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生最放鬆的四年,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四年?差距在哪?

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並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哈佛是一種象徵,人到底有怎樣的發揮潛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為什麼在哈佛能兌現?哈佛的學生餐廳,很難聽到說話的聲音,每個學生端著比薩可樂坐下後,往往邊吃邊看書或是邊做筆記。我就沒見過哪個學生光吃不讀的,更沒見過哪個學生邊吃邊閒聊的。感覺哈佛,餐廳不過是一個可以吃東西的圖書館,是哈佛正宗100個圖書館之外的另類圖書館。哈佛的醫院,同樣的寧靜,同樣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診的人也無一人說話,無一人不在閱讀或記錄。醫院仍是圖書館的延伸。於是,哈佛產生的諾貝爾獎得主有33位。哈佛產生的美國總統有7位。哈佛校園裡,不見華服,不見化妝,更不見晃裡晃盪,只有匆匆的腳步,堅實地寫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話,哈佛只是一個證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負,理想的證明。

中國大學生最放鬆的四年,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四年?差距在哪?

中國學生的學習動力,還有大學的嚴進寬出的教育體制,都讓他們覺得上大學是無比輕鬆的一件事情。從自身到外在都沒有敦促他們學習的力量,於是,放鬆成為一種普遍的狀態,都在討回他們前12年被剋扣的休閒時間,盡情地休閒放縱。中國學生是刻苦學習12年,到大學休閒。美國學生是“休閒”12年,大學開始刻苦學習,玩命的學。這是走向社會前,最有價值的黃金學習階段,這4年,他們在本領與情商的提高上會有質的飛躍。

中國大學生最放鬆的四年,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四年?差距在哪?

哈佛的本科生,每學期至少要選修4門課,一年是8門課,4年之內修滿32門課並通過考試才可以畢業。一般而言,學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後的頭兩年內完成核心課程的學習,第三年開始進入主修專業課程的學習。只有最聰明的天才學生可以在兩三年內讀完這32門課,一般的學生光應付4門課就已經忙得頭暈腦漲了,因為在課堂上教授們講的飛快,不管你聽得懂聽不懂,課下又留下一大堆閱讀材料,讀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業。

一個還哈弗留學的北大學生說:“在哈弗,一個星期的閱讀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閱讀量,而且,在哈佛的作業量要求很大,我們課後要花很多時間看書,預習案例。每堂課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準備,課前準備充分了,上課時才能在課堂上和別人交流,貢獻您的個人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學習,否則,你是無法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的,當每個學生都投入了時間認真準備了,才可以快速推進課堂討論的進程,而之前如果不讀那麼多的書,你就無法參加到課堂討論之中。”

中國大學生最放鬆的四年,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四年?差距在哪?

哈佛學生的學習壓力也來自學校的淘汰機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約20%的學生會因為考試不及格或者修不滿學分而休學或退學,而且淘汰的20%的學生的考評並不是學期末才完成,每堂課都要記錄發言成績,平均佔到總成績的50%,這就要求學生均勻用力、不能放鬆。

下面就給大家講述一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吧: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非常的調皮,還特別的依賴家人,為了能夠教育我,爸媽經常擺出美國孩子和中國孩子有什麼不同的事例,想把我引導到一個比較好的方向。還記得最常聽到的事例就是,美國孩子從小就開始通過送報紙、送牛奶、幫人修建草坪等方式打工賺零用錢,18歲後如果還向父母借錢,那會遭到親戚朋友們的嘲笑。每每聽到這樣的事例時,我要麼裝聾作啞,要麼就一副不在乎的樣子,完全沒在意父母的苦心。

中國大學生最放鬆的四年,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四年?差距在哪?

去年,我終於實現了我的出國夢,到美國的阿姨家足足生活了1個月,也深刻的感受到了美國大學生與中國大學生的嚴重不同。相比之下,美國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為學習和生活忙忙碌碌,而國內大學生卻在大學期間過的渾渾噩噩,不知今後方向。為此,我想好好寫下這篇文章,來記憶我內心十足的慚愧。

一、美國大學生身兼數職。

與我們在國內聽到的消息是一樣的,為了能夠讓孩子更早的學會獨立,美國家庭很早就會讓孩子出來打工,年紀較小的孩子一般是會做一些如送報、送牛奶、修剪草坪等事情,雖然不會賺到特別多的錢,但是美國家庭認為這樣能夠訓練孩子的獨立能力以及動手能力。而年紀較大一些的,例如美國的大學生們,除了要應付繁重的功課外,還要參加社團、參與社區活動、學校的兼職以及社會兼職等,提早接觸社會、瞭解社會,為今後找工作打好基礎。

相比我們國內的大學生,上課總是逃課,課餘也懶得參加社會活動,也從未有兼職賺錢的想法,只會呆在寢室裡打遊戲、上網、看韓劇,沒錢了就向父母伸手,反差相當的大,也讓我感到深深的慚愧。

二、美國大學生懂得適當消費。

由於美國地域廣闊,一般大學生都會擁有自己的汽車。相對於國內汽車的價格,美國的汽車是十分便宜的,買一輛新車絕對不會讓人吃力。但是我發現,大多數的美國大學生,在購買汽車的時候,都會選擇二手車,而不會是新車。另外,我還發現一個很特別的現象,雖然美國大學生從小就開始打工,即使身上資本足夠,在租房的時候也會選擇和同學合租,而不會要求單獨租房。

我不得不說,這就是美國適當消費的文化,只要是學生,就會形成一種"不亂揮霍"共識,日常生活支出精打細算。相比國內大學生,吃要吃最好的,每週末都下館子大吃特吃,買要買最好的,還想買奢侈品LV,通過依賴父母的金錢來攀比消費任何事情,實在可悲。

由於在美國呆的時間不是很長,並沒有更多機會去深刻的瞭解美國大學生和中國大學生本質區別的東西,但是光是這兩點,就足以讓國內大學生感到慚愧。我們應該向美國大學生學習,至少學會獨立,學會自強,希望寫下的這些文字,能夠引起國內大學生的共識。

中國學生:小學苦,中學累,高中拼,大學混;歐美學生:小學玩,中學混,高中學,大學拼。

最後寄語:我們雖然不能改變環境,但是我們能改變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