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拍照姿势:“双手叉腰”和“单手叉腰”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如果长期关注我的话,一定会发现一个秘密:我特别爱拍照!尤其是给自己拍摄!基本上每一篇图文都有我自己的照片!但是,你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我最爱摆什么样的姿势呢?

我的拍照姿势:“双手叉腰”和“单手叉腰”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通过观察以上十二张照片,你可以轻松得出这样的结论:1、左边的六张照片,全部都是双手叉腰;2、右边的六张照片,全部都是单手叉腰。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你还能够发现一点:右边六张“单手叉腰”的照片,包括“左手叉腰”和“右手叉腰”两种不同的姿势。

在此,我们简单运用了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方法,对本人众多的照片进行整理之后,选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张照片,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接下来,为了便于深入研究,根据两个姿势的特点,我将双手叉腰的姿势称为“双耳壶”型,将单手叉腰的姿势称为“单耳壶”型。

1、“双耳壶”型

这件双耳壶的学名叫“双龙耳壶”,1998年土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乡唐恭陵哀皇后的墓中。在它的肩部上方两侧,有一对弯曲状的龙柄,好像“双手叉腰”的姿势,所以我选择它作为一件标准器。

我的拍照姿势:“双手叉腰”和“单手叉腰”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我在拍照的时候,摆出“双手叉腰”的姿势,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当时,我跟随“二爸”和“二妈”,前往咸阳的渭滨公园观看郁金香,站在花丛中,双手叉起腰,留下了第一张“双耳壶”型的照片资料。

我的拍照姿势:“双手叉腰”和“单手叉腰”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从此以后,在参观博物馆和游览名胜古迹的时候,如果旁边没有可以依靠的对象,我就会傲气地摆出“双手叉腰”的姿势。它不仅显得人高大威猛,而且透露出一种“唯我独尊”的霸气!

我的拍照姿势:“双手叉腰”和“单手叉腰”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我的拍照姿势:“双手叉腰”和“单手叉腰”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2、“单耳壶”型

这件单耳壶的学名叫“执壶”,乃宋代德化窑烧制的产品,目前收藏于福建省的泉州博物馆。它不仅有一条又长又弯的流,而且还有一个曲形的把柄,非常像“单手叉腰”的姿势,所以我选择它作为一件标准器。

我的拍照姿势:“双手叉腰”和“单手叉腰”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我在拍照的时候,摆出“单手叉腰”的姿势,大约可以追溯到1994年。一个夏天的晚上,在咸阳的广场和家中,先后拍摄了两张照片。其中,在广场上,我的左手揣在口袋里,右手自然地扶着铁链,应该是“左手叉腰”最早的形态;随后,在二棉的家中,我站在凉台上,右手叉腰夹着“大象”,左手举起托着“熊猫”,应该是“右手叉腰”最早的样子。

我的拍照姿势:“双手叉腰”和“单手叉腰”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我的拍照姿势:“双手叉腰”和“单手叉腰”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从此以后,我与很多东西合影的时候,总是喜欢一手叉腰,一手轻轻地扶着它。有时扶着文物保护单位碑,有时扶着车,有时扶着墙,有时扶着栏杆,有时扶着朋友等等。它不仅显得人很精神,而且使得画面更加和谐。

我的拍照姿势:“双手叉腰”和“单手叉腰”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我的拍照姿势:“双手叉腰”和“单手叉腰”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我的拍照姿势:“双手叉腰”和“单手叉腰”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我的拍照姿势:“双手叉腰”和“单手叉腰”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我的拍照姿势:“双手叉腰”和“单手叉腰”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通过对大量照片的整理,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我在自己各个时期的照片中,挑选出最具代表的“双耳壶”型和“单耳壶”型姿势。科学地对比,认真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的拍照姿势:“双手叉腰”和“单手叉腰”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1、两种姿势均“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同步发展,完全可以作为本人拍照的标志性姿势;

2、“双耳壶”型姿势,自始至终,变化不大;“单耳壶”型姿势,区别明显,种类繁多,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估计会有更大的发现;

3、“左手叉腰”和“右手叉腰”两个亚型的出现,似乎与合影对象的性质关系密切。例如:“左手叉腰”的时候,大多依靠可移动或者体量较小的物体,右臂明显弯曲,右手不高于肩部;“右手叉腰”的时候,大多依靠不可移动或者体量较大的物体,左臂伸展较直,左手略微高于肩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