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荐」重拾新闻业的荣光,两位省部级领导共荐这本书

在“七七事变”纪念日到来之际,两位省部级领导为《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及近期出版的姊妹篇《方大曾:遗落与重拾》不约而同撰写书评,关注的是同一个人:消失在抗日前线的新闻记者方大曾。为何这位新闻史上名气不大的记者重获关注?缘何引发了从纪录片到图书,从纪念馆到公益计划,跨越影视、出版、文学、学术界的“方大曾热”?该书作者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纪录片导演冯雪松,作为当代一名新闻人,穿越数十年的寻找追随,重拾了抗战时期新闻人的荣光,以及不同时代新闻人的精神交汇与情感共鸣。在共同关注的背后提出时代之问:一个记者怎样才能无愧于当代、立功于时代。

「书荐」重拾新闻业的荣光,两位省部级领导共荐这本书

两位省部级领导为何在七月七日前共荐这部书?

在“七七事变”纪念日到来之际,中国记协原党组书记翟惠生发表于《博览群书》杂志的书评《新时代需要弘扬长江精神》和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张西南将军发表于《文艺报》的书评《寻找方大曾:致敬理想的心路历程》引起广泛关注。

两位省部级领导为一本书不约而同撰写书评,均关注一个人:中国新闻史上名气不是特别大的方大曾。张西南说,中国新闻史上曾经没有小方的一席之地,抗日救亡的英雄碑上也没有小方的名字,他只是大洪流中的一个进步青年,更多的时候是一个自由撰稿人,是一个“业余记者”。但中央电视台记者冯雪松没有被“名分”遮眼,没有为功利扰心,而是凭借他的职业眼光穿越历史,写出了《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及近期出版的姊妹篇《方大曾:遗落与重拾》,让我们看到了那个被岁月尘埃包裹已久的有志青年,是一个奔走在抗日前线、不惧怕牺牲的勇士,是一个与劳苦大众为伍、敢于揭露黑暗真相的志士,还是一个有着顽强意志和强健体魄、随时挑战恶劣自然环境的斗士。如果说方大曾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来的满腔仇恨,是源于他对自己同胞最真挚和深沉的爱,那么冯雪松的可贵之处,就是在完成对一个人寻找的同时完成了“重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表情,在揭示小方身上所代表的新闻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的职业精神过程中还实现了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前驱们整体形象的本真“重现”。

记者具有怎样的责任?翟惠生说,方大曾和冯雪松的经历表明,记者的职业使命就是,始终身入现场、聚焦现实、关注现代,新闻在哪里记者就应在那里出现。方大曾的孤独之行,因为高扬新闻理想,记录中国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中国人苦难辉煌的奋斗史,记录抗战第一线的枪声而留名青史。冯雪松的寂寞之旅,因为坚守职业精神,挖掘历史深处,搜寻前辈轨迹,记录中国人的心灵史、中国新闻人的奋斗史而印象深刻。对两代记者弘扬的不畏艰难困苦、忠实记录时代、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鼓与呼的精神进行点评,是因为,这种精神在每个时代是必要的,今天更应在中国记者中弘扬。

作为国内著名的读书类杂志,《博览群书》杂志2018年第7期用两篇书评和冯雪松的一篇创作手记的重磅策划,记录新时代人对记者社会责任的思考。人们也注意到,中国记协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大学的多名学者也对这本书发表多篇述评,共同关注的背后也提出时代之问:一个记者怎样才能无愧于当代、立功于时代。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的书评精准“画像”,那位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在卢沟桥等地采访拍摄“中国抗战第一照”,成为“七七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的方大曾,可谓是把战场当现场、把现场当职场,最后消失在国际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一线。19年如一日在全国各地搜集资料还原历史真相、拍摄方大曾事迹纪录片和出版专著的记者冯雪松,可谓是把职场当职业、把职业当事业,今天仍然奋战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岗位上。

作为一名著名军旅作家,张西南似乎在与方大曾跨越时空进行精神对话:冯雪松对小方的寻找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在他看来充满艰辛却更加接近历史真实的寻找之路。小方的生命轮廓是破碎的,遗存的作品是散碎的,而雪松的业余时间是零碎的,重新连缀方大曾的生命样貌将是何其困难。只有一种神圣的新闻职业责任感支撑19年的业余寻找:方大曾如被遗忘那是民族的悲剧,方大曾的“重现”若被“注水”则是我们后辈的耻辱,“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拨开那些若有若无的尘埃,挽回那缕若隐若现的荣光”。冯雪松的漫长寻找之路,就像方大曾追求真相一样,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那些散佚的历史碎片作尽可能细致准确的考证,一点一滴地把这些碎片完整拼接起来,一幅一文地追根溯源,多次沿着小方走过的路线进行实地考察,不人云亦云,不将信将疑,不放过任何一个对历史和人物有价值有意义的细节,鉴别真伪,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发掘出蕴藏的思想内涵和文献价值,而且要经几个方面论证无疑之后方能确认。这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也是严肃严谨的文学态度,反映出冯雪松尊重并敬畏历史和艺术的情怀。也正因具备这种情怀,冯雪松才真正走进历史的深处,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并在不断深化的艺术实践中与其寻找的历史人物产生共鸣。

工作于中国记协的殷陆君可谓中国记者的“娘家人”。他对方大曾和冯雪松的评论似乎在与年轻记者交心:他们两个人都是低头族,因为他们低头向下,面向生活,面向基层,低头采写中国故事,低调作好新闻报道。方大曾直插一线,离炮火更近一些;冯雪松深入一线,离人民更近一些。都是克服困难、用心倾听、不务虚名、作品说话,这种低调的做事态度与深入的采访作风如此全面地融合在他们身上。

人们高兴地看到,继“方大曾纪念室”落成三年后,保定地方志馆还特地设立“方大曾研究中心”,境内外正掀起一股“方大曾热”,“寻找小方”在网上引起更多共鸣。继繁体字版在澳门出版后,此书的英文、韩文、印地语等版权被输出,也说明中国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抗战东方主战场”的巨大贡献正得到更广泛关注。

翟惠生指出,冯雪松和方大曾似乎有一种精神上的默契:为了一件事,能够长期坚持做下去。这种日积月累,需要一种恒心,需要一种坚韧,更需要一种情怀。冯雪松“为内心的寄托而寻找,为民族与国家的记忆而寻找”,到后来主导整个寻找过程的已是思想和情感的力量了。张西南先生盛赞该书:惟其真实才能感人,这不仅是新闻的基本准则,也是文学的最高境界。

作为老一代著名新闻工作者,翟惠生这样表达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互联网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是一种重要挑战更是重大机遇,人们不断扩大的信息需求、科技不断创新的信息传播,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无比宽阔的空间。信息泛滥成灾,更需要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来定向,社会比以前更需要有权威、公信力的媒体的主流观点领航;网络狂欢喧嚣,更需要众说纷纭时的黄钟大吕来定调,人们比以往更需要全面、准确、真实的记者的客观信息引导。”

面对时代对新闻的需要,过去的方大曾不辱使命,今天的冯雪松不辱使命,郑重推介他们的翟惠生、张西南、殷陆君不辱使命,相信新一代中国记者也一定会不辱使命。

「书荐」重拾新闻业的荣光,两位省部级领导共荐这本书

(两代新闻人的对望。李刚 摄)

寻找方大曾

一份传真引发的寻找

方大曾是谁?

方大曾,报道卢沟桥事变第一人,战地记者的先驱、杰出的摄影家,与同时期的范长江、徐盈等人同负盛名,被称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他1912年7月生于北京,毕业于中法大学经济系,笔名小方。经范长江推荐,方大曾被《大公报》聘为战地记者,陆续发表了《前线忆北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等战地通讯,并拍摄了大量珍贵照片。1937年9月18日,他在保定写完《平汉线北段的变化》由蠡县寄出,自此再无消息,失踪时年仅25岁。

62年后的一份传真,使方大曾从历史的尘烟中逐渐显现,也改变了冯雪松的新闻生涯。

1999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不满30岁的冯雪松在办公室发现一份传真:时任中国摄影出版社副社长的陈申表示,该社拟将方大曾作品和世人对他的回忆合编成《方大曾的故事》以示怀念,希望合作推广该书。

传真上寥寥数百字的说明,撩动了冯雪松沉浸于父亲患上绝症的心力交瘁却依然敏感的“新闻神经”。这是一个纪录片工作者除却“命题作文”之外而生发于心的本能冲动。

不久后,在陈申的帮助下,冯雪松见到了方大曾胞妹方澄敏。这位时年85岁的老人那无助的表情和涟涟的泪水,以及悉心保留下来的方大曾的837张底片,让冯雪松忽然被一种特殊的力量所牵引。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寻找方大曾,让消失的方大曾重现。

守心者静。为了解读抗战初期一个人的命运与一个国家的遭遇,发自一个新闻工作者本心的责任,冯雪松开始了一场身似浮沉心似水的寻找。

一腔热诚践行的宣誓

相机留影笔如刀。方大曾始终把镜头对准劳苦大众,文章字里行间显露着一个年轻人于动荡之中的沉重思考。近80年前,“硕壮身躯、面庞红润、头发带黄”的战地记者小方的描述,足以令每个新闻人乃至中国人思绪飘飞、壮怀激烈:“我站在卢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美景,令人眷恋,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岸的原野,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带着深切疑问和热切神往,冯雪松开始梳理方大曾的生存环境、工作方式、思想脉络和时代背景。在网络并不普及的当时,他在4个半月的时间里埋首于北京图书馆旧刊库,在上世纪30年代的书山报海里查找方大曾的名字,“每查到一次就欣喜一回”。当《卢沟桥抗战记》《奋勇杀敌的二十九军》《集宁防空演习》《血战居庸关》《抗战图存》等通讯和照片被陆续找到,方大曾的战地足迹也隐约浮现。

“倘有一线可能,就要尽百分力量寻找。”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到蠡县,从史志办、博物馆到相关新闻单位,冯雪松严格选取当年方大曾出现过、采访过的地方重走、寻访。他甚至查阅当年同一时期的气候,在同样的暑热里感受方大曾当时的汗流浃背,只为最大程度地还原方大曾消失前采访的情境。

20万字的工作笔记,40小时的资料素材,4000公里的行走,对百余位战争亲历者、专家学者的访问,汇成了两版《寻找方大曾》纪录片。“方大曾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民众命运的同情者、国家兴亡的关注者。由寻找到追随,方大曾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保存国家历史的价值,更是传承民族精神的源泉。”如同穆青遇到了焦裕禄,冯雪松将自己与方大曾的相逢看作是职业生涯的感动相遇和互相成就。

守念者定。冯雪松的16个寒暑,已经深深烙入方大曾的印记。常人难及的“冷板凳”和“笨功夫”,让冯雪松与方大曾心气相通、身心交融。

一部补白新闻史的著作

“没有人比冯雪松更了解小方!”2013年,已经退休的陈申在上海遇到出版界的旧友,提起挂在心头20多年的方大曾的故事,旧友立刻表示可以将其列入选题。陈申兴奋地向他推荐了冯雪松。

“这书出来谁看啊?”“把材料堆出来就行,取易不取难”……面对种种质疑和“好意”,冯雪松再次选择了一条不好走的路。寻找新线索、补充新材料,一直伴随冯雪松3个多月的写作过程。他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社长周皓对这本书的编辑和推广极尽心力。“在出版界普遍面临生存压力的今天,让失踪70多年的方大曾以图书的形式重现于读者面前,足见周皓社长对于社会的责任和成事的魄力。”

这本于近日斩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报告文学奖的《方大曾:消失与重现》,目前已经第5次印刷。该书责任编辑姚琴琴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出版社4楼会议室第一次见到冯雪松的场景。“他对我说,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并不仅仅是做一本书,我们要发扬小方的精神,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小方。”姚琴琴说,冯雪松捐出全部版税,拟设立“方大曾基金”,用以鼓励有责任、有担当的年轻新闻人。

“你干了件大好事!这个人我都不知道!”2015年2月,冯雪松到新闻传播学界泰斗方汉奇家中拜访时,方老一见他的面就说。他还对冯雪松表示:“范长江与方大曾双峰对峙、二水分流,一个长于文字,一个长于摄影,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双峰,可以并存于世、并存于史、并存于书。”

目前,冯雪松已接到相关部门的邀请,拟将“方大曾”词条编入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用方汉奇的话说,编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方大曾就“修成正果”了,冯雪松“寻找方大曾”这件事就“功德圆满”了。

守正者尊。寻找历史的切片,还原真实的图景。中国新闻史上的空白,因冯雪松的操履笃实、力行拓新而写入篇章。

一个追问引燃的星火

一次相遇,一生相随。在冯雪松的大力倡导下,2015年,“方大曾热”的星火已经燃向全国——

3月,全国人大代表、《澳门日报》社长陆波提出,以中宣部、中国记协的名义纪念方大曾;

5月,冯雪松追踪采写方大曾事迹座谈会召开,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指出,方大曾和冯雪松两代记者的精神今天更应弘扬;

7月,冯雪松提议设立的方大曾纪念室在保定落成;

8月,《方大曾遗作展》及《方大曾:消失与重现》繁体字版首发式在澳门举行,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出席;

9月,“方大曾校园行”公益计划启动,计划在20所大学进行演讲……

“我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小方的形象。”目前,已经有人找到冯雪松,计划把方大曾的经历拍成话剧和大电影。冯雪松表示,自己对此会严格把关,让观众最大程度地了解真实的方大曾。他还向记者透露,下一步准备研究方大曾的朋友圈。可以想见,那是一个资料更为匮乏、发掘更为艰深的过程。

寻找方大曾,是冯雪松始终放不下的心事,也成了更多人的共同心愿。如今,在名为“方大曾朋友圈”的微信群中,天南地北的人们在小方的感召下交流感受、畅谈理想:有人正在制作方大曾的雕像,有人酝酿开发让孩子们重走方大曾战地足迹的路线和计划。

记忆是路标,它不仅明示着我们的来路,还暗示着我们的去程。正如冯雪松所说,寻找方大曾,是一次关乎历史追问的行动,也是由媒体人进行的一次历史书写。“物质只能留在从前,精神却将穿越时代。真正的纪录片和图书,都应该有穿越时空的价值和力量。”今年6月,中国新闻史学会将第二届“新闻传播学国家学会奖”组委会特别奖授予冯雪松,以表彰他16年来为寻找方大曾所作的不懈努力及对中国新闻史的突出贡献。

守身者洁。寻找方大曾,已经成为冯雪松和与他共同追随方大曾的同路人超越职业行为的不渝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