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陷入困境?川普一舉成世界「公敵」,中國國際地位卻在攀升

北京時間7月6日凌晨,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向多位記者確認,將對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25%的額外關稅。不僅中國,俄羅斯、歐盟、加拿大、印度、韓國等也同樣受到了美國的制裁,在進口鋼材和鋁製品上,美國額外徵收25%和10%的稅收。

自然,中國、俄羅斯、加拿大、印度、韓國等也都出臺了反制措施,來回敬美國和特朗普。特朗普的貿易霸權主義,頗似闖進瓷器店的公牛,正蠻橫地摧毀著全球來之不易的貿易多邊體系。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美國和特朗普幾乎相當於發動了一場國際貿易的“大戰”,以“貿易單邊主義”欲顛覆當今國際多邊貿易體制的意圖昭然若揭。

當今,貿易標的從實物延伸到虛擬,市場從有形拓展到無形。不過萬變不離其宗,貿易本質上就是,在自由平等的正常主體之間公平交換,交換遵循的原則是等價和自願。換句話來說,現代社會早已不是依靠大船、大炮拓展貿易領地的野蠻殖民時期,絕非單邊的強權霸權主義能行得通的,貿易是一個各方“談生意”的過程,即多邊主義,至少是雙邊主義。

同樣,不論國際貿易如何發展,但本質上還是基於“比較優勢”進行的交換。大衛·李嘉圖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了比較成本貿易理論,後人稱為“比較優勢貿易理論”。該理論認為,兩國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並不是在任何產品上都是相等的。每個國家都應集中生產並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雙方均可節省勞動力,獲得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好處。

由此可見,國際貿易是符合貿易國雙方利益的,是國際產業分工、專業化的必然結果,而美國在全世界範圍內挑起人類經濟史上規模最大的貿易摩擦,激起了全球公憤。特朗普逆比較優勢規律和國際產業分工而行,也必然不符合“美國優先”原則。例如受到中美貿易摩擦被報復性徵稅的美國產品,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利益無疑將受損。

按照特朗普的邏輯是,加收關稅最終將形成各自生產“比較劣勢”的產品,比如在美國國內生產勞動密集型的蘋果手機。但從長期結果看,這根本不是所謂的“美國優先”。產業本身有著很強的自我調節機制,產業工人的流動會逐漸彌補損失,政府也可以利用再分配機制來培訓新的崗位等,而不是簡單地以犧牲國際貿易利潤最大化來實現。

國際貿易理論認為,事實上,在很多時候,貿易保護主義保護的是少數人,例如歐美保護農產品,實際上農民佔這些國家總人數不足10%,鋼鐵、紡織在這些國家屬於夕陽產業,就業人數越來越少。特朗普及美國以此為由發動貿易摩擦,實在是因噎廢食。進而,我們可以說,貿易摩擦不僅使得美國在國際上陷入“寡助”境地,從根本上來說,逆全球化行為也不會真正實現“美國優先”。

當然,國際貿易過程中,貿易摩擦在所難免,為了較好解決貿易中的爭端,國際上建立起了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核心、合作共贏的多邊貿易體制。多邊貿易體制最重要的目的,在於不產生不良負面影響的情況下,使貿易儘可能自由地流動。這一方面意味著消除壁壘,另一方面意味著在組織力量保證下,貿易各方可以在規則透明、公平條件下進行交易。

孟子有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貿易問題上,“有利可得”便是道。多邊貿易,回到前文的基於比較優勢的國際貿易是符合絕大多數國家利益的,而單邊貿易損害各國對收益的追求,降低國際生產率。俄媒體表示,美國關稅措施的經濟損害達5.376億美元,除了直接的經濟損失,關稅和限額將導致歷時數十年成型的國際產業鏈條斷裂;世貿組織總幹事阿澤維表示,若多邊貿易體制遭到破壞,世界經濟將遭受重創,全球經濟增長率將下降2.4%,60%的全球貿易會消失,這對跨國公司是致命性的打擊。難怪美國學者也認為,貿易摩擦影響堪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近年來一再把對外開放的大門打開,以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維繫著國際多邊貿易,這得到了世界範圍內絕大多數國家的讚揚和響應,這也說明,維護多邊貿易是大多數國家的追求。

(作者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