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TKT考了4分,還是沒課上?

問:塔主你好,有個不好意思的問題,偷偷發私信請教你,我在機構裡工作,現在全部門都要考 TKT ,我也認真複習地考了,說實在的,並不是太難,我從小就是好學生,英語分數很好,這一次考試也妥妥拿了 4 。但是我並沒那麼開心,因為看見很多老師 TKT 成績不如我,結果課酬和課量還是比我多,我知道也許有沒做到的地方,但我要從哪裡下手呢?

答:你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分析。

1 考得好 ≠ 做得到

我前一段時間和一位 CELTA 的培訓師聊天,談到從中國來的老師時,她說(翻譯大意)中國來的老師真的很有意思,她們的理論基礎特別好,但是一做 demo 課,自己剛剛暢談的 TBLT PBL CLIL ……都沒了,一秒回到 grammar-translation 模式。

在教師培訓的理念裡,有兩個相對的概念,一個叫做 Declarative Knowledge就是你可以誇誇其談的知識,這種知識被儲藏在你到腦語言記憶的區域,請注意:它們其實是語言記憶,你只是會說而已。另一個概念叫做 Procedural Memory 流程記憶,這個記憶儲存在指導行為的區域,它會通過環境判斷要做什麼、說什麼。

這就好像是我考駕照,筆考妥妥的滿分,結果一上路,差點跟別人撞上,我路考了三次才通過。

做個好老師,靠的是 Procedural Memory。

插個話題,在塔客學院裡有老師問我本科畢業之後要讀研還是去工作,我總會推薦大家先工作,你要有對教學肌肉的記憶,你要在真實的課堂裡感受,要犯錯,要改正,才能真進步。

我對你情況的猜測是:也許你經驗還不夠,所以考的好,不一定做得到,於是上級還是不放心把更多的課給你。

2 外國好用≠ 中國好用

有一個隱藏的問題,就是外國理念跟中國環境的磨合問題,最近幾年我們很流行考外國的證書,他們的理念的確很好,也有普世價值,但搬到了中國課堂就歇菜。

任何一個懷揣著美好普世理想的人,必須睜眼看看現實,才可以找到一條最佳的有效途徑。其實很多西方的教學理念對老師的要求極高,需要積累大量的教學經驗,自身知識過硬,才可以運用得來。

我並不認為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有多大“特色”,只是我們的老師從小也沒有經歷西方的教育,成年後卻要用西方的理念操作課堂,這很難

如果這是你的問題,我建議你可以從小處著手,例如一次只做個五分鐘的小遊戲,不要馬上就搞什麼 PBL ,或者 CLIL 的大動靜,也不要一言不合就說要自主開發教材。多到出版社的網站找找教案資源,多和其他的老師交流交流,如果自己單位沒有說話的知心姐姐,可以去塔客學院茶話會~ 嘿嘿。

3 教學好≠ 排課多

這第三條就跟職場有關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就以往觀察,很多教學優秀的老師都有恃才傲物的特點,這些脾氣讓主管並不是那麼開心。我在這裡說一句公道話,你換坐成主管的位子,整天被這樣的老師要挾鄙視,也會不舒服吧。

可是我要勸你,何必呢?我一直說,要做一個“有用無害”的人,要跟主管多溝通,人心都是肉長的,有話說開就好了。

小總結

如果說給你什麼建議,我只能瞎開些藥方讓你慢用:

1 學以致用,分數高了也要做得到。

2 把國外的理論本土化,從學生的角度想問題。

3 不妨找主管談談,請避免興師問罪的口氣。例如你可以這樣說—— “我也很想提高,也在很用功考試,希望您跟我說說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努力”,我最大的擔心不是你的教學,也許是人際溝通的盲點導致了這樣的局面,而你要先調查好再採取積極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