,像偉大的母親,雖歷經千千萬萬個春秋,那寬廣的胸懷,依然散發著溫馨,孕育著丹江流域的文明史,也賦予了這裡人們的勤勞與智慧。

近年來,荊紫關興建了丹江大橋,結束了“銀河茫茫一片舟,年年月月靠擺渡”的歷史。修建了長達10公里的灌渠,使近萬畝耕地得到灌溉。興建了武當山水電站、淇河電站,發電量達1400千瓦時,解決了山鄉生產、生活用電。每逢仲夏,那4000畝水稻和2700畝桑林,綠浪滾滾,溢香滴翠。

丹江明珠荊紫關——王大瑩

明清古街

漫步古街道,昔日繁盛景象依稀可見。店鋪櫛次鱗比,商品琳琅滿目。竹木、肉食、服裝等八大專業市場紅紅火火,成為豫鄂陝三省交界地區繁華的商業區,日貿易額可觀。其中,這裡的竹蓆最受青睞。“街東到街西,家家編竹蓆。”竹蓆的用料極其考究,破、刮、揭、泡、撕、磨等道道工序精細,鋪起來舒適涼爽。鎮醫院70多歲的劉醫師家中一條席子,相傳5代,仍光亮如鏡,滴水不漏。自清光緒年間迄今,豫鄂陝等省客商競相訂購。

丹江明珠荊紫關——王大瑩

法海寺之簾卷飛瀑

丹江,你功德無量,把荊紫關裝扮得富麗堂皇;在今後的歲月裡,這顆丹江明珠將更加璀璨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