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無公害林下栽培技術

蘆筍無公害林下栽培技術

近年來國際市場對食品質量安全化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採用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已成為我國農產品出口減少技術壁壘必須解決的一大難題。為此,我國蘆筍要想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必須加大安全化生產的投入力度,通過認證的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售價高,倍受市場的青睞。

蘆筍無公害林下栽培是一種新的栽培方式,在保證一定產量的同時可避免大量除草劑和殺蟲劑的使用,避免農藥殘留超標,真正實現無公害栽培。

2 栽培技術

2.1 品種選擇

蘆筍品種選擇適宜山西省北部栽培的優良品種,是中國農科院培育的雜交種冠軍。

冠軍品種具有三個優點:①生產性好。早春萌動早,嫩莖前期生長整齊,在整個生育期中成莖數多而粗壯,一級筍率高的品種。②質量和商品性狀好。優質蘆筍的主要標誌,嫩莖肥大,筍質香脆,筍條圓粗,頂端包裹緊密,外型美觀。③抗逆性強。對病害、蟲害有較強抵抗力。

2.2 林地選擇

林分選擇楊樹人工林分,林齡幼齡至中齡,病蟲害較輕,行距5m。林木與蘆筍形成共生關係,林木屬上層結構為蘆筍遮蔭,不影響下層蘆筍的生長和發育。

林地選擇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的地塊,要求土層深厚,灌水方便,排水良好。

2.3 耕地與作畦

定植前必須深耕細作。要求首先平整地塊,深耕要深度達到35cm,打破犁底層,打碎明暗坷垃,然後反覆耕耘細耙摟平,達到土松,地淨,面平,土壤通透性好,為蘆筍的生長奠定好基礎。

耕前每畝施底肥3m3,隨耕地翻入土內。

2.4 挖溝定植

根據蘆筍的株行距確定栽植溝規格,楊樹行間可利用面積佔林地面積的50%,每畝栽植密度1100株,株行距:0.3m×1m。

栽植溝規格:挖溝深度最低達到35cm以上,中壤可達到40cm為宜。要求底寬35cm,口寬45cm,長度根據地塊確定。

挖溝時要將生、熟土自然分開,回填時將熟土施入溝低層,挖溝時間3月下旬~4月上旬。

2.5 苗木要求

定植苗的標準為一級苗:苗高30cm以上,有3根以上地上莖,貯藏根達7~10條,根盤鮮重50g以上。

起苗要求:起苗時要深挖輕放,少傷根,儘量保留根系長度,移栽後可迅速伸長吸收土壤中有效營養,有利於壯苗培育。採用保護地育苗和營養缽苗,要儘量帶土移栽,地塊較遠長途搬運要注意用塑料袋裝入,避免根系中水份、養分大量散失。

2.6 栽植時間

4月上旬至中旬。此時栽培蘆筍幼苗在鱗芽盤尚未萌芽前,即蘆筍休眠期即將結束時,幼苗根系活力較弱,新根沒有發育,起苗傷根少移栽成活率高,生機恢復快,長勢旺,有利於早期豐產。

2.7 栽植要求

栽植深度要求深栽,高度以地莖以上8~10cm為宜。蘆筍苗定植覆土前要在定植溝內把根系朝橫向兩邊自然排開,這樣有利於蘆筍呈水平方向垂直髮展,根系朝寬行同步拓展。

3 後期管理

從定植到採收前,這段時間屬幼齡期,管理主要目標為:以促為主,促返苗,促早發,合理運用肥水運籌和防治病蟲害技術,以達到當年培養成壯株為來年採筍打基礎。

3.1 施肥

蘆筍當幼莖出地面10cm時,可施一次稀薄人糞尿或每畝施尿素2~3kg和複合肥4~5kg,草本灰50kg,施肥時先在植株20cm處開溝,將肥施入溝內覆土以促進幼苗生長。當第二次抽發嫩莖時每畝施5kg尿素和5kg複合肥,之後每月施一次肥,施肥量每次增加1kg,直到秋分。植株經過多次抽發新莖根盤漸大,地下莖擴展,到入秋後更加旺盛。

3.2 澆水

雨水少乾旱地區每隔10~15d澆一水,澆水量以每次溼透25cm深的土壤為宜,每次施肥後亦應澆水,以利根系吸收。冬季土壤封凍前要澆足封凍水以供來年鱗芽萌動所需。

3.3 除草

蘆筍栽培行距大,幼齡期的植株小,覆蓋程度低,田間裸露面積大,當早春土溫上升時不僅幼株生長快,各種雜草更容易滋生蔓延,與蘆筍幼株爭水爭肥,必須及時清除。對株叢邊草須用手拔除,行間可結合中耕鋤掉。

3.4 病蟲害防治

3.4.1 除草防病蟲

除去田間雜草,改善環境,惡化各種病蟲滋生場所,從而減少病蟲基數。

3.4.2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敵或BT生物製劑防治乳狀菌、白僵菌、棉鈴蟲、煙青蟲等鱗翅日夜蛾科的害蟲。

3.4.3 人工撲捕

在有蘆筍木蠹蛾為害的田間,利用老熟幼蟲上升地表作繭期,用鐵耙扒蛹(繭)。每隔2d扒1次,滅蛹達80%以上,每次扒蛹需在早晨。利用成蟲剛出土趴在地上不動時期,每天早晨順壟拾成蟲,早、晚各拾一次。

3.4.4 誘殺成蟲

蠐螬、木蠹蛾等成蟲對燈光、糖醋有較強的趨性,可利用多種害蟲的趨性進行誘殺。

蘆筍無公害林下栽培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