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績,不是家長的面子

孩子的成績,不是家長的面子

金女士參加了女兒期末考試後的家長會。父母們聚在一起,也就是說說孩子的學習,相互取取經、發發牢騷,當然也總免不了比比孩子的成績。因為金女士的女兒一向成績優異,大家都對她羨慕不已,這個說“看人家的孩子多讓人省心”,那個說“你有什麼教育孩子的好辦法也教教我們”,讓金女感到很得意。可是一公佈成績,金女士傻眼了:女兒這次只考了二十幾名!儘管老師對金女士說,孩子只是因為數學考試中的一道大題意外失手,才把成績拉了下來,其他幾門課都考得很好。可金女士卻覺得這簡直是晴天霹靂。回到家,金女士就把女兒叫到身邊大聲訓斥起來:“你這次考試怎麼考的?怎麼會這麼馬虎,把一道大題的分都丟了!平時你都能考個前三名,這回竟然考了二十幾名!你知道我去開家長會時多沒面子,別的家長還要向我取經,結果我女兒考得還不如人家呢!”

作為父母,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優秀,誰都渴望孩子成為自己的驕傲。於是,家長之間談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成績。孩子成績出色的,高聲大嗓,眉飛色舞,得意之情溢於言表;孩子成績不如人的,不是保持緘默,就是低聲嘆息,總覺得自己矮人三分。因而在家裡,孩子聽的最多的話語是:“小子,好,這樣的分數為你爸媽掙得了面子,我們總算沒有白辛苦!”或者“你真沒出息,這個分數叫我怎麼去見人?”….稱讚也好,斥責也罷,總之,在多數父母心目中,孩子的分數直接跟父母的面子掛鉤。

其實,用孩子的成就來為自己臉上貼金,這是中國一些父母的一個陋習。當孩子在別人面前為父母爭足了面子、讓父母覺得臉上有光的時候,父母就會對孩子寵愛有加,大大獎勵一番!當孩子讓父母在人前面子盡失的時候,父母又會氣急敗壞,對孩子大呼小叫。無形中,當父母們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面子”成了主要考慮的因素。殊不知,這也是對孩子心靈的一種摧殘。有這種心態的父母應該自問一下:我想做的事情我的孩子也一定想做嗎?

孩子的成績,不是家長的面子

分析試卷比緊盯分數更重要

考試後,成績、名次又成了家長們熱議的話題。

面對孩子不理想的成績,家長更要調整心態。“笨…‘沒出息…‘沒指望”這樣帶有挖苦意味的批評性語言,不應該用在沒有考好的孩子身上,考試成績有起有落是很正常的事,就像大人的事業一樣,沒有一帆風順。

面對考試成績,分析試卷比緊盯成績更重要。如果是記憶性知識、簡單的運算出錯較多,則反映出孩子平時訓練不夠。說明孩子學習態度有問題。

如果是審題看錯條件或書寫時丟三落四等,顯然是平時就缺乏專注,缺乏踏實嚴謹的學習習慣。

通過對學習的反思,要從細節入手,認真對待每一次學習任務,逐漸養成踏實的良好習慣。

最後,找一找學習之外的原因,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有10-30%的孩子由於早期訓練不足,造成學習能力障礙,如注意不集中、寫作業拖拉、粗心大意、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強化訓練,問題會逐漸加重,應該在心理專家的指導下,多加強各方面的訓練。成績有好壞交流策略各不同

◆ 對於成績很好的孩子來說,家長和他們的交流基本上是暢通的。即使這些孩子沒有把計劃掛在牆上,他們的心裡也是有數的。

家長在學習問題上適當地引導他們細化一下自己的計劃,並適時在心態上給予孩子鼓勵,採取“穩長補短”的策略就行了。

◆ 對於成績一般的孩子來說,家長和他們的交流會經常遏阻,特別是交流學習問題的時候。因為,他們和成績很好的孩子相比,除了學習基礎有差距外,還有自信心、思維能力、執行能力的差距。

家長可以借用一些外力來推動自己和孩子一起進步,例如請一個優質的家教老師等。

◆ 而對於成績不好的孩子來講,要麼其家裡的親子關係不好,要麼家庭交流經常出現衝突,要麼家長本身也沒有什麼追求,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沒有什麼太高的奢望。

這類家長要想孩子有大的突破,就必須尋求外力的幫助了。而這裡指的外力不僅僅是針對孩子的,家長的改變和提高往往更重要。建議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去諮詢教育專家,尋求最合適的改變提升途徑。

孩子的成績,不是家長的面子

登門坎效應,提高孩子成績

心理學家們在一些居民區做的這樣一組實驗。

此項實驗是要求勸說居民區的居民把一塊“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豎到自家的門口。在第一個居民區,研究者直接向居民提出要求,結果遭到多數人的拒絕,接受者僅為17%;在第二個居民區,他們換了一種辦法,先請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志願書上簽名,這個要求很容易做到,幾乎所有的人都簽了名。幾個星期後,研究人員再向居民們提出豎牌的要求,結果接受者竟達55%,是第一個居民區的3倍還多。這就是著名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坎技術”的實驗。

研究人員認為人們拒絕難以做到或違反意願的請求是很自然的,但是當他對於某種小請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傾向,而當他捲入了這項活動的一部分以後,便會產生認同感。這時如他拒絕後來的更大要求,就會出現認知上的不協調,於是恢復協調的內部壓力就會支使他繼續幹下去,並使他態度持久。

在對孩子的期望值始終無法實現的時候,家長們不妨試試“門坎效應”。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門坎,有學習方面的,也有許多其他方面的。如,有個孩子期中考試,數學考了58分,母親理智地分析了原因,並給了他努力的空間,提出:“期未能考63分嗎?”孩子一口答應了。結果期末真的考了63分。母親說:“你進步了。下學期有信心考70分嗎?”孩子說:“沒問題!”結果考了75分。這時,對於這個孩子58分是道坎,63分也是道坎,70分也是一道坎,媽媽在孩子跨過每道坎之後,再提高一級的“門坎”都是可以實現的,而不是高不可及。孩子做到了,就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可以“跨過門坎”的自信。

所以,在面對孩子成績始終上不去的困惑時,家長不妨用一下“門坎效應”,但須注意的,每一次提出要求的“度”,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不可過高;而且當孩子跨過前一個門坎時,一定要給予及時有效的鼓勵,這樣才可能發揮最佳的“門坎效應”。

孩子的成績,不是家長的面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