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丨金华寺和画家张南本

2018-04-18 章邦鼎 方志金牛

文史丨金华寺和画家张南本

文史丨金华寺和画家张南本

文史丨金华寺和画家张南本

文 • 章邦鼎

图 • 远近

成都金华寺在历史上之所以有名,是和画家张南本分不开的。

《益州名画录》《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李腐画品》《画继》等古籍中提及张南本必提金华寺,对张南本的记述都是因其在金华寺所绘

“八明王端严威猛、光晕逼真,一日,有西域僧进寺礼佛,骤睹炎炎之势,惊骇不支,几至扑地。”也就是说,这个僧人,来到金华寺,正准备登殿跪拜,突然觉得迎面扑来一团火光,熊熊烈烈,热焰逼人,以为是大殿起火,顿即惊恐失声,几乎跌倒在地。后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幅画。火无定型,千变万化,最难表现。而张南本所画的火,能使人“几至扑地”,是因为它抓住火的特点,在静止的画面上,显示出火在燃烧时的动态,不仅有形,而且有光,画得“真”,画得“活”,具有真火的艺术魅力。同时,连西域的僧人都要进寺礼佛,由此推断,金华寺在唐代就已经是远近闻名香火鼎盛的名刹。

文史丨金华寺和画家张南本

明代蜀中文豪杨升庵《升庵诗话》中说:“同能不如独胜,孙位画水,张南本画火,吴道玄画,杨绘塑,陈简斋诗,辛稼轩词,同能不如独胜也。太白见崔颢《黄鹤楼》诗,去而赋《金陵凤凰台》。”可见张南本在画坛的地位。一般的小寺庙也断然不能让身为翰林待诏的画家欣然命笔画出“八明王”的巨制。说“八明王”是鸿篇巨制应不为过,佛教壁画一佛一龛,断不会像《竹林七贤》画于一纸。这八明王“明,即光明普照之意。因明王借佛的智慧光明摧破众生之烦恼业障,所以称为‘明王’”。所以说,这应当是八幅壁画位于金华寺的大殿两侧,一边四龛。

文史丨金华寺和画家张南本

文史丨金华寺和画家张南本

由此可见,张南本不是一般的小画家,他是当时与大画家孙位同名的一代大画家。张南本是晚唐益州人,时为翰林待诏(翰林制度是从唐至清特有的一项职官制度。“翰林”之名汉代已有,本指文学之林,是文翰荟萃所在。唐代开始作为官及官署名,最初的性质是“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文学、经术、僧道、书画、琴棋、阴阳等各色人士以其专长听候君主召见,称“翰林待诏”)。

公元880年12月,张南本随唐僖宗入蜀。他除了在金华寺大殿画八明王外,还曾画有《金谷园图》《勘书图》《诗会图》《白居易叩齿图》《高丽王行番图》等。成都圣寿寺《宾头卢变相》《灵山佛会》与《大圣慈寺大悲变相》《竹溪院六祖》《大悲菩》《八明》《孔雀正变相》都是张南本画的。可惜的是,这些画大都失传。

文史丨金华寺和画家张南本

文史丨金华寺和画家张南本

张南本之所以是个大画家,还在于他画的水陆画,是史书中有关水陆画的最早记载。

公元885年正月,僖宗启程离开成都返回长安后,张南本应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之邀在宝历寺水陆法会,画《天神地只》《三官五帝》《雷公电母》《岳渎神仙》及蜀中诸庙一百二十余,千怪万异,神鬼龙兽、魍魉魑魅,错杂其间。时称大手笔,轰动一时。这些水陆画虽然是画在佛寺内,其实是佛、道混杂的图像。张南本这一堂水陆画,既有佛教相关的佛、菩萨、梵王帝释和弟子,也有道教的天帝和诸神,以及民间的神祗与往古圣贤、帝君。它是在佛教主尊的基础上增加佛道各类图像组合而成的。水陆画是伴随佛教盛大的水陆法会发展起来的一个宗教画种,“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水陆画是悬挂于水陆法会内坛“水陆道场”必不可少的圣物。水陆二字所表示的祈福与超度的范围与力量广大无边,其内容主要为设斋育经,礼忏施事,集中体现佛教普济群灵、救度众生的精神。水陆法会召请的对象超渡者和被超渡者是通过水陆画这一载体来实现并完成之。它们是整个水陆道场的心脏,没有“水陆画”,水陆法会就无法举行。伴随着水陆道场发展起来的“水陆画”,便成为我国宗教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画种。

文史丨金华寺和画家张南本

水陆画与敦煌壁画有传承渊源,所以又被称为“流动的敦煌壁画”

征稿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史丨金华寺和画家张南本

金牛区数字方志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