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須知,小兒消化系統小知識

孩子最好的良醫就是父母,但是面對孩子生病,很多新手爸媽會束手無策,一方面因為沒有經驗,另一方面看到孩子不舒服的樣子,心裡苦澀不已,腦子裡就只剩下怎麼辦了。

在小兒疾病中,消化系統的問題很常見,本期人人康中醫大講堂由來自中醫世家,從醫53年的吳小鵬教授為大家講解一些小兒消化系統知識,讓寶爸寶媽們在照顧寶寶時更加得心應手。

家長鬚知,小兒消化系統小知識

消化系統是人的一個重要系統,包括口腔到腸的整個管腔和肝臟、胰腺。承擔人的營養吸取、消化、轉運的功能。小兒生長髮育快,代謝旺盛,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多,而消化功能不成熟的矛盾,容易發生消化紊亂和營養缺乏,尤其是嬰幼兒階段。

1.口腔

新生兒口腔沒有牙齒,但是牙坯已經出齊,不能咀嚼,但能吞嚥,所以出生時的吞嚥功能已經完善。新生兒的黏膜比較薄嫩,血管豐富。唾液腺發育不完善,唾液分泌很少由於唾液腺發育不完善、唾液少,所以口腔黏膜比較乾燥,易受損傷,合併細菌感染。

因嬰兒口腔小,口底淺,不能及時吞嚥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常出現生理性流涎,餵奶時也常發生溢乳。當萌牙以後,口腔深度變大,流涎和溢乳的情況就會逐漸好轉。另外,小於3 個月嬰兒唾液澱粉酶含量不足,所以不宜喂澱粉類食物。

家長鬚知,小兒消化系統小知識

2.食管

食管的功能主要有兩個:一是推進食物和液體由口腔進入到胃。二是防止胃內容物返流。

新生兒和嬰兒的食管是漏斗狀。彈力纖維和肌肉發育不全,食管壁黏膜中的腺體比較少。食管下段賁門括約肌發育不成熟,調控能力比較差,容易發生胃食管返流,發生嘔吐。

家長鬚知,小兒消化系統小知識

3.胃

新生兒的胃是水平位置,容量小。新生兒胃的幽門括約肌發育良好。和賁門不一樣,賁門發育不好是松的,幽門發育好是緊的。新生兒由於自主神經調節差,易引起幽門痙攣。發生痙攣以後,內容物不容易往外排。新生兒胃分泌的各種消化酶和鹽酸少,酶活力低,所以消化功能差,容易出現溢奶和嘔吐。

嬰兒胃和新生兒一樣,也是水平位,幽門痙攣,賁門松,容易嘔吐。胃的平滑肌發育不完善,易發生胃擴張。胃黏膜血管豐富,腺體少,分泌鹽酸、胃蛋白酶和各種的酶,易發生消化不良。

家長鬚知,小兒消化系統小知識

4.腸

嬰兒腸管總長度相當於身長的6倍,也是有利於吸收。嬰兒的年齡越小結腸相對短,不利於吸收水分而使糞便不成形,排出快。所以小嬰兒大便次數相對多一些,不成形多一些。

從腸的發育角度講,嬰兒容易胃-結腸反射,是因為嬰兒大腦皮層功能發育不完善,進食的時候容易表現出邊吃邊拉,或者一吃完就拉,顯得大便次數多,就叫胃-結腸反射。嬰兒的腸繫膜長,很柔軟,腸繫膜下的組織較松馳,腸壁固定差,飽食後過度活動容易腸套疊和腸扭轉。

嬰兒腸黏膜薄和嫩,所以通透性好,屏障功能差。腸內有些毒素,以及消化不全的產物、過敏原等,可以經過腸黏膜進入體內,引起全身感染和變態反應性疾病(過敏)。

家長鬚知,小兒消化系統小知識

5.肝

年齡越小的嬰兒,肝臟相對越大。但其肝細胞發育不完善,肝功能不成熟,容易受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如缺氧、感染、藥物中毒,都可以使肝細胞發生腫脹、脂肪浸潤或者變性壞死,容易纖維增生而腫大。在吃抗生素或其他藥物時,很容易造成損傷。

由於肝細胞再生能力強,不易發生肝硬化,原因是嬰兒肝的結締組織發育較差,肝硬化是在結締組織再生的情況下發生,而嬰兒的肝細胞再生能力強,肝臟的結締組織本身不強大,所以發生肝硬化的機會少。另外,嬰兒膽汁分泌少,影響脂肪吸收,消化不好,容易引起腹瀉。

新生兒的肝臟還有它的特殊性,因為剛出生,肝臟酶系統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可以發生一些病理現象。比如黃疸、灰嬰綜合徵、酪氨酸血癥。

家長鬚知,小兒消化系統小知識

6.胰腺

胰腺和消化功能有關,有內分泌和外分泌兩大功能。內分泌指的是分泌胰島素,主要參與調控糖代謝。外分泌指的是分泌胰腺的液體,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澱粉酶。這三種胰腺酶在新生兒和小嬰兒的活性都很低,對蛋白質、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都不完善,容易發生消化不良。所以特別強調一下,小於3個月的嬰兒不宜喂澱粉類的食物。6個月以後胰腺功能開始發育完善,這時可以逐漸添加輔食。有些媽媽3、4個月就沒奶,這時可以在孩子4個月以後添加配方奶,逐漸讓孩子適應,但切記不能添加澱粉類食物。

家長鬚知,小兒消化系統小知識

7.腸道細菌

在母體內,胎兒的腸道是無菌的,生後數小時細菌即從空氣、奶頭、用具等經口、鼻、肛門入侵至腸道;一般情況下胃內幾乎無菌,十二指腸和上部小腸也較少,結腸和直腸細菌最多。

腸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響,純母乳餵養兒正常菌群的細菌種類是雙歧桿菌。人工餵養兒的雙歧桿菌比較少,以大腸桿菌和腸球菌為多。雙歧桿菌主要是和腸黏膜上皮細胞能夠緊密結合,有永久的佔位性保護作用。在腸道內有很重要的生理作用,使有機酸產生,降低腸道的pH值和氧化還原電勢,起到抑制病菌和條件致病菌對腸道的入侵,能夠維持腸道的微生態平衡。所以一般建議對6個月以內嬰幼兒進行母乳餵養,能增加其腸道內雙歧桿菌的數量,從而抵禦其他細菌侵入,保護腸道。

家長鬚知,小兒消化系統小知識

8.健康小兒糞便

①胎糞。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即會排出胎糞,3-4日內排完,胎糞色黑綠或深綠,粘稠,無臭,是由脫落的上皮細胞、濃縮消化液及胎兒時期吞入的羊水所組成。若餵乳充分,2-3日後即轉為正常嬰兒糞便。

②人乳餵養兒糞便。為黃色或金黃色,多為均勻糊狀,或帶少許糞便顆粒,或較稀薄,綠色、不臭。每日排便2-4次,一般在增加輔食後次數即減少,1週歲後減至1-2次/日。

③人工餵養兒糞便。牛、羊乳餵養的嬰兒糞便為淡黃色或灰黃色,較幹稠。因牛乳含蛋白質較多,糞便有明顯的蛋白質分解產物的臭味,大便1-2次/日,易發生便秘。

④混合餵養兒糞便。餵給人乳加牛乳者的糞便與喂牛乳者相似,但較軟、黃。添加澱粉類食物可使大便增多,稠度稍減,稍呈暗褐色,臭味加重。添加各類蔬菜、水果等輔食時大便外觀與成人相似,每日1-2次。

家長鬚知,小兒消化系統小知識

9.異常糞便

①消化不良糞偎。大便多泡沫,有酸臭味,表示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發酵增加。如外觀如油狀,為脂肪消化不良。便中有奶瓣,味臭,為蛋白質消化不良。

②腸炎糞便。糞便稀薄且呈綠色,為腸蠕動加快,說明腸道有炎症。腹瀉重時,大便臭味減輕,糞塊消失,呈水樣或蛋花湯樣,顏色變淺,主要成分為粘液及腸道分泌物。

③痢疾糞便。大便次數明顯增多,有粘液及膿血,每次便量減少。

④腸套疊糞便。便血是嬰兒腸套疊的常見症狀,一般在病後6-12小時,排出果醬樣血便,也可為新鮮血便或血水,一般無臭味。

⑤急性壞死性腸炎糞便。大便次數增多,呈暗紅色糊狀或紅豆湯樣血水便,具有特殊的腐敗腥臭味,可有少量粘液,無膿。

⑥秘結性糞便。因餵養蛋白質偏多,或先天性體質不良,腸肌蠕動弱,水分被吸收,故大便乾結,嚴重時呈羊糞樣。

⑦飢餓性糞便。由於餵養不足,便中主要成分是腸道分泌物,色暗褐或暗綠,便次多,量少,有粘液。

家長鬚知,小兒消化系統小知識

人人康小貼士

生活中如果發現孩子大便次數增多,便質變稀薄時應到醫院進行檢查。如出現粘液血便,果醬樣糞便或紅豆湯樣血水便時,應立即到醫院就診,如延誤治療則有生命危險。

如果孩子發生腹瀉,但情況不嚴重,只屬於輕度,沒有明顯脫水,精神狀況良好時,家長可先在家自行處理,給孩子補水,調節飲食,同時還可配合中藥穴位貼,清腸化溼、消食導滯、健脾益氣、溫補脾腎,安全、無副作用,能有效治療孩子腸胃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